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鄧醒群|《給夢安個窩》
更新時間:2021-03-02 來源:廣東作家網
書名:《給夢安個窩》
作者:鄧醒群
ISBN? 978-7-5543-0877-6
出版發行;羊城晚報出版社
?
? 醒群簡介:廣東紫金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二十三期高研班學員,全國公安文聯簽約作家,出版詩文集8部;攝影愛好者。
?
春天,我經過那片工地
---鄧醒群文集印象
周建江
清人余懷在《閑情偶記》“序”文中說 道:“古今來大勛業、真文章,總不出人情之 外。其在人情之外者,非鬼神荒忽虛誕之事,則 诪張偽幻獪譎之辭。”鄧醒群的文學創作算不上 偉大的成就,但算得上是真文章。他的文學作品立足于堅定的生活,憑借自己對于文學的熱愛與追求,鍥而不舍地從事文學創作,以文學之筆點亮生活,凈化心靈,完善自我。他的文學作品內容充實,風格質樸,語言頗具鄉土性,是扎根于基層的文學創作實踐,也是他文學精神的體現。
1
內容的充實與質樸,是鄧醒群散文撲面而來的感覺。近些年來,中國當代散文創作呈現出刻意選擇題、 人為設定場景的虛化生活的做法。這樣的散文看上去或宏麗,或清雅,形似一幅幅妙麗的山水畫或人文景觀, 深究起來卻缺少生活的流動,呆板單調。這樣的文章解 構了散文的生活性,進而引發文學生命力的缺失。由于這樣的做法是大面積的寫作,致使散文世界看上去轟轟 烈烈,實則是一片凋零:共同的畫面、共通的情感,缺 少的是獨具的個性,影響到散文的聲譽。鄧醒群是切實生活在基層的業余作者。他有自己的職業、自己的工作,文學創作是他本職之外的事業。他腳踏實地地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行走在自己身邊的生活中,身之所歷、目之所見、耳之所聞都是身邊事。切實的生活進入鄧醒群文學創作的筆下,自然是對工作、對生活的歌唱,使其作品有著堅實充實的內容,并由此構成質樸的風格。作為一名公安戰線的戰士,鄧醒群對這份事業有著無比的敬重。他熱愛自己的工作,熱愛自己的戰友。他的內心世界充滿了溫暖,他歌唱警察的事業,歌唱自己的戰友。《一個人的婚禮》講述了一名警察犧牲小我,在自己婚禮的現場毅然離去而去執行任務。《婚期》介 紹了交警連經發的二三事。《執勤日記四篇》描繪了人民警察以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完成任務。在《春天,天堂不應有這樣的召喚》這篇文章里,緬懷犧牲在工作崗位上的戰友徐仲鵬,“你的笑容定格在鏡頭中,你的聲 音在空中回旋。”“天堂不應有這樣的召喚。”令人感傷的是《母親的碗筷》這篇文章,一名失去警察兒子的母親,十幾年如一日,每當吃飯的時候,母親都會在兒子生前坐的位子上擺放著一對碗筷,碗里當然是盛的飯,還有他喜歡吃的菜……如此生活場景的展示和細小生活片段的描繪,只有扎根于生活第一線的人才能寫得出來,并以質樸的風格表現出來。這些文章沒有華麗的語句和充滿激情的篇章,有的只是簡單的生活,切實的生活,日常百姓的生活。正是這樣的生活構成的文章,內在有蓬勃跳動的生命力,以不息的、前進的脈搏響聲奏響文章的活力。工作的熱愛度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是對生活入微的觀察力;另一方面是對生活的熱愛度。微小的事物被鄧醒群細致地寫入自己的文章里,既是對于生活的歌唱,更是出于對生命的崇敬。在《誰伴秋風行》這篇文章里,作者描寫了紫金縣老城區的大街小巷、人文傳說。這里有非常整齊美觀的各個姓氏的宗族祠堂,有綿延至今的歷史人物,有中國革命史上的英雄。文章關注古老的建筑,保護好這些建筑,也是“對祖先最好的懷念與敬畏,更是對優秀文化的傳承”。