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王俊康|百年華誕思緒涌
——一位回族黨員作家的使命回憶
更新時間:2021-05-06 作者:王俊康來源:廣東作家網
(一)
記得我十八歲那時,正在廣州第一師范學校讀書,最難忘閱讀長篇小說《紅巖》,熱血沸騰,夜不成眠。我為書中堅定不屈的共產黨員許云峰所震撼。他那英勇不屈革命斗爭精神,催人淚下讓人振奮。我忍不住拿起筆來,著手創作話劇《紅巖》,這也是我走上創作道路的處女作。我不但自編,還自導自演,飾演劇中許云峰這一英雄人物,并搬上學校舞臺。
從此往后,共產黨員的形象以及忠誠堅定的品格特征,定格在我的腦海之中,成為永遠抹不去的光輝。
一年后,我又用最真摯的情感,寫下人生第一本詩集《黨和祖國啊 萬歲》,獻給誕生十四周年的新中國。
這本手寫體詩集,至今已五十八年了,雖然已很殘舊,但我當寶貝似的珍藏起來。
每當捧讀,不禁心潮澎湃,思緒涌動。
今年我黨百年華誕,回顧百年征程,經過幾多坎坷,經歷幾多磨難,犧牲多少英烈,又創造多少輝煌!我為中國共產黨而驕傲。
我也為自己叫好。至今五十八年過去了,我一直沒有放下手上的筆,依然用一片真誠,為黨和祖國熱情放歌。1979年(42年前),我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我把忠誠銘刻在心理,體現在行動上。我要用無愧的人生,書寫忠誠的新篇章。
(二)
我是一個少數民族黨員作家,那么,就從我在民族團結中的工作說起吧,畢竟我為它付出許多心血。
在廣州少數民族大家庭中,我與各族同胞結下深厚的友誼,經過民主選舉,我1989年擔任廣州東山區少數民族聯誼會副會長,1997年擔任廣州市少數民族知識分子聯誼會創會會長,2002年擔任廣州市民族團結進步協會首任會長,至今還擔任廣州回族歷史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
我清楚知道,這是黨和政府以及少數民族同胞,對自己的厚愛和信任,我也知道肩上擔子有多重!
民族團體是黨和少數民族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它在建設和睦民族大家庭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廣州地區匯聚越來越多的民族成分,幾乎全部少數民族成分的25萬名族胞都融入廣州,匯聚一堂。各民族文化形態各俱,異彩紛呈,但文化碰撞,習俗沖突及經濟糾紛不可避免,甚至有激烈的對抗。
雖說是社會工作,但我不敢有絲毫怠慢,走馬上任全力以赴,可謂殫精竭慮。
剛開始,民族團體還處于三無狀態:無辦公經費、無辦公人員、無辦公場所,這確實對自己來說是一種考驗。
我依靠上級民委,爭取他們的支持,還依靠幾十個民族成分的族胞,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群策群力闖出新路子開創新局面。
那我們的經驗是什么呢?
