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鄉土誕孕的詩群:徐聞詩歌現象觀察
更新時間:2021-05-20 來源:廣東文壇
近年來,“在祖國大陸最南端——徐聞,有一群背著詩歌奔跑的人們。他們以正午熾盛的熱情卷起了一陣詩歌的藍色風暴”,開始呈現在大眾的視野里。徐聞詩群“是中國百年新詩的一個縮影,也是當今地方詩歌在場研究的一個個案”,為當代漢詩的繁榮與發展盡了一份微薄之力。本文試圖從鄉土與詩歌及詩歌地理勾勒出一個較為清晰的徐聞詩歌版圖。
1.鄉土與詩歌:徐聞地理文化與詩歌緣起
徐聞詩群所處的徐聞,地處于雷州半島,呈火山熔巖地質地貌,是坐在火山口上的一座瑰麗的大公園。徐聞三面環海,是南海和北部灣的交匯處,與海南島隔海相望。徐聞在這樣一個美麗富饒的紅土地上,風光旖旎,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一條碧水如藍的瓊洲海峽仿佛輕盈的綢緞飄帶連接著海內外。如今,徐聞正努力打造與海南島自由貿易港對接的海濱旅游城市。
由于徐聞的地理優勢,早在漢武帝時就設置了徐聞縣治,并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徐聞港。自此,徐聞與東南亞各國甚至歐洲一些國家有著密切的商貿往來。徐聞一時成為海外文化、中原文化、嶺南文化等外來文化的交匯處。聰明智慧的徐聞人兼收并蓄,將這些泊來文化與徐聞本土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激蕩乃至融合創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絢麗多彩的徐聞鄉土文化。徐聞鄉土文化成為徐聞人千百年來自強不息的文化定力。到了宋朝時,徐聞縣被撤銷改立為徐聞遞角場。徐聞遞角場不僅成為宋朝時內陸與海南的行政、軍事、經濟等重要樞紐,而且也成為宋朝降職或罷免官員的貶黜之地。不過從另一種意義來說,徐聞也就成為歷史人才的“沖積扇”。史料顯示,蘇軾、寇準、李綱、趙鼎、李光、胡詮、湯顯祖等貶謫海南或徐聞的朝廷大員都足踏徐聞。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等在徐聞均留有傳世佳作。宋元符三年(1100)六月十日,蘇東坡離儋,二十日夜返至徐聞遞角場時,當即寫下了《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這一千古名篇。詩日:“參差斗轉欲三更,苦雨海色本澄清。空余魯叟乘槎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生平。”1592年春,湯顯祖動身北歸之前,題詩《徐聞留別貴生書院》:“天地孰為貴,乾坤只此生,海波終日鼓,誰悉貴生情。”可見徐聞在歷史上已被文人墨客情有獨鐘和依依不舍。從此,徐聞這個蠻荒之地被滲透了濃郁的文學氣息尤其是被植入了根深的詩歌元素。
縱觀兩千多年徐聞的時代變遷及其文化發展,徐聞詩歌從民諺、民謠(童謠)、雷歌開始一路蹣跚走來。徐聞的民諺、民謠(童謠)與雷歌以詼諧幽默的趣味多流傳于口頭,更多的是反映徐聞民間社會及其生活狀況。在物質極其匱乏的年代里,徐聞人窮得只剩下這些民諺、民謠(童謠)與雷歌。可以這么說,生活在那個年代的徐聞人都把這些歌謠倒背如流,深受這些歌謠的洗禮與熏陶,或勞作或空閑哼上幾首,便可驅勞解餓,取苦為樂。記得小時候每當陰雨連天或皓月當空時,我的奶奶總會給我唱起這些童謠:
雨仔落落落泱泱/老鼠咬貓窗過窗/黃牛拿虎叫嘛嘛/雞捕鷹婆半天翔;放牛儂仔喲多寡/雨淋衫濕無衫換/人給條衫又嫌寬/給回給人又嫌寒;雞角仔/雞角歌/飛去菜園吃菜禾/飛去南山吃竹籽/飛去海南吃檳榔;安舅鼻/吃母尼/母去村/跟著啼/母給兩錢買大尼/不分姑/不分姨/自己吃得便宜。
