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沉重的收獲
更新時間:2021-04-15 作者:楊德振來源:廣東文壇
2020年,對于世界上的每一個成年人來說,記憶深處,永遠存放著一縷抹不去的沉重災難印記和黑色夢魘,那就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而至和彌漫開來,打劫和漫漶著扁平的地球、百億的人口;太多的痛楚,太多的悲愴,太多的意外,太多的無奈;當然,還有太多的幸運,太多的感動,太多的期待,太多的祈愿……一場世紀大疫情,讓這個世界不僅改變模樣和格局,而且極有可能改變人類思維與生活方式,改變歷史的進程和前進的方向,讓人類從此再也無法“淡定”和“從容”下去,更無法“驕傲自豪”起來;尤其對一些國家和個別人“自高自大”、“自以為是”、“目空一切”的行為更是進行無情地嘲諷和直接“秒殺”;至目前為止,它所帶來的災難相當于一場全球性的中等以上戰爭規模,一百多萬人白白喪生;而且尤為沉重和沮喪的是,至今這個“魔頭”尚在一些國家和地區肆無忌憚瘋狂殺人于無形,世界性的警報聲一聲高過一聲……照此下去,世界安寧的日子也不知哪天能真正降臨人間。
我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偉大的國度里,及早縛住了這個兇悍的“魔頭”,雖有早期損失,并經歷一些磨難,但基本上是從容度過了2020年這個劫難年份;即使在最困難、最灰暗的封城、封村、被困守在大山里、疫區里前后共80多天的日子里,我依然過著衣食無憂、從容不迫、詩意叢生的生活;每天通過互聯網窺探外界的消息,并在靜守隔離中寫下了多篇抗疫文章和讀書心得,還協助老區的家鄉人民政府到處聯系消毒藥水、防護設備,對疫區里涌現出的平民抗疫英雄予以宣傳報道,通過一些大平臺,使大別山里的抗疫英雄的事跡享譽四方;尤其在安撫人心方面,我的諸多篇關于心理疏導和引流方面的文章,正當其時,吻合人們當時的心理需求,對化解人們普遍存在的焦慮、愁悶、悲觀、憂郁、憤懣、戾氣等諸多負面情緒有一定的消除和溶解作用,提升了人們樂觀面對磨難的信心和勇氣。在疫情封城期間,家鄉許多人通過閱讀我的多篇文章,撐起了強大的心理防護網,構筑起響應政府號召、安心自我隔離防范的堅強心理防線;我的多篇文章的瀏覽量達到了百萬讀者以上,可謂誨人又惠人,利己又利人。
疫區解禁后,我回到了大廣州工作地,針對后疫情期間人們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需求,工作之余,又撰寫了多篇關于心理、精神、生活態度方面的雜文,孜孜矻矻,耕耘不止,未曾停筆。每一個周六、周日和漫漫長夜,成了我寫作的最佳時期,我把自己“鎖”在書房,有時一天能寫兩、三篇雜文。打印、校對、修改五、六遍后,推送給各個平臺和報刊,雖顯精糙和思想簡單,沒想到得到了普遍采用,幾乎篇篇不漏,全部刊發。我統計了一下,今年一年在各報刊和平臺上發表各類原創文藝作品共230多篇;這些數字的背后,既是一種“爬格子”的辛勞與快樂收獲,又是精神與思想不斷打磨、洗滌、涅槃、升華的結果;在時光的皺褶里,這些文字必將留下深深淺淺的印記、留下一縷縷馨香和一疊疊美好與苦難并重的回憶。
別了,2020年。災難之年,記憶深重,感慨萬千。在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和人民的生命依然面臨隨時可能遭受厄運的時候,我們能夠從容享受和煦溫暖的陽光及和平安逸安寧的環境,每一個中國人當知福惜福,知足感恩。在今年眾多生命已無可挽回的情況下,我個人的這種意外收獲,在我看來,對個人而言,是辛勞的收獲,對外而言,終究不過是一個沉重的收獲、災年的歸檔,不值得細說和炫耀。痛定思痛,悲天憫人,不過,為逝去者唱一首挽歌,為生存者輸灌正能量,為抗疫英雄們塑像,為自己的自強不息賦能,所做的這一切終歸又是值得的,變得很有意義。
每個人都是歷史中的一粒塵埃,每一粒塵埃都在見證著歷史,續寫著歷史。在日歷即將翻到2021年的時候,但愿新冠這個“魔頭”早日遁形而去或銷聲匿跡!亦祝愿中國無恙!中國人民無恙!
時下“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謹借偉人之力終結史無前例的2020年吧!闊步邁向我們的2021,也是世界的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