
標題

標題
內(nèi)容
廣東兒童文學作家 | 李碧梅作品論
更新時間:2021-06-09 來源:廣東文壇
關(guān)于兒童小說《西尚的阿公》的南方敘述
□丁煒
在評“廣東好童書獎”時,我認認真真讀了李碧梅的《西尚的阿公》,我認為作者李碧梅確實是廣東省兒童文學界的一個后起之秀,而且作品一出手就有一種不平凡的感覺。
兒童文學作家李碧梅的長篇兒童小說《西尚的阿公》是一部典型的關(guān)于南方兒童生活地域性十分明顯的客家文化日常生活敘述。
客家人是自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漢民幾次次大規(guī)模遷徙而形成的。正是由于這些大規(guī)模的遷徙,所以才有了客家圍屋的浮現(xiàn)。客家圍屋自南北朝時期到清代都是在不斷完善的。從早期一種比較簡陋的圍屋,到后來一種完整的圍屋,而且具有類似堡壘的性能。國外很多地方,包括南非、英國等,各個城市都有些堡壘。在世界文學歷史上,堡壘往往與兒童文學結(jié)合比較緊,因為堡壘很容易發(fā)生一些故事,而且它里頭大量的細節(jié)都是可以說聞所未聞的。作者李碧梅是客家的女兒,在圍屋里生活了十二年,從童年到少年的體驗是完整的,童年的記憶是比較深刻的。作者抓住了客家圍屋,以客家圍屋為依托,圍繞著客家圍屋展開故事的細節(jié),這個點抓得很好。
另外,客家先民剛剛來到南方,好的地域都無法立足,客家圍屋就固定在了南方舊野之間。他們在遠離城市的一些山水間建設(shè)家園,所以今天的其中一個主題就是怎么樣從鄉(xiāng)村走向城市,作為客家人來講,就是怎么從客家圍屋走出去。
客家圍屋的特殊與純粹,通過李碧梅細膩且充滿詩意的柔軟筆觸,在展現(xiàn)客家圍屋文化的獨特魅力的大背景下,通過兒童小主人西西與阿公在客家圍屋里一起度過的一段客家人獨特生活方式串聯(lián)起來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描述了西西在客家圍屋與阿公度過的一段美好時光。李碧梅在其筆下賦予南方以一張全新的客家文化意象:客家圍屋始終蘊藉著一種氛圍、一種氤氳、一種精神與訴求。這是在廣東作家與其他作家有些不同的地方,雖然她代表著南方兒童文學的一種,但是她又是南方兒童文學的“異類”,因為客家語言是很獨特的,還保留了一些古漢語的東西,整個客家文化的保留也完整。
小說中的阿公是一位有著雙學位的現(xiàn)代客家農(nóng)民,西西與阿公相依為命,西西在客家圍屋的生活無憂無慮。這種日夜相隨爺孫之情,通過作家李碧梅“最懷念幫阿公每天晚上打熱水洗腳”的細節(jié),傳遞出一種充滿溫情的獨具精神意蘊的南方客家的日常生活點滴。這種只有南方才有的客家圍屋,是作家李碧梅的兒童文學想象的發(fā)源地和支撐點,這也是所有不分國界的兒童文學作家的地理坐標。