這些朗朗上口的童謠像明亮的陽光照耀和溫暖了那個饑饉的年代,同時激勵著那個年代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奔跑。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樣,一方水土培育一方作家或詩人。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徐聞進入了新詩歌時態。時下血氣方剛的李舟、黃禮孩、李明剛、柯曉軍、劉衛、吳紅綾、譚科琦等在徐聞籍知名作家陳堪進的引導下踏上了新詩的征程。在往后到現在的四十多年中,徐聞新詩隊伍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壯大,如今已變成四十多人的大詩群,走出了一個全國著名詩人——黃禮孩。近幾年來,徐聞詩群常常聚集于徐聞開放大學,在李明剛校長的帶領下,尤其是得益于著名詩人黃禮孩、蔣浩,詩歌理論家張德明的悉心指導,取得了傲人的成績。李明剛、李舟、劉衛等的詩作已在國家報刊上發表。柯曉軍、吳紅綾、劉春柳、黃榮東、莫學平、韓聰光、楊宇、譚科琦、黃國強、謝勝捷、楊源清、黃書平等的詩作也經常在省市報刊上發表。2019年徐聞詩群出版了《正午的藍色風暴:徐聞詩人詩集》(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2020年由徐聞開放大學主編的《大海的澎湃:北部灣城市群詩選》(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徐聞詩群也擠身其中。自此,徐聞詩群呈現了希望的曙光。
莫言說過,“作家的故鄉并不僅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里度過了童年乃至青年時期的地方。這地方有母親生你時流出的血,這地方埋葬著你的祖先,這地方是你的血地。”劉震云也說,“故鄉對一個人最大的影響,首先是語言,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生活的態度、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事的態度。”
這樣看來,鄉土不僅是人們賴以生存、生命和生活的無比遼闊的物質空間,而且是詩人棲居的原鄉及其美好的伊甸園,是詩歌創作的最原始觸動及其最豐饒的原創寶地,是詩歌向度與維度的發射點,是詩歌人文與美學的多元化下的高度密集與怒放。因而,研究鄉土與詩歌對于研究詩歌生存狀態、詩人寫作狀態有著重要意義。
2.徐聞詩歌地理:徐聞詩群概述
回眸中國新詩百年史,便知道胡適先生(當時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1917年發表的白話詩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批新詩。這當中也說明中國新詩的發祥地在北京。這樣,從北京到徐聞的短短幾千公里路程里,新詩的傳播也要花費多半個世紀。從徐聞文學經歷中了解到,到了七八十年代徐聞才有人真正寫新詩,當中也是寥寥無幾。從八十年代到現在長達四十多年中徐聞的新詩寫作才得到廣泛推廣。或是中青年人或是在校學生都有一批新詩寫作者與愛好者。
新時期以來,中國詩歌以“群”來界定成為一種時尚,詩歌地理概念也就逐漸清晰起來。阿爾在《關于詩歌的地理》一文中這樣講道“地理,不再是私人生活的一個地方,一個場景,不再是位置,它變得龐大,等待用詩歌籠罩它。”至此,徐聞詩群便就順應詩歌潮流而應運而生。它的產生不僅僅是結束了徐聞詩歌長達幾十年的單打獨斗,獨來獨往的無“序”局面,更重要的是,徐聞詩人決心以“群”為伍,以故鄉為依托,用詩歌“供養”起他們的“血性之地”。
