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陳東明|從沼澤地走進大灣區
——讀張啟雄長篇小說《爬過沼澤》一書有感
更新時間:2021-04-19 作者:陳東明來源:中國作家網
近讀江門市作家張啟雄撰寫的長篇小說《爬過沼澤》(花城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全書約20萬字,故事情節跨越了近半個世紀。這是一個底層人物在痛苦里追逐光明的故事,寫一個人的跌宕命運,同時也描寫一個時代的風雨變遷——從鄉村到融入大灣區。
《爬過沼澤》一書以珠三角近幾十年來的發展變化為背景,敘述憨厚老實、備受欺凌的主人公“拉尾”的顛沛流離、路途曲折和不斷抗爭的一生,給人們以啟迪和思考。
小說著重刻畫了拉尾和鳳娟這對同學夫妻典型人物性格和人生取向的不同,同時還重筆描寫了其他幾個人物的命運悲劇,主要是兒時的同伴唐泥鰍、鬼頭馬、呂沙塵等。他們都因為貪婪自私、行為不軌、違法犯罪和投機取巧而不擇手段,最終沒有得到好下場。
全書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現在,時間跨度近半個世紀,從鄉間到城市,互相穿插,一連串的故事中,有悲有喜,有分有合,宏觀的時間推進與微觀的人物變化,使得作品內涵豐富,故事精彩,情節曲折,環環相扣,扣人心弦,反映了一個小人物近幾十年來在社會轉型期間的人生經歷和跌宕命運,在一個個復合的故事當中讓價值升華,耐人尋味。
《爬過沼澤》一書是用比較通俗的粵語寫成。豐富的粵語特色十分貼近生活,不但刻畫了人物的個性,而且還反映了那個年代的社會特色。比如那年代的少年幾乎人人都有綽號。現實生活中人們給某個人起個綽號,是根據其人的性格特征或品德而取,名如其人,如書中主人公“拉尾”,從動物到人是落在最末尾的那種、是弱者,他的人格特征含有瘦小、體弱,并有誠實、愚蠢和無知。
再比如對鳳娟的描述為豐乳肥臀,長大后人們將其稱之為“肥婆娟”和“國際碼頭”。前者是形容她的體胖,后者是那個年代對女子性行為泛濫的一種蔑視的稱謂。此外對其同伴、同學唐泥鰍、呂沙塵、鬼頭馬等稱謂,無不以其圓滑、虛偽、奸詐的個性去分別命名。
書中語言灰諧幽默風趣,令人看時忍俊不禁。在語言上描寫“拉尾”傻乎乎去偷花生交給同伴,為一伙賭博的人“站崗”等等;描寫呂沙塵通過混官場借錢不還弄假文憑,后來當成了“老板”(局座、副縣長、縣長);描寫鬼頭馬走私汽車、霸人店鋪、私設公堂、睡了肥婆娟并讓其生了孩子等很多無恥的劣行……
書中的主人公拉尾,從食不果腹到當修單車檔主、再到當小鎮的第一家游戲機室老板,見證小鎮從坑坑洼洼的小路到道路寬闊、高樓林立、河堤亮麗,成為珠江三角洲一座美麗的現代化城鎮,這無疑是一個歷史性的變遷。
《爬過沼澤》一書讀后,那熟悉的鄉土生活、嶺南的風趣的民間語言和社會各個時期的變化,讓我感覺是我近年來很少讀到用粵語寫成的好小說,晃如我少年時讀黃谷柳寫的長篇小說《蝦球傳》、陳殘云寫的《香飄四季》、吳有恒寫的《山鄉風云錄》帶有濃郁的鄉土味那樣高興,因為用粵語寫成的小說和寫得比較好的小說近年來其實并不多,而《爬過沼澤》就是我比較喜愛讀的一本書。當然,這書和上述名作家的書相比,無論從篇幅上看,還是在藝術上看只是小家碧玉,還欠缺一種大氣、恢宏的感覺。只是我認為:時代在不斷變化、在前進,作為身處大灣區地域,就很有必要倡導大灣區這個地域的文化特色。
文學藝術要百花爭鳴。走進新時代,在建設大灣區這個前所沒有的偉業中,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的文學作品以豐富生動的鄉土語言寫好大灣區的新成就新風貌,從而更好地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