也關注于這些建筑的未來,“一個族群如果不能很好地保留自己有特色的傳統,丟掉自己祖先的文化印記,一味地迎合那些花哨的東西,不能不說是一種文化缺失的表現。”在《祖父》這篇短文里,作者緬懷了祖父的點滴生平和對自己的影響。《藥與病》從普通人對生病與吃藥的矛盾 心理出發,言說生活的道理。“世間有太多不確定或不穩定的因素存在,有的想避開卻無法做到,這就是身不由己的說法。既然有些事是注定的,我想保持一顆平常心去面對,不失為一種好方法。”由此進化到對生命的思考。以魯迅先生《藥》這篇文章作比喻,“常服魯迅先生的《藥》,病肯定能治好。”在《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文章里,作者講述了讀書的快樂,以及因讀書而引發的思想上的變化提升。這樣的對于生活的描寫和對生活的思考,驅使著這樣的描寫有著輕靈的文字,“南方的秋,方湖田里的禾苗正在抽穗揚花,微風輕輕地吹過,土地的芳香溢滿天空,一群白鶴飛過柏埔河的水面,發出清脆的聲音。夕陽下,老屋、新樓,田園、白鶴,構成方湖別樣的景致。”(《方湖大屋》)這樣的思考有深刻的力度,“在變幻莫測的生活中,為利而來也好,為名來也罷。天空下,其實我們不過是微不足道的昆蟲。只要我們用心地感受真實,靜靜地領悟大自然的內涵。生活是如此 簡單。不要去爭論是過客還是歸人,和重陽有個約定,山水一般閑,感恩生命,感恩大自然,銘記著那些人,那些事……”(《重陽小語》)這樣的歌唱飽含著力量和深情,“我深愛著我的故鄉,深愛著故鄉的山,故鄉的小河,故鄉的風,故鄉的雨;深愛著這里濃厚的文化傳承,還有父老鄉親淳樸的笑。”(《我的故鄉 我的記 憶》) 這樣的生活場景的描寫和自然的力量的表達,是鄧醒群散文世界的核心構成。雖然其事也微,其言也小,與那些鴻篇巨制不可同日而語,但因為是切實生活的質樸的寫作,卻充滿著“人”的力量與精神;尤其是充溢著作者生命激情的文章,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作者秉持著自然之心和敬畏之感,書寫在自己的文章中。言雖小而意很大,呈現著作者生命精神的存在。
2
建立在熱愛腳下生活基礎上的鄧醒群散文創作,是出于對生活敬畏的思想感情。生他養他的土地,讓他自然充溢著對土地上生活著的一切事物的感激。形諸思想,訴諸筆下,完成于篇章。因此,就散文的抒情性而言,自然是充沛的,自然是積極的,并且有著批判的力度。
這種抒情的充沛性體現的一些即景抒情的文字上。《懷春》是一篇充斥著作者傷感性的文字。在現代化進程中,生活發生了變化,人發生了變化。曾經熟悉的事物消失了,帶走了曾經熟悉的記憶;曾經的年華逝去了,留下去的是青春的感傷。這種情懷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所共有的,但每個人的感受不同,結果也就不同。回不去的故鄉,難舍的都市繁華,老屋的倒下,春風柔情寸斷。厭倦都市喧囂,又懷念田園的寧靜,返鄉舉步維艱,入世出世,總是在人們的欲望中搖擺。故鄉為何物,不是在這代人中模糊,就是在下一代中消亡。或許有一天,有人又試圖重組故鄉的圖表。于是,浩如煙海的歷史,成為他們尋找故鄉的線索,卻無 法按圖索驥。作品中洋溢的是家園情懷。這類屬性的作品也見于《谷雨》《立秋時節》《秋思》等篇章中。花有開
落,人無絕情。“每每在茶樹前佇立,望著青翠欲滴的葉子,情不自禁地輕撫著,好柔,好軟,好親切,手感超好。用目光與它對視,微風中子也隨風搖擺,似報以一笑。”(《谷雨》)四季在輪回,生活則一直前行。“秋天容易懷念,而懷念并不等于希望從頭來過。有時
候,懷念并不是懷念具體的人、事,而僅僅是因為懷念,當時的感覺。那種感覺是生命的一部分,活生生,甜蜜或苦澀……”(《立秋時節》)
“把遠山染紅,田里的水稻漸熟時,秋的腳步不斷侵入,日子如閃電,不經意地掠過。然而記憶卻刻骨銘心,無論時光怎么變化,歲月流水怎樣蕩滌,揮不去,抹不掉,愈老愈深,直到地老天荒。”(《秋思》)
