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溪邊默數黃牛過,煙際遙看白鳥飛 ——讀郝周《牛背上的白鷺鳥》
更新時間:2021-04-15 作者:劉海龍來源:廣東文壇
我和郝周比較熟悉,住在一個城市,一個區,一個街道,偶爾也有機會見面。早前讀過他的《彎月河》,也幫他推廣過,比較熟悉他的風格,表達上細膩委婉,語言很精致,頗有余味,能看得出在文字的推敲上下足了功夫。我對這樣的文字是很推崇的,無它,我是老師,我當然希望我的學生讀這樣的書,這樣的書能讓他們的書面語言豐富一些,優雅一些。
就在最近,郝周的最新長篇小說《白禾》獲得第二屆“青銅葵花”佳作獎。
而據我所知《牛背上的白鷺鳥》是郝周精心為第一屆“青銅葵花”獎準備的,印象中,入圍了初選,但是在終選遺憾落榜。我對這本書一直抱有好奇心——經過幾次接觸,我感覺郝周是個很執著的人,他在寫作之前,會對一個題材深入了解,還要去走訪調查,最后才會動筆,完稿之后,還要反復修改,幾經沉淀。這本書,郝周傾注了很多心血,所以,我對《牛背上的白鷺鳥》充滿了期待,我相信這應該是一本很棒的書。
初讀,感覺故事很簡單,似乎沒有什么太大的曲折,盡管這是一個長篇小說,但是故事中的矛盾沖突并不是那種驚心動魄的。但是讀著讀著,卻讓人有了一種牽腸掛肚的感覺,就好像喝了一碗客家米酒,入口不覺,下肚后,才慢慢感到一股熱流在肚子里翻騰。讀完以后,更有一種油煎火烤的痛苦,心里的悵然久久不去。
哦,這是一本不可貌相的書。
故事的主角有三個,一個是牛,名叫老栗,是生產隊的一頭耕牛;還有一個十歲小女孩,名叫桂兒,是生產隊的放牛娃,負責照料老栗。另一個是白鷺叔叔,真實身份是一個被下放到鄉下接受勞動改造的校長,名叫白遠,為人和善,熱愛生活。一次偶然的機會,桂兒認識了白鷺叔叔,白鷺叔叔教桂兒識字,幫忙照料老栗。故事的前半部分很平靜,沒有什么波瀾,但是讀起來總是能感覺到一種隱憂。隨著年深日久,隱憂逐漸浮出水面——老栗病了,老栗懷孕了,老栗老了。桂兒和白鷺叔叔一次次救下老栗,陪伴它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這本書主要寫人和牛之間的情意,這種題材的書,我讀的不多,但是我卻很有發言權,因為我家養過牛,我也放過牛,騎過牛。書中提到的養牛,放牛,喂牛的一些門道是合乎常理的,說明作者是做過研究的。在家畜中,牛在人們心中是毫無懸念排在第一位的,尤其是鄉下人,他們對牛的情感,遠非其他禽畜可比。
牛和人一樣,也有生老病死,所以,盡管故事平淡,但是通過作者張弛有度的敘述,故事也呈現出一種跌宕的姿態,而這種起伏變化,尺度拿捏的恰到好處,既不會讓人覺得夸大其詞,也不會讓人無動于衷。同時節奏曲線也比較和緩,并不追求險絕,做到這一點,這一點委實不易。
牛的命運是這本小說的明線,人的命運是暗線。包括桂兒的命運,白遠的命運,書中所有人的命運。牛的命運是無法改變的,終其一生,為人類犁地駕轅,終究要被食肉啃骨,這似乎很可悲。然而那些食不果腹的勞苦大眾,他們的命運又有什么區別?同樣是在掙扎,甚至我透過平靜的文字,能聽見他們的痛哭和哀嚎。
故事有兩個聚合鏈條,一條是桂兒和牛,一條是桂兒和白遠,兩個鏈條時而分割,時而交匯,最終三者緊密聯系在一起。粗看,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桂兒是一號角色,其實不然。這本書的一號角色應該是白鷺叔叔和那頭牛。因為作者寫作此書的目的有兩個,其一就是以社會勞動者身份向耕牛表達敬意,這是對自然生命的呵護與尊重;其二是以歷史繼承者身份向白遠以及和白遠一樣在歷史漩渦中掙扎的一代文化人表達悼念和同情。
書中有很多帶有特定符號的專屬名次傳遞出小說的歷史背景信息,比如,生產隊、工分、成份,下放、右派、勞改、批斗……這些詞匯所牽涉的背景是任何一個中國人都不能回避的歷史。對于很多人來說,這段歷史已經有些遙遠,甚至陌生。但是看到這樣的文字,我卻感到很親切。因為我向來喜歡讀知青小說,最近又重讀了《平凡的世界》和《人生》,所以讀起《牛背上的白鷺鳥》,共鳴就多一些。1966年到1976年這十年里,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中國的無數的知識分子、文化精英不可避免地經歷了一場文化浩劫。他們遭到迫害,摧殘,無數的家庭支離破碎,親友形同陌路。生活在當下的孩子無法想象那段歷史對一個人的肉體和精神都曾有過怎樣的摧殘,也無法想象那些當年曾經深受這場運動沖擊的孩子,他們的生活和命運到底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將那個特定時期的故事、那些特定時期里無奈而倔強的人們通過文學作品的形式呈現給我們,讓現在的孩子多一種了解那段歷史的途徑和方法,讓他們通過文學獲得應有的心靈震撼,讓他們通過閱讀了解如何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如何在失望和痛苦中,依然能心存希望和感動,這是一個寫作者最大的誠意,也是《牛背上的白鷺鳥》這部作品在當下的童書市場中存在的最大的價值和意義。