確切點說,徐聞詩群形成于2016年,時值中國新詩一百年,中國新詩邁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此時,黃禮孩作為徐聞籍詩人也已躋身于全國詩歌前沿,成為中國很有知名度的當代著名詩人。黃禮孩不僅在詩歌事業上業精于勤、業峻鴻績,而且也非常關心徐聞詩歌的發展與注重培植徐聞本土詩人。他除了言傳身教外還為徐聞詩人引薦了一些全國著名的詩人、詩評論家,辟如:蔣浩、張德明、阿西、老刀、趙金鐘、程繼龍、梁永利、趙俊杰、陳波來、李寧、袁志軍等,努力向各報刊推薦徐聞詩作者比較成熟的作品,這給徐聞詩作者帶來了莫大的鼓舞和信心。李明剛是徐聞一位知名作家和詩人,現任徐聞開放大學校長,近幾年專營詩歌并取得豐碩成果。李明剛以振興徐聞文化為己任,以徐聞開放大學為平臺,努力打造徐聞“詩歌家園”,積極向外地媒體推介徐聞詩作者作品。徐聞開放大學聘請了蔣浩、張德明為客座教授,為徐聞詩歌作者提升整體素質;創辦了《流梅溪》校刊為徐聞詩作者提供“用武之地”;出版了《正午的藍色風暴:徐聞詩人詩集》 《大海的澎湃:北部灣城市群詩選》為徐聞詩作者走出徐聞提供了廣闊而亮麗的展現舞臺,可以這么說,在這一段或更長的時間里,黃禮孩是徐聞詩歌的精神偶像;李明剛是帶著徐聞詩群奔跑的“領頭羊”;譚科琦是徐聞詩歌征程上的義工。
徐聞詩群宛如徐聞的“菠蘿的海”,有它的遼闊和燦爛,有它的錦花和堅果;也宛如徐聞的風味小吃,有它的香色與秀逸,有它的甘爽與玲瓏。觀其成員,他們是:黃禮孩、李明剛、李舟、劉衛、吳紅綾、柯曉軍、劉春柳、黃榮東、莫學平、譚科琦、韓聰光、謝勝捷、楊宇、蔡建壯、黃國強、黃書平、吳世連、洪衛國、楊然清、李娟、唐趙芳、柯杰、周嬌南、莫明樂、寧昌悅、鄭衡、蔡仁潤、陳天雅、鄧振爍、梁黎明、孫小山、李來春、周小蓮、何如凱、何浪萍、方如利孫逸云等。如此龐大的詩歌方陣,對于徐聞這個只有70多萬人口的小縣來講也算是頗為壯觀的了。他們對于詩歌以敬畏的虔誠、堅毅的執著、堅定的自信,深耕細作,行穩致遠。
黃禮孩,出生于徐聞縣下洋鎮小蘇村,中國當代著名詩人。詩歌入選《大學語文》作為教材。出版詩集《我對命運所知甚少》 《給飛鳥喂食彩虹》(英文版)《誰跑得比閃電還快》(波蘭文版),電影隨筆集《目遇》、詩歌評論集《午夜的孩子》、藝術評論集《憂傷的美意》等多部。曾獲2014年鳳凰衛視“美動華人?年度藝術家獎”、第五屆中國赤子詩人獎、第八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第二屆中國長淮詩歌獎年度杰出詩人獎等。他設立了“詩歌與人”世界詩歌獎,系《中西詩歌》主編。黃禮孩的詩歌視野開闊、氣度恢弘,同時具有寬闊的詩歌胸懷與善良的詩歌態度。黃禮孩總是以獨特的見地、獨到的視角觀察生活,洞察人生。他的詩歌純真又純粹,如火又如光。他在最近的一首詩《請坐到月亮的身邊來》中寫道:復寫紙覆蓋著童年的記憶/用鉛筆慢慢拓/月亮出現了……唯一的中秋明月/生來簡潔……讀著這直抵心靈的詩句,真令人鼻酸,淚盈滿眶。黃禮孩生性溫柔,品性隨和,但在他心靈深處卻充滿著對人生美好的澎湃與激蕩。著名詩人西川稱他為“溫和的瘋狂”。黃禮孩出身貧寒,他只身獨闖廣州那年頭,吃了早餐顧不了晚餐,雖說不上流落街頭,但也總是打地鋪過夜。即便如此,黃禮孩對生活仍然保持著樂觀積極的態度。他在《誰跑得比閃電還快》中寫道:“人生像一次閃電一樣短/我還沒有來得及悲傷/生活又催促我去奔跑”成了中國新詩的經典之作。黃禮孩“詩”懷大志,他創辦的“詩歌與人”世界詩歌獎影響深遠、負有盛名,這在世界詩歌史上可謂獨樹一幟。詩歌事業是無限美好的,黃禮孩將義無返顧一直走下去。
李明剛,出生于徐聞縣新寮鎮西山村,系廣東省作協會會員,擅長于海洋題材作品的抒寫,已在《詩刊》 《詩潮》 《詩探索》 《奔流》 《中西詩歌》 《安徽詩人》《南方日報》《海南日報》《廣州文藝》 《佛山文藝》《湛江文學》等20多家文學期刊和報紙副刊發表作品50多萬字;出版了《黑海灘》 《槳聲悠悠》等文學作品集四部,詩歌入選《找回大海的天賦》、《嶺南詩意:走近廣東詩人》等多個版本。李明剛的作品“鄉味”十足,生活氣息濃厚,文筆流暢清新。他的詩歌以捕捉生活細節見長,喜歡以小見大,由表及里的人性張揚。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李明剛正尋求“突圍”,探索一條詩歌與時代潮流相合拍的新的抒寫路徑。
