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張俊彪|陳紅星和他的長篇小說《味》
更新時間:2021-04-25 作者:張俊彪來源:陜西文譚
我與陳紅星的緣分,是從他的一篇文章開始的。2019年6月18日,故鄉旬邑縣設立了張俊彪文學館。次日,從汃水豳風走出來的文學新星秦直道,便寫出了《從張俊彪文學館的開館想到的》一文,該文后來以紙質版的形式發表在家鄉的文藝期刊《旬邑文藝》上。我讀了文章,特別注意了作者的簡況,得知他是旬邑縣張洪鎮人,姓陳名紅星,筆名秦直道。
秦直道的名字我并不陌生,因為西北有幾個地方的文友一直贈寄他們主辦的文學或文藝期刊給我看,許多文學藝術期刊都可以看到秦直道的文章。有詩歌,有短篇小說,也有評論,最多的還是散文和隨筆。詩歌有激情,文筆很老辣,評論有功底。陳紅星是一顆冉冉初起的光芒奔放的新星。
陳紅星是農家孩子。雖然未受過我們這一代人的饑荒與磨難,但畢竟一個農村孩子,幼時在田野里奔走,懂事時開始在鄉鎮上學,再后來因學習優秀脫穎而出,考入縣城的中學,再苦讀進入大學,一路攻讀拿到碩士文憑,最后走上工作崗位,從此便改變了人生狀態。由農村到城市,漫漫征程,苦苦奮斗,其中的辛酸與甘苦,使許多有過如此經歷的人們都會感同身受。他在讀中學時開始喜歡文學,嘗試寫作,漸漸有了詩文變成鉛字發表出來。直到走上工作崗位,仍然邊工作邊苦讀邊寫作,靠自己的努力奮斗,不懈追求,執著堅守,頑強拼搏,而今成為一名大學的副教授,三尺講臺,教書育人;一位創作豐碩的青年作家,奎屯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千秋文壇,任憑縱橫馳騁,游刃有余。滴水成冰,積沙成丘,堆土成山,涓流成江河。任何人的任何成功,在世人眼里大多似乎都是一帆風順,一舉功成,一夜名就,其實那都是由心血與毅力凝聚起來的。真正的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不可能有一星的僥幸,半點的懈怠,絲微毫厘的摻假,他們的成就,往往都必須具備一種共同的性格特點,甘于清貧,甘于吃苦,甘于寂寞,甘于堅守,甘于一個人走到底,一條道走到頭,一股勁走到黑,不動搖,不隨風,不更轍,不易幟。而這種獨特的人格個性,在陜甘黃土大地,乃或浩瀚曠遠的大西北廣闊地域,古今過往,在學術或事業上做出過重大成就與貢獻的人們,都是相同的。這令我想起很多年前的一個夏季,在京城,老一代革命家習仲勛在他的辦公室接見我,交談中,他問我去過韓城,拜過司馬遷的廟沒有?我說沒有。他又問我登過華山沒有?我說沒有。他再問我,你知道陜西人為什么唱秦腔嗎?我說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他告誡我說,你是青年作家,是陜西人,沒上過華山,沒拜過司馬遷的廟,當然就不知道陜西人為什么唱秦腔,自然也就寫不出像樣的好作品來。你回去后,一定要安排出時間專程去一趟陜西,帶上干糧和水,準備上一件軍大衣,先上華山,最好在山頂上過一夜。等到夜深人靜了,你看天,看地,看山,看樹,還要仔細聽天,聽地,聽山,聽樹,這樣一直到太陽出來,你就想站在華山頂上放聲大吼……這時候,你就知道陜西人為什么要唱秦腔了,而秦腔為什么產生在咱陜西。從華山下來,不要停,你就直奔韓城的司馬遷廟,在廟里最少住一夜,夜深人靜了,你在廟里慢慢轉著看。看天上的銀河星漢,看韓城上空沿川的風煙霧氣,再聽遠處傳來的黃河奔騰咆哮的吼聲……就這樣,你邊轉,邊看,邊聽,直到天亮太陽出來,你就明白司馬遷為什么能寫出來《史記》,《史記》為什么出在咱陜西了。很多年后,我才醒悟:從司馬遷等先賢大圣,到柳青、胡釆、王汶石、李若冰們,再到路遙、陳忠實等作家及王子武、王同仁、王西京、劉文西等畫家們,在他們的身上,靈魂里,性格中,都具有華山的萬仞石峰擎天立,司馬遷的將相王侯平肩過,這樣一種特殊的脊骨、氣概和精神元素。這也是我從陳紅星的人生際遇、奮斗軌跡、詩文風骨、精神品貌等色質中看到的陜西人乃或大西北人最特有的個性閃光。