李碧梅之于南方的客家圍屋,可以構(gòu)建獨具精神意蘊的“南方客家”兒童生活并衍生出無數(shù)的“南方客家”的兒童感悟及大量的情境與故事。從地域的層面考量,李碧梅的南方客家兒童的日常生活,會令人在更廣泛的意義上理解南北文化所造成的人文差異性。這就構(gòu)成了李碧梅耐人尋味的美學意義上的關(guān)于客家兒童的具有獨特魅力的南方敘述。譬如西西在客家圍屋外放風箏的意象,在圍屋內(nèi)了彈玻璃球的意象,以及西西學騎單車的意象,甚至一對燕子來到圍屋筑巢的意象,說明客家兒童要走出圍屋的某種象征意味。為什么呢?像放風箏,飛得高;彈玻璃球,也是一種流動;燕子筑巢,小燕子生出來后,大燕子也會飛走。所以她通過描寫具體的意象體現(xiàn)出客家人的生活,體現(xiàn)了靈魂所在,而且她處理得非常好、非常飽滿。圍屋那些土墻給小孩子冰冷的感覺,但是那么多人生活在里面,會感覺到濃濃的親情,血緣關(guān)系是不可斷的,血緣紐帶也是非常緊密的,在圍屋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都是一個院子,為什么呢?因為血脈的流通。李碧梅抓住這個題材,體現(xiàn)了客家人和圍屋的優(yōu)勢。
當然,西西的阿公仍保有客家先民千年以來固有的客家圍屋情結(jié)與客家文化的堅守。譬如《西尚的阿公》中一段描寫:……阿公是個出色的修鞋匠,不管怎樣的鞋子,只要大小合適,阿公總是可以把它們修理得很漂亮,穿到腳上,別人絕對發(fā)現(xiàn)不了那是舊鞋,或者是曾經(jīng)被別人丟棄的鞋子。不過阿公常常在鞋底打上了厚厚的木頭鞋跟,走起來咯咯作響。李碧梅筆下的阿公的木頭鞋跟。鞋子,顯然是借鑒了南方,尤其是嶺南人所穿的咯咯作響的木屐。這樣的細節(jié)抓得特別好。
于是,源于北方人常說的風箏與南方,尤其是嶺南人特有的木屐,就構(gòu)成了兒童文學作家李碧梅關(guān)于客家獨特的南方敘述的某種幾位獨特的兒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這種客家兒童生活的點滴,與中原、東北、西北等長江以南之外的兒童文學的敘述明顯有別。客家文化與嶺南文化綿綿不絕,世世相襲的傳承,在兒童長篇小說《西尚的阿公》中更加彰顯客家人與南方、也就是嶺南人精神上的相似性以地域文化的一致性。
兒童文學作家李碧梅關(guān)于客家兒童的南方敘述,無疑是成功的!
像金子一般勾住讀者眼球的《西尚的阿公》
□李國偉
童年,是人一生的惦記。一個作家對自己童年的體味,是對生命原初狀態(tài)理想色彩的體味。一般來說,書寫童年的作品也最富“自傳”風格。如果說,書寫童年的作品是對記憶之門的開啟,那么童年就是作家最純潔、最樸實,也是最開始的記憶了。
李碧梅小說《西尚的阿公》筆下的童年是純真的,那些充滿著趣味的童稚情節(jié)和西西與阿公之間的親情,像金子一般地勾住了我們的眼球。
首先,我把《西尚的阿公》看作帶有濃厚自然主義色彩的童年小說。這應(yīng)該是最本色的寫作。小說寫的是主人公西西與阿公在一個客家大圍屋里抱團相處、相依為命的一段完全被大自然融化的貧困而快樂的時光。我們閱讀小說,就好像傾聽著一曲悠悠的山野小曲,那里面回蕩著的好像是純凈而美妙的天籟之音。慈祥的阿公、頑皮的女孩、窮困但快樂的生活、緩慢的日子、過去的事,永遠印象深刻地印在西西的心底,留下質(zhì)樸的記憶,成為主人公的人生寶貴財富。
其次,我又把《西尚的阿公》看成是一個少女的成長小說。西西的成長受到周圍人,特別是阿公的影響,這些人從不同角度豐富了她的人生經(jīng)歷,提升了她對社會和自我的認知,幫助她逐步確立起自己的社會角色和人生方向。
小說中的阿公是作者著意塑造的一個藝術(shù)形象——
