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春天,我經過那片工地 ——鄧醒群文集《給夢安個窩》印象
更新時間:2021-04-15 作者:周建江來源:廣東文壇
清人余懷在《閑情偶寄》序文中說道:“古今來大勛業、真文章,總不出人情之外;其在人情之外者,非鬼神荒忽虛誕之事,則诪張偽幻獪獝之辭……”鄧醒群的文學創作算不上偉大的成就,但算得上是真文章。他的文學作品立足于堅定的生活,憑借自己對于文學的熱愛與追求,鍥而不舍地從事文學創作,以文學之筆點亮生活,凈化心靈,完善自我。他的文學作品內容充實,風格質樸,語言頗具鄉土性,是扎根于基層的文學創作實踐,也是他文學精神的體現。
鄧醒群是生活在鄉村基層的業余作者,而且還不是中文專業科班出身。他憑借著對生活的熱愛和感悟以及對文學的追求,堅持文學創作。時至今日,鄧醒群已經出版了多部詩歌集,可以說是收獲滿滿。
探究鄧醒群文學創作的活力所在,在我看來,有一點是特別要指出的,他對于通過文學作品傳播社會正能量的純真態度。許多人寫作僅僅是為了獲得個人的快感,是個人情緒的主觀發泄。鄧醒群不是這樣。在他的文學世界里,他把生活之美通過自己的筆端流淌出來,告訴社會,告訴人們:生活就是這樣美好。通過閱讀他的作品,讀者也能夠從中感受到召喚,得到熏陶,達成一種社會的共識,將人們散亂零落的認知聚攏起來,向英雄人物學習,驅逐惡劣傾向和做法,潛在地推動了社會的進步。這是文學的力量,也是掌握和運用這種力量的文學家們所樂于去做的。
鄧醒群多次在自己的文章里談到他對于文學的追求。從當年在《河源報》發表自己的第一篇文章開始,他寫作的熱情被激發。這種熱情像火一樣炙熱著他的心胸。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詩歌的問世,都是“道義擔當”,而創作這些文學作品的原動力則是他“心系百姓”崇高信念的作為。就這樣。二十多年一路走來,他走到今天小有成就的高度。
鄧醒群在一篇題為《半夜的電話》文章里說道:“詩歌是一種風景,是一種花絮,溫潤而豐盈,能給人光明,能給人安靜,能給人力量,能給人幸福。”這是作者從自己的文學創作實踐中得來的認知,也是從他的文學作品所產生的社會效應中得來的體會。鄧醒群的文學創作不是孤芳自賞的類型,他牢記和堅定地履行文學的社會擔當責任。“我的生命屬于文學,我的文學屬于人民。”他的文章多帶有社會的屬性,關注社會的熱點問題,關注百姓的日常生活,從生活中來,到文學中去,通過文學創作,捍衛社會基礎和公正,同時也收獲了自己的思想境界,“詩歌創作,給了我簡單的生活;詩性的光輝,照亮了我的人生。”淳樸的語言、堅定的作為,催促著鄧醒群在文學道路上不斷前行。
理想主義的光輝照亮了鄧醒群文學創作的跋涉之路,也點燃起鄧醒群文學創作持續不懈地燃燒的火炬。這本文集的題目叫作《給夢安個窩》,指出了他從事文學創作的理想主義精神。中國歷史的不斷延續,中國人的堅韌拼搏奮斗,就在于對理想的追求。從《夸父追日》到《精衛填海》,高舉起中國人精神張揚的風帆與旗幟。難能可貴的是,中國人對于自己既定的理想的堅守。《愚公移山》的小故事,將中國文化的品格道盡。苦難與幸福共生,失敗與勝利并舉。一路走來,走到今天,走進每個中國人的心中。“因為心里有夢,所以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際遇。”鄧醒群如是說,也如是做,以自己的文學努力,將夢留住,扎根在心里,成為追夢人,成為夢的實現者。“自知詩寫得不好,就努力去學習,把讀書當成一種習慣,把寫作當成一種追求。”(《心懷感恩》)
樸素的生命,簡單的生活,不尋常的追求,是鄧醒群文學創作充滿活力的所在。正如他在自己的“創作談”中所言的那樣,“一切來源于自然,形成于自然,不刻意去構造,總是寫不出什么驚人之句,細想深感慚愧。只要生命不止,就堅持讀書,堅持寫作。這是我工作之余的最愛,也是支撐生命延續的力量源泉。”(《心懷感恩》)他的文學實踐和文學成就一如他之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