用黨的民族政策,去溫暖族胞的心。用真摯的感情,去打動族胞的心。
我們把這些民族團體辦成少數民族之家,經常舉辦有民族特色的聯誼活動,增進民族親情,不同的民族互相之間有了較多接觸交流機會,互相了解拉近距離,消除陌生感,從而彼此心連心。
我們充分發揮少數民族會員的專長,讓他們覺得在民族團體里有用武之地,比如前往增城畬族村,進行調研咨詢服務活動,各種職業的會員專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人為當地族胞進行健康檢查,疾病防治指導;有人為農民種植和畜禽養殖及病蟲害防治方法作指導;有法律專家解答民族政策和有關法律的知識,有教育專家介紹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在把黨的溫暖、民族大家庭的溫暖送給畬族村同胞時,同時感受到自己在少數民族團體中的存在價值。
我們創辦自己的會刊,提高民族團體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少數民族同胞有了自己暢所欲言的陣地,對民族工作各抒己見建言獻策。這種參與感同時帶來一種認同感和自豪感。由此,他們更加感受到黨的關懷和溫暖。
我們關心會員合法權益,盡力為民族同胞排憂解難。
有一年,正是大年三十那天,千家萬戶都在忙著團年飯,而此時我還帶著一位少數民族會員,企業的老總奔跑于白云區、黃埔區和中山市,找區委書記,找區長,找市委領導,反映他們公司在知識產權上受侵權引起的糾紛,面臨公司生存的危機。我們這種為會員服務精神,急他們之所急,使他們感動不已。
當廣州又一次榮獲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市”時,不少民族團體會員興奮地說:我們也出了一份力了!”話語中充滿了驕傲和自豪。
此時,作為會長的我,更感到由衷的高興。這么多年來,我為廣州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嘔心瀝血,付出極大的熱情。但同時我對家庭也留下了不少遺憾,特別對不起我的老媽媽。
記得當年媽媽曾對我說:康呀!你為民族做工作,媽媽很高興,但你能不能每天抽空一點點時間陪媽媽說說話,那怕十來分鐘也好。媽媽整天一個人在家很苦悶。然而,我卻沒法滿足高齡媽媽那么一個小小的愿望。雖然住在一起,但我整天忙得連影子都不見,那時真是忙瘋了。媽媽很傷心,抹抹眼淚什么也不說了。后來沒多久她就歸真了,離開了這個世界。這真讓我傷心極了,留下了終身的遺憾和愧疚,我不能原諒自己。
作為少數民族黨員作家,宣傳黨的民族政策,謳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我看做是自己責無旁貸的使命。黨的光輝照我心,我為黨旗添光輝。
記得2014年,作家協會安排我去北戴河療養,機會難得,我也從沒去過,大海浪花飛涌,沙灘碧波誘人,當我整裝待發時,市回族歷史文化研究會送來一本書稿,厚厚的一本,這是保延忠會長主編的《廣州伊斯蘭教史》書稿,請我為之撰序,我二話沒說,就把書稿帶去了。在療養勝地北戴河,我把自己關在屋子里,看呀,寫呀,沒完沒了,很快十幾天就過去了,竟然連一次海水都沒泡過,而假期卻泡湯了。但我還是很滿足,序言《填補空白? 結束遺憾》,由于精心撰寫,評論到位,且眼界開闊,受到社會和族胞好評。
其實,這樣的例子我遇到還真不少。
2013年國慶節快到了,家人興高采烈安排外出旅游。正在這時,省伊協會長馬毓鈞《文稿全集》急等出版,尚缺序言,這書其實是廣東省第一本伊斯蘭教十年開端史,記錄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廣東貫徹落實的史實,有較強的政治意義,對此,我毫不猶豫接過書稿,把家庭國慶旅游活動取消了。
2020年在紀念回族名人端木正教授誕辰百年活動時,正巧我雙眼因青光眼、白內障引起疼痛模糊,非常難受,但我還是戴著老花鏡,再加放大鏡很吃力去看去寫。我深夜還深入研究有關資料,透過文字的背后,我看到時代的風范和精神的力量,于是花大力氣寫下數千字扣動心弦的演講稿,真實表現了這位愛國民主人士,全國高級法院副院長,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的精神風采,以及愛國愛教、忠貞不渝的家國情懷和民族情感。
