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楊文豐|寫作的科學視角
——《敬畏口罩外的微生靈》創作談
更新時間:2021-03-18 作者:楊文豐 來源:廣東作家網
《北京文學》本期刊載了拙作《敬畏口罩外的微生靈》,寫這篇生態散文,我引入了科學視角。
千禧年以來我一直在生態散文寫作中引入科學視角,這與我本科曾攻讀南京氣象學院農業氣象學專業有關,但我更認為,地球村已然被“科學神光”普照,散文尤其是生態散文寫作,引入科學視角,可以更深入、更真實地反映這個時代,并利于提升作品的審美內涵。
我在武漢抗疫“封城”之初決定寫這篇作品,這是一篇很挑戰自己的寫作,難度之于我前所未有,其時疫情信息可謂天天大爆炸,我卻猶陷入茫茫信息海洋,難于適從。
為寫好這篇作品,我除了一度研讀好些微生物、病毒學的書,也較注重適當從文學之外思考這場“球疫”對塵世的影響,寫作思路日漸明晰,這篇文章前后修改過數稿,歷時有四五個月。
寫作這篇作品,更使我體會到,但凡寫入作品中的生態律、科學知識和科學思維,務須經由作者的感性化、文學化處理。
任何科學知識、科學規律或自然律,都是物事之真,科學即真。科學的力量就在于其是真。散文引入科學視角可讓散文“真度”提升。我自視在文中對生態問題的追問,對敬畏內涵變化的文學性探究,甚至我在文中試圖提出的生態思想,雖然吉光片羽,亦是為求真。
需說明的是,散文或生態散文引入科學視角或筆涉科學,并不排除有適當的科普效應,但科學只能是作家認識物事的顯微鏡、透視鏡和望遠鏡,是作家求真啟智審美的手段。?
誠然,科學性較強的生態散文,可視為科學散文或生態科學散文,而且,科學并不只有自然科學,還包括社會科學,《莊子》,不就是偉大的社會科學散文嗎?
只是科學散文未必都是生態散文,假如作品并不包含生態科學、生態意識的話。
2021.2.22 ?于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