阿公是個小人物,一個老頭,為人秉性純善,村里兩兄弟為建房子爭吵起來。阿公二話不說,把自己已經(jīng)打好地基地讓了出來。
他內(nèi)心高尚,仁厚守正,80多歲的時候,還為了給村子籌資建橋,來往城鄉(xiāng)之間,為鄉(xiāng)親服務(wù)。
他勤勞節(jié)儉,貧窮,但并沒有讓被父母拋棄的西西受太多委屈。阿公的鞋底磨掉了,卻用廢舊的輪胎一層一層地粘上去,走起路來,就像穿上高跟鞋。
他智慧樂觀,從不怨天尤人,還以高尚的情懷養(yǎng)育撿來的小孫女西西。阿公教育西西的方法,更顯得他的大智慧。西西偷偷摘了樹上的桃子吃了。阿公發(fā)現(xiàn)了,但沒有像一些家長那樣打或者罵。而是過了幾天后,帶著西西去果園種桃樹,他笑著說:“阿公知道西西最喜歡吃桃子了。”西西自然也就明白,獲得就需要付出了,不勞而獲是不對的。
小說中的主人公西西是是一個不斷追求不斷前進,而且感情豐富的孩子,盡管西西從小被爸爸媽媽拋棄,也盡管西西有時會很淘氣,爬梯子捅馬蜂窩、跟同學打賭燒了蚊帳,做功課打瞌睡把自己半邊眉毛也燒了,但在阿公的呵護下,特別是充滿大智慧的教育下,西西學會了自強奮發(fā)、更學會了思念,學會了感恩,她對未來充滿憧憬。對生活無比熱愛。所以小說讀起來不僅不感到沉悶,而且非常生動有趣。在低谷中看到希望,在悲情氛圍中看到戰(zhàn)勝命運的巨大力量。?
我還把《西尚的阿公》看成是表現(xiàn)客家文化的鄉(xiāng)土小說。書里有很多濃厚的鄉(xiāng)土人情。客家大圍屋、過年洗柚子水、鑼鼓大游行等等,李碧梅的小說將地域風情和地域文化做了零距離的還原和復(fù)制,讓人如臨其境。而且,李碧梅非常在意對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的追隨與認同,這就更使得小說具有了某種豐盈厚實的文化品格。自然美景與醇厚民風構(gòu)成的童年記憶,培養(yǎng)了作家對阿公生活方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向讀者傳達了作家對客家文化的解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碧梅在小說中的鄉(xiāng)土文化的表達,緊緊地和主人公西西的個人成長契合在一起。隨著西西的長大,到外面去讀書,她和阿公的思念,由只能書信飛鴻,到村里開始有電視機、有電話,還開始修橋修路,不經(jīng)意間,讓人感悟到了西西的成長,和鄉(xiāng)村,與中國的社會變化同步。而作者的這種鄉(xiāng)土寫作方式,也顯然得更具有智慧和更有文學價值。
用審視的眼光看過去,用期待的思維看未來,用珍惜的心情看現(xiàn)實,是我讀《西尚的阿公》時的感悟。文學的價值,尤其優(yōu)秀文學的價值,我以為在于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一部小說、一首詩歌沒有如此能量,但當無數(shù)優(yōu)秀的作品累積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影響我們這個民族,就會影響我們下一輩。《西尚的阿公》應(yīng)該就是其中一部。
真摯生動的童心描繪
——讀李碧梅《西尚的阿公》 ?
