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江冰|整體性文化視野下的文論構建
更新時間:2021-03-15 作者:江冰來源:南方日報
回望40年來的文學研究與文學評論歷程,可以看到,這條路上有30后和40后、50后和60后、70后乃至80后和90后——不同代際學者與評論家的身影,而蔣述卓的學術生涯幾乎貫穿了40年的歷程。上世紀80年代,他在廣西上海兩地求學,是最早獲得博士學位的研究者之一。隨后到廣州的暨南大學任教。從桂林啟程,赴江南學習,再到廣州,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歷程,使之成為這一時期文學研究與評論歷程的見證者與實踐者。
回望歲月,我們不難看到上世紀80年代以來文學創作的飛躍發展,中國文學研究主體的強健拓展:50和60后學者的堅持,70后成為主體力量,80與90后接力而至,形成研究方陣。四十年來研究方法的多樣化、研究對象的擴大、研究成果的提升,宏觀把握與態勢追蹤的相互映襯,從方方面面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文學研究與評論的發展。《文化詩學批評論稿》的出版,既可視作蔣述卓孜孜以求、步履不停的學術歷程記錄,亦可由此呈現出中國內地文學研究與文學評論的脈絡與線索。
此書分為三輯,收錄了蔣述卓21世紀近20年來關于文化詩學批評的理論闡述及其批評實踐的文章。第一輯的文章大致屬于文化詩學批評的理論思考,內容包括:消費時代文學的意義以及流行文藝與主流價值的關系,文化研究的本土化,當代大眾文化的發展、話語和價值向度,21世紀文藝學發展的價值取向以及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藝評論視角的轉換與演變,蔣述卓對此都做了認真的梳理與理論觀照;他還對前輩學者王元化“綜合研究法”的文化詩學意義和徐中玉的學術貢獻進行了研究。
第二輯屬于文化詩學批評的具體實踐。討論了文藝評論應自覺與文化傳統構成一種對話關系、關于打工文學的現實關懷、百年海外華人學者的文學理論與批評、海外華文文學與本土經驗、從文化視野論歐華文學和日華文學,由此觸及大量文學作品并進入比較文化與比較詩學的領域。文化詩學的理論方法和批評視角,對作品表與里的分析,相輔相成,交相輝映。
第三輯涉及到了城市文學與城市文化,對21世紀的城市文化與城市文學態勢的把握、城市審美、城市景觀、文化資源等城市詩學的方方面面進行了專題探討;面對新世紀中國由鄉村轉向城市的宏闊趨勢,作者表現出相當敏銳與迅捷的反應。
如此寬廣的視野、跨界的研究,使我們發現蔣述卓的學術歷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中國古典文藝理論的自覺傳承人。蔣述卓在早年求學中就始終堅持承傳人的責任與義務。他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師承王元化先生攻讀博士學位,導師的學問襟懷和為人準則、強烈的現實參與意識、“中學與西學并重”、融匯古今中外的“綜合研究法”、對作家作品的重視、對“新方法論”的重視與反思等等,均對蔣述卓學術素養影響甚深。先賢前輩引導與書山辛勞跋涉,不但使他獲得了深厚的學術功底,而且逐步形成其治學風格,為日后馳騁諸多領域均有建樹打下良好基礎。
第二,新時期文學至21世紀中國文藝思潮的弄潮兒。赤誠的人間情懷以及強烈的當下意識,使蔣述卓成為文學大潮的弄潮兒及追蹤者。他不但及時調整理論視角,試圖在文化詩學上建構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論框架,同時,不懈努力地尋找關于文學批評視角與方法上的有效路徑,并由此涉及大量相關的文學思潮、文學現象、文學作品。其理論建構,始終具有厚實的作品基礎與批評實踐,以至于他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文藝學極易蹈入“空對空”之弊病;他始終懷有一種“文化自覺”:學以致用,為文濟世,踩著文學與時代的節拍,在文學不斷發展的大潮中,不懈尋找自己的研究路徑與方向。
第三,他是中國文學研究與當代文學評論的跨界開拓者。縱觀蔣述卓研究歷程,一向就有學科交叉的特點。碩士階段,參與廣西本土文學評論,討論“百越境界與花山文學”;博士階段,主攻佛教與中古文學思潮以及中國古代文論;博士畢業后,又在佛教與中國文藝美學、宗教藝術論領域深耕多年。對中國傳統的摯誠熱愛,以及深厚的中國古典文藝理論功底,使他有可能在不同領域中保持能入能出的自由。對文學藝術事業的熱愛,以及他特殊的高校及文藝界領導的交叉身份,也使得他對當代文藝、文學文化思潮的變化,始終保持一種理論敏感以及介入熱情。
我欣喜地發現,蔣述卓文學研究與評論歷程的突出特點是跨界拓展。他對新的文學現象乃至面向未來的發展,懷有濃烈的探索熱忱與好奇心。其研究觸角幾乎延伸至所有領域:新媒介、科技化、網絡化、都市化、國際化、全球化,乃至人工智能寫作、科幻現實主義等等。他的研究可以追根溯源到中國傳統文藝理論,同時又始終連接著世界文藝理論的古今脈動,連接著生活潮汐的變化。
這讓我不由地聯想到兩廣客家人的特點:進山拓荒,開創家園。我的想象中,蔣述卓亦有類似客家拓荒人的精神以及開拓者的熱情。他的研究以及寫作在不同的領域中馳騁往返,探索追尋,不斷發現新問題,不斷開創新話題。
蔣述卓的研究歷程與特色再次證明:他是當代文學研究與評論的開拓者,保持人間情懷與中國文人性情的文學評論家,兼具理論與實踐雙重品格并具有深厚中國傳統文化功底的跨界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