其實說真的,以這個背景創作故事,難度系數很高。首先,特定歷史時期,有些話題比較敏感。再者,這類題材,很容易陷入一種套路,表達主題難出新意。
然而,讀完最后一個字,我合上書,心里有了一絲安慰——這本書值得我花半個通宵來讀。
這本書以至簡的方式,表達至純的情感。可謂無意于佳乃佳。
首先,結構上很簡潔,但并不簡單。第二章用了一個插敘,能看出作者在布局謀篇上,還是進行一點設計。就好像一個容貌姣好,衣著樸素的姑娘,只是隨便在頭上簪一支桃花或者杏花,便美得不可方物。
還有,語言也頗為簡練。相對于《彎月河》而言,《牛背上的白鷺鳥》不事雕琢,
顯得更加順暢自然,已經沒有了刻意經意的痕跡,單從這一點來看,作者對自己的文字是相當自信的。
再者,故事比較簡凈,通篇都在有條不紊地講述,就好像一個久經考驗、歷經滄桑的說書人,上臺以后,并不急著先聲奪人,而是讓你平心靜氣地聽,因為你知道接下來必定會有驚心動魄的急轉,然而你的心就在那牽著,懸著,吊著,直到最后,你發現并沒有什么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意料之中。然而就在在你以為這一切不過是作者故弄玄虛的時候,你的心又被敲了一下,等你又開始胡思亂想的時候,故事戛然而止了。你這時候才發現原來這才是生活的真相。這說書人不是在說書,是在說生活。
生活并非總是風平浪靜,但也絕非終日波浪滔天,波光月影才是常態。
就是要用這樣的隱忍而有節制的文字傾心去寫成年人那復雜的人性,寫孩子們那艱難的成長,就是要將附著在生活表面的那層華麗而脆弱的外殼剝離得干干凈凈,將生活最本真的面目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在閱讀推廣過程中,我一直在想,我們到底要推薦給孩子閱讀什么樣的書。如果他們是為了從閱讀中獲得最基本的快樂,那么當下的童書市場,有大量的熱鬧而快活的文字可以供他們自由地選擇。但,如果他們不滿足于擁有那些快樂,想撇開閱讀中那些快樂至上的泡沫,追求由思索、品味與琢磨之后的深層閱讀而帶來的愉悅,甚至是對社會,對世界的全新認知,那么只是讀那些輕松快樂的書,顯然是不夠的。
簡單嗎?其實能這樣敢于簡單,真的不簡單。
黃牛老栗在故事中可以看成是一種介質,兩端聯系著人與自然。同時也是一個符號,象征著曾經在某個特定時期為祖國建設而奉獻一生的無名功勛。白遠的形象意義則更具象一些,可以看做是全書的核心人物。白遠是一個有“污點”的人,但是在書中卻是一個最純潔的人。他愛生活,愛藝術,愛家庭,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即便是落井下石的無恥之徒,他依然以德報怨。只有心底無私的人才有如此寬廣的胸懷,只有胸懷大志的人才能不卑不亢不屈不撓。
人和動物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這是個問題,書中并沒有答案給我們明確的答案。即便是作者,我想他和我一樣,現實中依然無法做出準確判斷。人類將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繼續思考。但是人與人之間到底該怎樣相處,書中已經給了明確的答案,而且毋庸置疑——平等,尊重,永遠是我們的追求,而我們也將為之奮斗,生生不息。
《牛背上的白鷺鳥》這題目真好。以桂兒的視角下,沒有比這更美好的題目了,一個是黃牛老栗,一個是白鷺鳥白遠,他們都是她成長中最忠實的朋友,最親密的伙伴。況且白鷺叔叔雕刻的最得意的根雕,正是一頭老黃牛。一語雙關,情真意切。如果桂兒長大了,我猜想她會繼續讀書,她會在一個煙雨蒙蒙的清晨或者黃昏,默默念這一句詩:溪邊默數黃牛過,煙際遙看白鳥飛。
深圳是一塊沃土,隨著經濟實力的提升,文化品位也逐年提升。深圳閱讀和兒童文學已經成為全國頗具影響力的文化招牌。我想郝周在這樣的氛圍中,能不斷寫出精品,是和深圳的文化滋養有關的。他的未來,和深圳兒童文學的未來,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