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充滿迷人氣息的鄉村牧歌
更新時間:2021-06-04 作者:俞勝來源:廣東文壇
陳璽的《塬上童年》(刊于《中國作家》2018年第5期)飽含深情,通過記憶和想象勾勒出童年故鄉風情。小說具有強大的寫實能力,寫童年的生活,追憶成長的歷程,生活氣息濃郁。
《塬上童年》主要寫的是20世紀70年代鄉村生活的共同記憶。那個年代,物質是匱乏的,尤其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可能還有一些關于饑餓的記憶。《塬上童年》中的“薺薺菜和洋槐花”章節就是寫這種記憶的。且看作家描寫鄉村生活的節儉:分油時,“栓娃媽……將剩下的油倒進碗中,將瓶子翻過來,靠在鐵鍋的耳邊,讓油滴干凈”。一滴油都舍不得浪費,連油桶壁上殘留掛著的一點油,小伙伴們也要用“塌塌餅”揩個干凈。鄉村人家的油瓶,“人口多的家庭,用的是大一點的瓷壺,小部分是醫院用過的葡萄糖輸液瓶,大部分是藍色高頸的西鳳酒瓶子”。如此等等。童年的生活雖然艱難、清貧,但回憶起來,卻帶了一層溫暖的光暈,對于有共同記憶的人來說,容易激蕩起記憶深處的漣漪,在情感上引起共鳴。
《塬上童年》的生活細節描寫十分精彩,回憶里多是歡歌笑語,是挖薺菜、摘洋槐花、做梭鏢、撿麥穗等一樁樁的趣事,是一幅幅天真爛漫的畫面。陳璽也通過他的文字,給我們勾勒出一個民風特別淳樸的鄉村。麥子黃的時候,一群靠收麥子賺取工錢的麥客來到村子里,村子里的人既好吃好喝好招待,臨走的時候,村民還將“家里的舊衣服取出來,用包袱包好,麥客走的時候,送給他們”。小說通過人物的對話,用白描的手法,將物質匱乏年代山村人民的質樸、善良表現得淋漓盡致,讀來溫暖感人。
讀《塬上童年》,我們看到了孩子們的成長,看到了溫情,看到了作者對故鄉的熱愛和眷戀,也看到了鄉村法制觀念淡薄和人性深處冷漠的一面。譬如明權這個少年,僅僅因為偷看了小明媽上廁所,就被小明爸折磨成傻子。可怕的是,村子里的人得知真相后,卻沒有一個人對小明爸進行道德的譴責,更別說法律上的制裁了。《塬上童年》中的鄉村既是寧靜的,也是愚昧守舊的。在回憶中,它成了一首舒緩的牧歌,但依然成不了一座充滿詩情的世外桃源。
《塬上童年》的語言特別鮮活,作者在遣詞用字上很有功力。譬如“牧羊”小節的最后一段,“發呆的時候,他揪上一撮花草,攬住羊羔的脖子,捋著溫軟的羊毛,放在嘴邊喂著。爺爺搓著渾濁的眼睛,扯著手里的柴草……”這幾個動詞“揪”“攬”“捋”“搓”“扯”,用得恰到好處,生動傳神。有的語言細致入微,譬如寫小牛犢,“牛犢轉過頭,瞥見光暈煙塵中主人熟悉的影子,瞬間低下了頭,緊繃的脖子松開了,頸下的皮毛嘟嚕嚕垂了下來”。這種描寫細致入微、活靈活現。沒有真實的經歷和刻骨銘心的記憶,是寫不出如此富有生活氣息的小說的。
塬上的童年雖然清貧、艱辛,卻是無拘無束、無憂無慮、充滿快樂的。讀了這些,也讓我們思索生活在今天的大部分少年兒童,他們生活在物質極度豐富的當下,沒有清貧、沒有艱辛,卻在“功利化教育”和電視、網絡的信息“轟炸”中早早進入了成年的世界,缺少了童年本該有的天真和歡樂,想來令人唏噓。
《塬上童年》奏響了一支淡淡的哀愁與溫暖交織在一起的曲子,充滿著迷人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