在鄧醒群的筆下,抒情是積極的。因自然物候的變 化引發人的情緒的變化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以消極的態度感知生活,感知生命。人的一生中,沒有消極意識的情緒是沒有的,但消極的情緒不能成為生活的主宰,成為生活的全部。鄧醒群的散文抒情性就是這樣,感傷的情緒有,積極的情感更多。作者正是憑借積極的情感走過自己昏暗的少年時光,走向自己陽光燦爛的未來。“生活總有太多意想不到的事在發生,順其自然就是生命中的最高境界,如一盞燈的亮度,它不刻意去追求自己的光能照多遠,能給多少人溫暖。只要自己找準了坐標,在屬于自己的位置上安靜地活著,那些匯入生命的際遇,即使是苦痛也好,在經過不斷的過濾沉淀后,已成為人生一筆不可或缺的可貴財富。給自己的生活點亮一盞油燈,使時光不迷茫,自己不迷惑。”(《那盞油燈》)積極的人生態度促使著作品思想的升華,多角度地審視自己,審視自己的生活,一些《微言》《小語》充滿了生活的哲理。“日頭,上升到一定高度,生長得蠻 有速度。”“聽到晨風在歌唱,它不管春夏秋冬,不倦地唱自己的歌,季節與他無關。”“微風中聞到陣陣花香,冬天的陽臺,享受春天的盛宴。”這些看似隨手拈來的語句,其中所包含的積極的生命觀指導了作者的創作和人生態度。尤為難得的是,鄧醒群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達了對丑陋生活的批判。《遭遇尷尬》《遭遇尷尬之無奈》《親歷血腥兇案》這樣的公安題材的作品,真實地還原了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這是作為公安人自覺的行動。與此同時,作者并沒有被這些冰冷的生活事件所干擾,在他的內心世界中,更多的是這個世界的溫暖,以及創造溫暖的人和事。在《春天,我經過那片工地》的文章中,作者自己路過一個在建樓盤的工地,看到世界因生活而改變了模樣,看到工地上忙碌的工人們的身影,作者想了許多,“冷酷的現實往往因有虛幻的理想而變得溫潤、平實。”“春天有故事,所以萬物懷春。”作者轉身離去時,將對生活的認識批判性地轉化為自己堅定的腳步,“春天里,什么是修為?沒有統一的答案。”“春天最美,美在賜予萬物生命而不語,美在至 善至簡。”“當我回頭去看那工地時,燈光亮起,一群工人躬著身體,手持工具還在敲打著巨石,劇烈的撞擊聲,擊中了我的心。于是,我加快腳步往家里走。”因此,鄧醒群的散文在抒情性方面有力度、有格調,有著積極的精神和批判的力量。
3
鄧醒群是生活在鄉村基層的業余作者,而且還不是中文專業科班出身。他憑借著對生活的熱愛和感悟以及對文學的追求,堅持文學創作。時至今日,鄧醒群已經出版了多部詩歌集,可以說是收獲滿滿。
探究鄧醒群文學創作的活力所在,在我看來,有一點是特別要指出的,他對于通過文學作品傳播社會正能量的純真態度。許多人寫作僅僅是為了獲得個人的快感,是個人情緒的主觀發泄。鄧醒群不是這樣。在他的文學世界里,他把生活之美通過自己的筆端流淌出來,告訴社會,告訴人們:生活就是這樣美好。通過閱讀他的作品,讀者也能夠從中感受到召喚,得到熏陶,形成一種社會的共識,將人們散亂零落的認知聚攏起來,向英雄人物學習,驅逐惡劣的傾向和做法,潛在地推動了社會的進步。這是文學的力量,也是掌握和運用這種力量的文學家們所樂于去做的。
鄧醒群多次在自己的文章里談到他對于文學的追求。從當年在《河源報》發表自己的第一篇文章開始,激發起他寫作的熱情。這種熱情像火一樣炙熱著他的心胸。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詩歌的問世,都是“道義擔當”,而創作這些文學作品的原動力則是他“心系百姓”崇高信念的作為。就這樣,二十多年一路走來,達到今天小有成就的高度。