李舟,出生于海南島,現居徐聞縣,系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1990年就讀魯迅文學院進修班;1999年5月參加中國作協詩刊社舉辦的“第十五屆青春詩會”;已在《人民文學》 《詩刊》 《萌芽》 《星星》 《詩林》 《詩潮》等報刊發表300多首(篇)文學作品;作品入選多種選集。李舟早于八九十年代就閃亮在中國詩壇,發表了相當數量和分量的詩歌。他的詩歌擅于抓住事物特點賦予想象和張力,用典型的傳統書寫方式來表達現代生活的五光十色和絢麗多姿。可惜李舟的詩歌成功于對傳統藝術的嫻熟而止于對現代詩潮的無所把握。現在幾乎讀不到他的新詩作品。
3.徐聞詩歌的抒寫與鄉土情結
徐聞的地理風光與物華天寶為徐聞詩歌提供了足夠的給養。徐聞詩人也為此大潑筆墨以反哺故土的恩賜。梳理一下徐聞詩人以本土題材寫的詩歌,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詠物抒懷,以景結情
玫瑰云喜歡打扮天空,為了童年的畫像
我又重新愛上低處的小動物和小植物
在五月到來之前,菠蘿獻出了果實
這夏日將至的愿望,
不知你是否有過強烈的想象
那頭在南坡吃草的牛不見了
四下里輕盈,放牧人沒有急于去尋找的意思
活在一朵白云愛上另一朵白云的一見鐘情中
多好啊
那一刻,站到陰影隔壁的陽光里
想想豐盈的果實,親切如你曾經愛過的人
? ? ? ? ——(《菠蘿獻出了果實》黃禮孩)
黃禮孩熱愛故鄉,愛得很純樸也愛得很深邃。他在《菠蘿獻出了果實》中以多維度的視角打量“菠蘿的海”,以專注的神情領略菠蘿獻出的果實。詩人傾情贊美“活在一朵白云愛上另一朵白云的一見鐘情中,多好啊”,一份醮著菠蘿馨香的情感可敬可親。當然,詩人的感情不僅僅局限于樸素的抒寫,而詩歌最后這樣寫道“想想豐盈的果實,親切如你曾經愛過的人”。至此,“豐盈的果實”被升華為一種高度的思想景境界。因而,《菠蘿獻出了果實》也就成為鄉土景象的一種深層表達。
在詠物抒懷的篇目中,劉春柳的《掛在屋檐下的干絲瓜》寫得深情、厚重。風干了的絲瓜“它的面有灰色的脈絡,清晰”正如年邁的母親青筋勃起,可那是喻意舉步維艱的生活之路,更是象征多舛的生命之途啊!韓聰光的《一盞在夜色里點亮的煤油燈》承載了太多的回憶,是一段歷史的不滅燈火,它永遠映照著那個時代的貧窮與苦難,拼搏與抗爭;它既是暗淡的也是明亮的;它既是絕望的也是希望的;它飽含了詩人的多重感情,無奈、徘徊、奮力、突圍如一道狐光劃過夜空。
在以景結情的篇目里,李明剛的《龍泉之秋》寫了原野、天空、山野、大地、香蕉、菠蘿、飛燕等事物。這些事物組成的意象清晰、明快如一幅生動的油畫流出故鄉醇香的芬芳;李舟的《小鎮咖啡店》描寫的故事雖然有點遙遠,或許咖啡店已不復存,咖啡店之外的風景也煙消云散,但是帶有咖啡色與咖啡味的苦樂年華卻久久纏綿于心;吳紅綾的《外羅的那片海》以一顆少女之心抒寫美夢與大海的遠方,情感起伏有度、喜憂有別,仿佛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黃榮東的《落日與村莊》寫得孤寂、凄楚。老人走了是一次落日,可往后的落日與村莊仍然相互關注、相互漠視直至天荒地老;楊源清的《北臘港,被拋棄的遲暮美人》揭示人與自然的嚴肅主題。“北臘村的教堂鴿子飛遠,徒有祈禱的鐘聲響起”以視覺與聽覺直擊現代農村人麻木的環保意識。
以詠物抒懷,以景結情的詩作在徐聞詩群中占有一定的分量,除了以上講到的之外,還有柯曉軍的《故鄉的月夜》、蔡建壯的《村莊·母親》、黃國強的《鄉土的蕃薯》、楊宇的《荔枝紅了》、唐趙芳的《丑陋的仙人掌》、莫學平的《燈樓角》、李娟的《偶遇鳳凰樹》、周嬌南的《途經白芒海》、洪衛國的《西連村酸豆樹贊》、李來春的《下港海》、莫明樂的《老屋》、黃書平的《響水潭》、周小蓮的《桑葚之約》、蔡仁潤的《沓磊之夢》、柯杰的《我有一塊詩地》、梁黎明的《那只白鷺鳥》等無一不是表達鄉情鄉戀鄉愁的美麗詩篇。
(二)感情抒寫,場景入詩
羊穿著外婆的黑衣裳
外婆去世了 ?在夢里
我常與一只羊相依為命
叫一聲外婆
羊咩了一聲
? ? ??