□胡永紅
我是第二次讀李碧梅的《西尚的阿公》,在平湖杯有為文學獎的評審中我就讀過這本書,現(xiàn)在還覺得留有余味。作者用飽滿的筆觸回憶了西西與阿公在客家的圍屋里一起度過的美好童年時光,童趣盎然,情感真摯,讀來生動親切、真摯動人。李碧梅的文字洗煉而有生活質(zhì)感,細膩的筆調(diào),云淡風清般的白描手法,敘述了寶貴的人間真情和大愛,給人印象至深。
我跟李碧梅也因幾次會議和活動有幾次交集,她給我的印象就好像她的文字一樣,清澈純粹、從容沉靜、深邃自信。 靜水流深是需要有相當?shù)奈幕e淀和修養(yǎng)的,但是李碧梅是個這么年輕的作家,所以一直以來,我內(nèi)心對她充滿尊崇之心。
小說以白描手法,幾無技巧痕跡,也足見得學院派的李碧梅的文學功底十分扎實。她像只是娓娓道來一個尋常祖孫故事,但是情感的小溪卻涓涓流淌不止。作家以真摯深沉的感情,描摩出生動的人物形象,展現(xiàn)了主人公西西純凈而堅強的心靈概貌。
這本書的主人公西西是阿公在村外撿的一個被遺棄的嬰兒,然而她的悲慘身世卻沒有在李碧梅的筆下寫成陰霾。沒有爸爸媽媽,但西西一點兒也不傷心,反而非常活潑,是個率真的女孩。故事講述了西西與阿公在一起生活的美好故事。本書對于客家生活的狀貌也敘寫得很典型。
故事寫出了愛的循環(huán)和生活的意義。西西讀大學后得知阿公病危了回老家探望時寫的。西西每天都照顧阿公,想陪阿公走過剩下的時光。在阿公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西西,而在西西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阿公。她們倆相依為命,彼此都成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西西轉(zhuǎn)到城里去讀書后,阿公和西西一直寫信問候,西西每次得到的獎學金也都會寄給阿公。后來阿公去世了,但他們的心一直連在一起。阿公也會化作一顆星星在天上看著西西,守護西西,就像在童年時阿公護著西西一樣。
一部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與作者的關(guān)系是心,是靈魂,是情感的產(chǎn)物。一顆心能觸動另一顆心。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能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傳世的文字,都是有感而發(fā)的。
兒童文學有三大永恒的母題:愛的母題、頑童的母題和自然的母題。愛給心靈以溫暖,頑童給心靈以生趣,自然給心靈以和諧。
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是愛的哺育機,具有獨特的育人功能。只有學會了愛,愛他人、愛世界,我們的人格才能變得高尚起來、完美起來,我們的情操才能變得純潔起來、堅韌起來,我們的心靈才能變得豐富起來、幸福起來。
客家文化之美
□吳依薇
讀完西尚的阿公,我的腦海里浮現(xiàn)出蕭紅的《呼蘭河傳》。《呼蘭河傳》成為一代文學經(jīng)典,也成為研究蕭紅童年時代大約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東北農(nóng)村文化、習俗的重點書籍。蕭紅筆下的磨坊、院子、馬廄還在她的故居陳列著,而周圍全部都是高樓大廈。我想,《呼蘭河傳》為現(xiàn)在的孩子了解二十世紀初期孩子的生活場景提供了重要參考。李碧梅回眸她的童年,描繪了一幅幅嶺南客家孩子在九十年代的生活場景。跟蕭紅相比,年代和地域相差很大,一個嶺南,一個北方,一個八九十年代,一個二三十年代,但是碧梅作品的文學價值是顯而易見的。
語言柔軟之美,像客家人的柔聲細語。隨便一改,會變成一首首小詩。