從陳紅星到秦直道,閱讀與寫作差不多也有20多年了。他發表出版了大量的各類文學作品,尤其是他的文學理論的扎實功底,他的為人處事的剛毅執著,為他的新作《味》的寫作與面世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做出了牢靠的鋪墊,準備了豐碩的原料,因而《味》一經面世,就在當今紙質閱讀日益邊緣化的時態下,能夠突破發行,而且評說紛起,實屬不易。我拜讀這部作品后,仔細想來,有三個突出的特點:一是作品真實地再現了作者生活過的那片土地上數十年的社會變遷與人生狀態,由幾個農家的生活變化,人際關聯,再到幾個家庭的生存狀態及人生命運,漸漸地將筆觸伸展開來,一個村,到一個乃至幾個鄉鎮,再到縣城,時代進步,社會發展,人物命運;耕種收藏,喜怒哀樂;生老病死,婚喪嫁娶;讀書進城,務農打工……真可謂是紅塵百態,人生五味,一卷濃縮了的時代與社會的畫軸便展現在讀者的視野了。二是作者反映的是自己熟悉的故鄉那片土地上發生過的眾多紛繁復雜如詩如畫的人物和事件,農村與鄉鎮的家長里短,人物與故事的跌宕起伏,眾生與社會環境的糾葛與融會,命運與生存狀態的抗爭與絞纏,平凡中見深刻,淺淡里有峰壑,讀來令人親切而又沉重,熟稔而又壓抑。三是整部作品運用了作者最為熟悉的故鄉的語言敘說,因而那片土地上的風土人情,社會世態,人生個性,掌故俗語,都被作者得心應手地一一表述出來,形成了突出的地域風情與文風特性,于是作品便有了個自的獨特價值與審美情趣。
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從來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寫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抒自己真摯的情和意,而且社會生活閱歷見識還需要作者的沉淀與升華。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陳紅星,成長成熟為而今廣大讀者所悉知的青年作家秦直道,長篇小說《味》這部有其獨特價值與閱讀趣味的作品,既是作者對故鄉的土地與親人的追憶與禮贊,也可以說是作者的一部成長史與心靈史。
作者簡介
張俊彪,陜西省旬邑縣人,1952年生于甘肅省正寧縣,中國作協會員,中國傳記文學創會理事,中華全國青聯委員,深圳大學特聘教授,一級作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歷任甘肅省委宣傳部、組織部、辦公廳專職秘書、副處長、代處長、處長,甘肅省及蘭州市青聯常委、副秘書長、副主席,甘肅省青年文協副主席,甘肅省文聯專職副主席,1992年初調任深圳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廣東省文聯副主席,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創會主席,深圳市委宣傳部巡視員,深圳市政協常委、文教衛體委員會主任、科教衛體委員會主任、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等職。主要文學作品有長篇《幻化》三部曲(《塵世間》《日環食》《生與死》)《曼陀羅》《省委第一書記》《鏖兵西北》《血與火》《最后一槍》《山鬼》《沒有隕落的太陽》等29部,主編《大中華二十世紀文學史》(五卷)和《大中華二十世紀文學簡史》(上、下卷)等大型史典10多卷,共約1000多萬字,中華書局出版20卷《張俊彪文集》,作品先后獲國家和省級文學獎19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