叫一聲羊
外婆在我心尖應了一聲
? ? ? ?——(《羊 父親 鄉親》劉衛)
這是劉衛寫的《羊 父親 鄉親》的第四節。不難看出劉衛與其外婆之間的深厚感情。大凡過去的老人都是穿著黑衣服,外婆去世之后,自然“羊穿著外婆的黑衣裳”。這藝術上的通感讓“我常與一只羊相依為命”。之后,我叫一聲外婆,羊就咩了一聲;我叫一聲羊,外婆就在我心尖應了一聲。如此凄厲之聲,有誰聽了不為之動容而淚注滿面?詩歌《羊 父親 鄉親》以童話的造景錘煉出寓言的力量。
徐聞本土抒情詩的內容大都體現在愛情、親情、友情、同學情、戰友情、鄉情等情感方面。諸如:李明剛的《外婆的愛情》、《荷葉上的水珠》;李舟的《甘蔗妹》;柯曉軍的《獻給父親節的詩》;譚科琦的《父親的幸福》;吳世連的《家》、 《故鄉的月亮》;黃榮東的《祖父》;蔡建壯的《大地母親》;謝勝捷的《等你在塵世》;洪衛國的《一棵躺倒的木棉花》;黃海波的《鄉情》;陳天雅的《風吹過》、《一葉慕秋》;方如利的《水之戀》、 《沉默的煙》;鄧振燁的《父親的背影》;李來春的《遲來的邂逅》;何浪萍的《只要你在,幸福就有了模樣》等,就像雷州半島盛開的花朵深情、熱烈、奔放。
(三)講好故事,謳歌徐聞
徐聞擁有優越的地理環境,是一座廣闊的天然屏障,摘冠了“中國菠蘿之鄉”、“中國香蕉之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綠色生態農業示范縣”、“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國家級珊瑚自然保護區”等。徐聞既是生活的福址,也是詩歌的“福地”。在眾多的本土詩歌里以歌頌為主題的篇目不勝枚舉:譚科琦《這里,所有的事物都是懷胎的母親》、李明剛《向幸福出發》、謝勝捷《徐聞,我為你歌唱》、吳紅綾《等你,在南端之南》、莫學平《白茅海,晃蕩的投影》、劉春柳《大陸最南端的孔廟》、 唐趙芳《我深深愛那片土地》、李來春《南極村戀歌》、周小蓮《五月的菠蘿》、 鄭衡《心中的徐聞》、梁黎明《致大菠士酒》、 莫明樂《海安的早晨》、 孫小山《海上冬松島》等。故土孕育的徐聞詩人敢于擔當敢于作為,他們站在詩歌的瞭望臺上放飛故鄉的希望。因而,故鄉有了詩歌的溫潤也就變得儒雅與文明,遼闊而縱深。
正如黃禮孩在《詩歌是出生地給我們的恩賜》中寫道:“我們相信世界的美從來就沒有停歇過,從來就有一種美的力量在心中前行,是美讓我們自由地行走在出生的路上。我們在持續地寫作,詩歌不在別處,詩歌是出生地給我們的恩賜,詩歌是我們不離不棄的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