童趣之美。有趣,是童書吸引孩子的魅力之一。在《西尚的阿公》中,西西是具有男孩子性格的女孩子,活潑、頑皮、好玩,他們在地上挖小坑玩玻璃珠,學自行車時在后架上綁著扁擔或者籮筐,在小溪里玩時被水蛭吸在大腿上,西西的眉毛被煤油燈燒了,用毛筆畫著眉毛上學,一件件充滿趣味的小事,讓讀者看到了作者童年時美好的回憶,我們看到了九十年代的孩子的生活圖景,作品通過日常的一件件小事,給讀者傳遞了童年的至真至善至美。
積極向上之美。兒童文學是孩子成長的精神伴侶,它的情感基調(diào)直接影響著小讀者。《西尚的阿公》一書格調(diào)陽光積極,無論是謙虛勤勞、豁達寬容的阿公,還是樂觀堅強,勤奮積極的西西,都能讓小讀者從這些人物身上汲取力量。西西雖然頑皮貪玩,但是她總是認真聽課,高效率的完成作業(yè),并以此影響她的小伙伴沖天炮。西西轉(zhuǎn)學到縣城里,快速克服了語言障礙,融入新環(huán)境,作文還獲獎,小主人公的積極進取品質(zhì)正是兒童需要學習的榜樣。
文化之美。兒童文學作家是引領(lǐng)孩子看世界的引路人,他是一個通道,一扇窗戶,肩負著傳遞人類文化、人類文明的重任,帶領(lǐng)讀者看到過去的生活、現(xiàn)在的生活、將來可能出現(xiàn)的生活。在《西尚的阿公》中,碧梅看到了九十年代的孩子的生活圖景,看到了那個年代的風土人情,領(lǐng)略了嶺南客家文化之美。如客家圍屋,圍屋里的樣子、樣式,圍屋里的生活,客家釀豆腐的做法,味道。客家人過年的一些習俗,家家戶戶做年糕,除夕洗的柚子水澡,鑼鼓隊挨家挨戶去賀年,這些以往習以為常的習俗,滋養(yǎng)著嶺南人的性情,是嶺南人共同的文化之根。然而,這些習以為常的習俗有一些正在慢慢地消失。在我小時候,過年時,家家戶戶做年糕,現(xiàn)在家家戶戶都不做年糕了。我想給大家讀讀做年糕的片段:“阿公讓西西去將大蒸盆拿來,用香蕉葉鋪滿整個盤底,沒有留一點空隙,然后再把面團放進大蒸盆里。面團一放進去,便向著大蒸盆的底部貼下去,慢慢地整個蒸盆都填滿了。阿公和西西一起,把蒸盤抬到廚房,往大鍋里加了好幾勺水。蒸盤和大鐵鍋的鍋口一樣大,蒸盆放下去,完全看不見鍋的底部。阿公用大大的鐵鍋蓋蓋上,用濕毛巾圍住鍋蓋和鍋的接縫處,避免太多的熱氣跑出來。”這是我童年也看到的情景,親歷的情景,而現(xiàn)在在我老家,估計沒有孩子能看到或者參與做年糕了。童書作家把文化融合在童書中,讓小讀者閱讀時領(lǐng)略文化之美,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作者的這個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非常難得的。
《西尚的阿公》:客家鄉(xiāng)村世界之美
□陳華清
讀完李碧梅《西尚的阿公》之后我想起了沈從文的《邊城》。沈從文在《邊城》中構(gòu)建了一個詩情畫意的“湘西世界”,成為經(jīng)典之作,至今仍煥發(fā)出無窮的魅力。我們非常感謝沈從文創(chuàng)作了這部小說。那么我們作家李碧梅也創(chuàng)作了一部美學的長篇小說,她這部小說也構(gòu)建了一個美麗的世界,那是具有自然美、風情美、人性美、童趣美的“客家鄉(xiāng)村世界”。我認為她塑造了一個具有美學價值的鄉(xiāng)村。
一、自然美
這一小說是以一條叫西尚的客家鄉(xiāng)村為寫作背景,女孩西西跟阿公生活在這條美麗的小山村里,度過了難忘的童年時光。
小說中描寫了客家鄉(xiāng)村美景,郁郁蔥蔥的大山,清澈見底的小溪,一望無際的稻田,一座座宏偉的圍屋。西西和阿公住的大圍屋最大、最氣派,前面是碧綠的菜地、池塘,后面是飄香的果園。
“清晨,天剛蒙蒙亮,小鳥便開始歌唱,沉睡了一晚上的西尚村在小鳥的歌聲里醒來。傍晚的時候,小泥磚砌成的廚房房頂上,飛過一群群大雁,飄出一縷縷炊煙。”
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環(huán)境描寫,清新、幽美、寧靜,讓人感覺心情愉悅,內(nèi)心充滿溫暖的。你想想,西西就生活在這樣如詩似畫的地方,一個地方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影響的,所以作家以大自然之美好襯托西尚人心靈的明凈。 ?