鄧醒群在一篇題為《半夜的電話》文章里說道:“詩歌是一種風景,是一種花絮,溫潤而豐盈,能給人光明,能給人安靜,能給人力量,能給人幸福。”這是作者從自己的文學創作實踐中得來的認知,也是從他的文學作品中所產生的社會效應中得來的體會。鄧醒群的文學創作不是孤芳自賞的類型,他牢記和堅定地履行文學的社會擔當的責任。“我的生命屬于文學,我的文學屬于人民。”他的文章多帶有社會的屬性,關注社會的熱點問題,關注百姓的日常生活,從生活中來,到文學中去,通過文學創作,捍衛社會基礎和公正,同時也收獲了自己的思想境界,“詩歌創作,給了我簡單的生活;詩性的光輝,照亮了我的人生。”淳樸的語言、堅定的作為,催促著鄧醒群在文學道路上不斷前行。理想主義的光輝照亮了鄧醒群文學創作的跋涉之 路,也點燃鄧醒群文學創作持續不懈地燃燒的火炬。
這本文集的題目叫做《給夢安個窩》,指出了他從事文學創作的理想主義精神。中國歷史的不斷延續,中國人的堅韌拼搏奮斗,就在于對理想的追求。從《夸父追日到《精衛填海》,高舉起中國人精神張揚的風帆與 旗幟。難能可貴的是,中國人對于自己既定的理想的堅守《愚公移山》的小故事,講中國文化的品格道盡。苦難與幸福共生,失敗與勝利并舉。一路走來,走到今 天,走進每個中國人的心中。“因為心里有夢,所以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際遇。”鄧醒群如是說,也如是做,以自己的文學努力,將夢留住,扎根在心里,成為追夢人,成為夢的實現者。“自知詩寫得不好,總也努力去學習,把讀書當成了一種習慣,把寫作當成一種追求。”(《心懷感恩》)? ?
樸素的生命,簡單的生活,不尋常的追求,是鄧醒群文學創作充滿活力的所在。正如他在自己的“創作談”中所言的那樣,“一切來源于自然,形成于自然,不刻意去構造,總是寫不出什么驚人之句,細想深感慚愧。只要生命不止,就堅持讀書,堅持寫作。這是我工作之余的最愛,也是支撐生命延續的力量源泉。”(《心懷感恩》)
他的文學實踐和文學成就一如他之所言。
鄧醒群散文簡評(摘選)
?《給夢安個窩》從小處著墨,書寫大情懷。在醒群心中,無處不風景,無論是他的詩歌散文,還是他所拍攝的百年客家民居及百年私塾照片,他用心為歷史留?,傳承客家優秀文化。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白庚勝
作為一名公安作家、詩人,對家鄉的熱愛和眷戀必然在高強度的工作擠壓下,在書寫者的腦海中被強化,被美化,這種強化和美化,不是無來由的虛構,而是真實的放大,是在生活基礎上更細致而精準的描摹。
——著名作家、評論家、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全國公安文聯副主席?? 張策
信手拈來,波瀾不驚,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不裝,實在。有這樣的朋友和文字陪伴,實是人生一大樂事。? ? ? ? ? ? ? ? ? ?
—著名作家、原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原廣東文學院院長?? 伊始
?濃濃的鄉愁,深深的印記;疊疊的意蘊,縷縷的哲思。一段客家文化的縮影,可讀可品。默默耕耘,累累果實,一副武人形像,一腔儒者情懷,可喜可敬!
——廣東省出版集團原副總經理、省政府參事、省期刊協會會長?? 盧錫銘
佩服醒群的工作勤勉和寫作熱情。之前也讀了他贈送的兩本書,讓我讀出他的職業情懷,讀出他的責任意識,讀出他的樸實無華。同時也讓我看到在平凡崗位上平凡人的付出,都是我敬佩而尊重的。謝謝醒群的文章。
?——南京市一中高級教師?? 謝陵
散文是心靈的事業,是人的精神的文學彰顯。醒群先生的散文集《給夢安個窩》,取材于身邊的人、事、物,立足日常見聞,不虛浮,不矯飾,言之有物,充滿生活的質感,呈現其心靈成長的印記,是作者多年來在散文創作領域靜心耕耘的精神成果。??
——羊城晚報出版社編輯、評論家????? 王曉娜?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