外省有位朋友激動地告訴我,這篇動人的演講稿,可以看做是族胞向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獻上的最美好的禮物,而且推薦到外省刊物發表。
(三)
少數民族黨員作家的使命,還要體現在他的本職上,對我來說,那就是文學創作。
文學是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
我進入省作家協會已整整四十年了,老一輩作家對文學的忠誠精神深深感染了我,雖然我沒當過一天專業作家,但在繁重的編輯業務、行政工作以及領導崗位上,我仍然寫出許多受歡迎的作品,出版專著編著和主編的書籍約有三十多本,被選進全國優秀選本的作品那就更多了,還有作品獲國家級大獎。
最難忘作家出版社出版六十萬字的《王俊康文集》、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四十萬字的《王俊康研究專集》。在我的文學作品研討會上,我被譽為“嶺南兒童文學領軍人物”“華南兒童詩的旗幟”。
更難忘我和我的作品被載入文學史冊。《中國少數民族當代文學史》《中國回族文學通史》都作了詳細介紹。
我四次被推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聆聽江澤民、胡錦濤兩位總書記的重要講話。
2014年11月,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我為“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我,一個在黨長期培養下成長起來的作家——少數民族黨員作家,不忘黨恩,肩負使命,堅持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這是天經地義的、理所當然的。但與人民偉大事業要求還相差很遠,與許多優秀作家相比差距還是很大,黨和人民卻給我許多光榮,我認為是一種鼓勵和鞭策,看做是少數民族的光榮和驕傲。
往事并不如煙,歲月給我留下太多的難忘記憶。
記得當年省作協剛創辦《少年文藝報》時,我身負重任,幾乎跑遍大半個中國,我肩背手提鼓鼓脹脹的裝滿宣傳品的袋子,日夜兼程,風雨無阻,去全國各地組織稿件,收集反應,組建通訊員隊伍,還抓征訂,建立發行網站,還要不遺余力,宣傳新辦報紙的特色。我就像一個獨行俠似的,單槍匹馬去闖去開拓。有時趕火車,一天之內跑兩個中等城市去開展工作。那是真的跑瘋了,連喘氣機會都沒有,竟然全年沒有休息過一天。在編輯部共同努力下,《少年文藝報》很快為全國小讀者認識了,接受了,并且喜愛上了,并成為全國優秀少兒讀物。
記得那一年的建軍節,我去廣東鼎湖為少年文學夏令營講課,恰巧那天臺風肆虐狂風暴雨,連合抱大樹也連根拔起。我下了火車趕到營地,全身濕透,像落湯雞似的,師生無不驚訝感動不已。而我還沒吃午飯,幸好受風雨所困,同學們飯后不能出門洗碗,紛紛把自己碗里的殘羹剩飯撥到我的大碗里,我就這樣吃了一餐別具情趣的“百家飯”,飯后一抹嘴巴,就在原地開講文學,全身還是濕淋淋的。時過多年,此情此景還歷歷在目,成為我人生幸福而美麗的回憶。
記得當年“非典”疫情弄得人心惶惶,在談“非”色變之時,我冒著生命危險,主動請纓到了非典病人最多最為嚴重的呼研所,采訪以終南山為主的先進集體,十多天時間泡在醫院,連續采訪幾十人,真是拼了命,甚至還近距離去觀察非典病人,白天緊張采訪,晚上含著淚水寫稿。當這滿懷深情的長篇報告文學快完成時,誰料我竟發起高燒,疑是被感染中招了,于是趕忙寫下遺囑。
記得退休才三年我病倒了,醫院給我下了緊急病危通知書,三條心血管大動脈全堵了,危險萬分命懸一線。我做了搭橋大手術,剖胸開膛,鋸骨挖心。在ICU七天七夜痛苦難言,滴水不進,手腳捆綁,嘴塞氣管,死神時刻都在威脅著我。然而頭腦清醒的我,利用這“空閑”打腹稿,構思即將為兩位作家舉辦研討會的論文稿。鬼門關前還舞文弄墨,真是新鮮事。出院沒多久,還沒脫離危險期,我就出現在研討會上,做了情深意切的長篇發言,聲音雖然不大,卻把全場都震動了。
這些往事還有許多,每一件往事后面,都有一種精神力量在支撐著我,激勵著我,那就是使命,黨員作家的使命。
在我黨百年華誕之時,重溫初心與使命,奔八的我仍然怦然心動。我想,只要初心不忘,即使百歲也一樣神采飛揚。
2021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