二、童趣美
兒童文學作品應(yīng)該有童心、童真、童趣。“三童”是兒童文學跟成人文學的重要區(qū)別之一。《西尚的阿公》充滿了童心、童真、童趣。尤其是童趣,具有童趣之美。童趣本身是兒童的天性,是一種純天然的質(zhì)樸、真實的情感狀態(tài),給人一種自然、純真的美感體驗。比如在地里拔花生,西西一邊拔花生,一邊用沾滿泥土的小手偷偷地往嘴里送花生仁,覺得美味極了。回到家了,西西給剛從地里拔下的花生洗澡澡,把它們洗成雪白的“花生公主”,還得意地唱起自編的歌謠。再比如,西西玩火不小心被火燒掉半邊眉毛,覺得不和諧,就用阿公的剃須刀把另一半眉毛刮掉。一邊有眉毛,一邊光禿禿的,她又覺得不滿意,干脆把另一邊眉毛剃掉。沒眉毛的女孩怎么敢上學呢?她用阿公的毛筆沾墨水描眉毛。這些情節(jié)只有兒童才會有的行為,充滿了童趣,讀起來覺得很真實,又趣味盎然。
三、風情美
風情指的是風俗、禮節(jié)、習慣、人情等。
《西尚的阿公》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jié),只有小橋流水般娓娓的敘述;也沒有大奸大惡的壞人,都是友善之人,最壞也是搞搞惡作劇。西尚村人和平相處,相親相敬相助,人情味濃郁,美好而安靜,就像桃花源似的童話世界。
春天是西西的堂妹,兩人出生只相差幾個小時。西西喜歡春天這個好聽、積極向上的名字,而不滿自己的名字。因為這個原因,善良的春天像虧欠了西西,發(fā)誓要對西西好。兩人從小一起玩耍,上學后又一起上下學。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她一定留給饞嘴的西西。
李碧梅把客家風俗融進故事情節(jié)中,成為推動故事發(fā)展的元素,表現(xiàn)人物性格變化。第19章《村頭的竹筏我也要上》中說到,西尚村頭有一棵大榕樹,榕樹下有一口大池塘里,池塘里放著一個足有半個池塘大的竹筏。這個大竹筏能同時容下一百多人,大熱天人們上到竹筏乘涼,成了避暑的天堂。但不是誰都可以上去竹筏乘涼的。按村里的習俗,沒有結(jié)婚的男性才有資格上竹筏,一旦結(jié)婚就不能上去了。而女性,不管結(jié)不結(jié)婚都不能上到大竹筏。大膽又調(diào)皮的西西女扮男裝上去大竹筏,跟一群男人在大竹筏起乘涼。整個夏天都是這樣。這個夏天,西西的抱怨少了,也少亂發(fā)脾氣了。跟西西有過沖突的男孩沖天炮,發(fā)現(xiàn)西西的秘密后沒有揭穿她。阿公知道后什么都沒有說。他覺得那個避暑天堂應(yīng)該屬于全村人,包括像西西這樣的女孩子。
四、人性美
李碧梅在描繪西尚村大自然美的同時,也贊美了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他們善良、淳樸、平和,“臉上總是掛著親切的笑容”,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具有人性美。
阿公是很典型的西尚農(nóng)民,但是又和其他村民不一樣,他擁有雙學位,有文化、深藏不露。對聰明、調(diào)皮搗蛋的西西,從不說“你應(yīng)該這樣”“你不能那樣”,他一直用他的行為為西西做著示范。阿公的樂觀、積極、寬容的人生態(tài)度,深深地影響了西西。在阿公的呵護下,她快樂地成長,成為一個樂觀向上、向善的人。
愛是會傳染、傳遞的,西西把阿公給予她的愛,也傳遞給阿公。她每天晚上打來熱水幫阿公洗腳,阿公的皮厚,經(jīng)得住燙。每次幫阿公洗完腳,西西的雙手總是被燙得紅通通的,像小豬蹄一樣。但是她不怕,她覺得給阿公洗腳是一種幸福。
西西后來離開阿公到城里讀書。大學畢業(yè)后,她回西尚村探望阿公。阿公不在了。她很懷念幫阿公洗腳的那段日子。可是,那樣的時光再也回不去了。西西說,我不斷地用這個經(jīng)歷告訴自己: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所有時光,盡可能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和阿公一起生活的那段時光是幸福的。幸福是一種態(tài)度,幸福是一種滿足,幸福就是和家人相處的快樂。
《西尚的阿公》構(gòu)建的“客家鄉(xiāng)村世界”具有美學價值,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