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陳通 |《枕河記》
更新時間:2021-05-12 來源:廣東作家網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枕河記/陳通著.-上海:文匯出版社,2021.3
ISBN? 978-7-5496-3462-0
I.? ①枕?II.? ①陳?III.? ①散文集-中國-當代 lV. ①1267?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21)第033566號
內容梗概:
這是作者創作的第二部散文隨筆集。從2015年開始,作者重新把筆觸對準家鄉熱土,以雷州半島母親河南渡河為大背景切入,探尋故鄉故事,觀照故鄉蛻變,既寫歷史,又寫現實,既寫自然景物,亦寫世道人心。書中有對故土、對鄉親的深情,也有對人生的哲學思考。本書共分三個小輯:“踏波而行,歷史穿越現實”“綠野仙蹤,意料之外的行走”“無風自鳴,時光隧道的回響”。該書被列入2018年度湛江市文藝精品扶持項目。
作者簡介:
陳通,1983年畢業于廣東民族學院(現廣東技術師范大學)中文系,文學學士。現為《湛江晚報》總編輯、湛江市作家協會主席。已出版通訊特寫集《春天舞步》、文學集《縱覽云飛》、詩集《鳥語》,主編文學集《藍色之城》。兼任廣東省記者協會理事、廣東省作家協會理事、廣東省新聞獎評委庫成員、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專家庫專家。
相關評論:
《枕河記》自序?
枕河,不是枕華夏大地的母親河黃河,我還沒有那么大的格局。我枕的是故鄉雷州半島的母親河——南渡河。南渡河主干88公里長,起源于遂溪縣河頭鎮,橫跨雷州半島,流經河頭、客路、楊家、白沙、松竹、雷城、南興、附城等鄉鎮,在雙溪口出海。中下游水量最豐沛的那段,主要流經雷州市22萬畝東西洋田,滋潤著這個天然糧倉。這是一塊肥沃的土地,稻田的泥土黑黑的、油油的,顯出一種另樣的豐腴。水稻畝產一般達到1000多斤。收獲的季節田野一片金黃,稻浪綿延起伏,那種金燦爛色彩一直平鋪到天邊,延伸到你視野不及之處。任你多么高超的畫藝,都畫不出那種靈動,那種生命的質感,那種發自肺腑的喜悅。河流滋潤了土地,更養育了雷州半島的父老鄉親。她滋潤我成長,把我送到遠方。白天,我在河邊。夜晚,河在我夢。我曾經寫過一篇5000字的《雙溪口》,但是我知道對于博大的南渡河,這遠遠不夠。我還想寫一篇《幸福的洋田》,通過一個農民從種稻始,開糧食加工廠,從而走上富裕道路的故事,揭示土地與農民的關系,企圖寫出土地對人的影響。我還想寫很多很多。南渡河有四大支流:公和水、土塘水、松竹河、花橋水,它們流域面積都在100平方公里以上,其中花橋水是最大最長的一條支流,全程28公里,它承接三個中小型水庫的排洪,納雨面積大,水量非常豐沛,它流經我的家鄉,繞著我的村莊日夜不停地流,我替它改了一個更富詩意的名字——花溪水。我準備陸續用腳步去丈量母親河,這是一件頗有意義的事情,也是一件大工程。一條河,包括它的干流和支流,可以寫它的走向,水質,物產,氣候。河兩岸有代表性的村莊,民風,民俗,村史,村民,土地、還有關于雷州瓷的歷史沿革與變遷、人的觀念的蛻變、所有高興的和不高興的往事、所有關于未來的美好憧憬,都在我的寫作計劃之中。在這本集子中,南渡河相關文章以及故鄉的風物,占了相當大的比重,為主打內容。所以我才把集子叫做《枕河記》。集子分為三輯:第一輯“踏波而行:歷史穿越現實”,主要寫南渡河考察報告及家山熱土;第二輯“綠野仙蹤:意料之外的行走”,主要寫國內行腳,力圖思考山水的文化意蘊;第三輯“無風自鳴:時光隧道的回響”,主要是一些文化類散文隨筆。枕河,既枕故鄉之河,亦枕歲月之河。河未老,夢正長!
《枕河記》后記?
這是一本輕松的小冊子。首先是題材輕松。書中都是些故鄉風物,家族傳說,居家旅游,生活感悟,甚至“雞鳴狗盜”之類文章,有點瑣碎。題材既少生離死別,亦無山河破碎,所以讀起來應該比較輕松。 其次是寫法輕松。記得我在一篇評論里說道:“因為長期與文字打交道,我有時也想想‘為文之道’。粗略來分,可以分為‘繃緊來寫’和‘放松來寫’兩種。一般來說,初學寫作者大都‘繃緊來寫’。結構唯恐不緊湊,辭藻唯恐不華麗,這就是典型的‘繃緊來寫’。而到了一定火候,就會慢慢‘放松來寫’。記憶變成一條憂愁的小溪,淙淙流淌,不急不緩。這時候,行文的調子是平緩的,不溫不火,不疾不徐,即使是敘說曾經在心里掀起巨大情感波瀾的事件,作者雖飽含熱淚,卻也是娓娓道來,從不故意高亢。”所以,我這本文集較之前一本《縱覽云飛》,行文更加放松了,是悠著來寫的。東拉西扯、無中生有是也。 三是心態輕松。一個人能否獲得所謂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與個人的天賦、努力、機遇是分不開的。“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讀書”,讀書僅排第五,也不知道是什么鳥人總結出來的,似乎不夠正能量。但是,一個人的才情是有限量的,成就也有限。我一介凡夫俗子,既不能與大師比作品,亦不可與超人比財富。“五十而知天命”,并不是知道自己富或貧,而是清楚上天把你擺在什么位置。我有時候自嘲只能“與富人比文化,與文化人比錢”,這句話現在看來也不成立了。前幾天,獲得一首詩,近似打油,覺得放在此處也頗有趣:“著書不為填肚腸,隨手涂鴉天地寬;如何留得光明在,畫個太陽不落山。”年紀大了,怎么有趣就怎么活唄。老人變小孩,是為老頑童。
如此三松,希望讀者也會輕松閱讀《枕河記》。唯一心愿,足矣!
此書被列入2018年度湛江市文藝精品扶持項目,還得到好友黃勇、李春、郭仲、黃光的資助,得以順利付梓,一并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