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廣州市黨史學習教育文藝故事會舉行
更新時間:2021-06-04 來源:廣東文壇
3月13日下午,由廣東省作協、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文藝之美 黨史之光”——廣州市黨史學習教育文藝故事會(文學專場)在廣東省美術館舉行,多名來自文藝界、文學界的嘉賓出席了本場活動。
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表示,“時代先聲——廣州文藝百年大展”充分展示廣州文藝典籍、史料,梳理廣州文藝百年發展軌跡,還原歷史真實、重構廣州乃至廣東文學版圖,對于加強黨史學習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文學傳統教育,提升文化認同、激發奮進激情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
張培忠認為,該活動名家薈萃,主題鮮明,“這是一堂以廣東著名的黨史人物和著名的文學人物為標桿知史鑒今、觀照未來的歷史教育課,是一次以文學理想為主旨砥礪初心、牢記使命的黨性修養課。”
眾所周知,廣州是近現代社會變革的策源地和先行者,但是很少人了解,廣州其實也是中國紅色文學的發軔之地。
回望廣州文藝百年,心向光明、探索真理是文藝家們的精神追求,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是他們的創作源泉,書寫時代、謳歌時代是他們的歷史使命,“紅色、人民、時代”是貫穿百年廣州文藝的主題詞。因此,今天的文學故事會的主題定為:理想信念的華章。
故事會上,廣州市文聯專職副主席彭宇首先回顧了廣州百年紅色文學的發展歷程和杰出人物事跡。彭宇從“華南地區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楊匏安講起,介紹這名來自廣東香山的中國共產黨早期優秀的理論家和革命活動家,如何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引介西方文藝理論、提出文學觀點、開展文學創作,成為廣東紅色文學的先驅。
“大革命時期,廣州這個時代大舞臺吸引了方方面面的風云人物,他們在廣州譜寫了一幕幕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詩,也使廣州文藝更加激蕩昂揚,光彩奪目。”彭宇說,毛澤東、瞿秋白、周恩來等人,引領了廣州紅色文學的形成。
歷史長河中,紅色文學為反抗“白色恐怖”而戰,為抗日救亡而戰,為反饑餓、反獨裁、反內戰而吶喊。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斗,在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新中國,紅色文學匯成了歷史的浩蕩洪流。
在建黨百年之際,一部尋訪周恩來嶺南往事、記錄周恩來在廣東的革命歷程的紀實文學作品《信仰——周恩來嶺南紀事》即將發布。該書作者、周恩來總理侄孫女、廣東省紅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周曉瑾也蒞臨現場,和廣州新華出版發行集團常務副總經理楊斌一起向觀眾介紹這本書背后的故事。
周曉瑾退休之后,她在持續5年的時間里,一直尋訪周恩來在嶺南的印跡,在廣東各地搜集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線索。談及周恩來在廣東的革命故事,周曉瑾幾度哽咽:“無論處境多么惡劣、危險,爺爺永遠都不忘初心,什么都無法改變他的信仰。”
廣州魯迅紀念館館長吳武林也應邀來到現場,介紹魯迅等左翼文學家在廣州的革命事跡。“魯迅對廣州的文化價值,不在于居住時間的長短,而是取決于他對廣州的文化貢獻和影響。”吳武林指出,在廣州,魯迅將《朝花夕拾》和《野草》整理成冊,完成了《在鐘樓上》等名篇佳作,作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的重要演講,還扶持了不少進步青年如歐陽山、洪靈菲、戴平萬等,對中國文學史有重要意義。
理解中國現代革命文學,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林崗提出一個獨特的思路:廣東播種,全國結果。“要進行文學創作,首先得要有實踐經歷。廣東是大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也為許多革命作品提供了發芽的沃土。”
林崗以軍旅作家丘東平為例,丘東平曾在海豐見證了彭湃領導的農民運動,直到他輾轉香港、上海,與“左聯”接續上之后,才將海陸豐農民革命的斗爭生活寫成作品。“因此,觀察中國現代革命文學的發生、發展,廣東是一塊非常值得挖掘的區域。”林崗說。
在詩歌領域,許多紅色經典作品不僅是“廣州的”,更是“國家的”。著名詩人、中國詩歌學會會長楊克從廣東著名革命詩人蒲風講起,到張永枚的抗美援朝詩、《人民軍隊忠于黨》《西沙之戰》,以及瞿宗的《我愛你中國》、鄭南的《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都足以證明廣東的詩歌為中國紅色文學貢獻了諸多佳作。
廣東省文聯原主席、茅盾文學獎得主劉斯奮認為,百年來,廣東文藝一直緊跟時代步伐,每當重大轉折出現,如大革命時期、新中國成立后、改革開放等,往往都是廣東人才輩出、作品涌現的時期。“這是廣東本土的優良傳統,而當下正值在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節點,值得文藝家好好把握。”劉斯奮說。
主題沙龍環節,廣州市作協主席張欣,華南農業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傅修海,廣東省網絡作家協會副主席阿菩,青年作家蒲荔子等嘉賓來到現場,圍繞“建黨百年廣州紅色文學”,和觀眾分享了經典紅色文學對自身創作的影響,以及在新時代將如何描繪廣州、書寫時代精神。著名青年作家、中山大學文學博士王威廉,著名青年作家、廣州文藝報刊社編輯部主任陳崇正以視頻的形式參與交流。(黃楚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