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建構的路徑思考
更新時間:2021-01-26 作者:李利芳來源:廣東文壇
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進步為兒童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當下,基于世界視野與中國問題意識,關切探討兒童文學領域出現的眾多時代新命題,是一件令人非常振奮的事情。建構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就是這樣一個充滿了無限的審美想象力與文化生產力,對我們極具思想吸引力的時代新課題。
明確發展優勢與目標定位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屬于整體文學事業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但它因其面向兒童、發揚童年精神與童年文化的特殊意識形態屬性,其建設任務與文學使命更具有無與倫比的重要性。充分認識中央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明確粵港澳兒童文學發展獨特的政策、區位、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優勢,找準高質量發展目標定位,是這項事業的邏輯起點。這首先涉及到觀念突破。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創新與活力”始終是這個區域的關鍵詞。兒童文學一定要深植于這個區域最典型的精神性格中去建設發展。特別是,兒童文學這一文類本身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精神氣質內在相通,其生命主基調體現為朝氣蓬勃、活力四射、積極昂揚、面向未來。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的目標可以定位為中國兒童文學創新發展的先行示范區,應該成為引領兒童文學觀念解放的前沿陣地。以政策支持與商業資本投入,這項事業整體上主導推進的應該是兒童文化產業。作為主要內容來源,兒童文學借此文化土壤生長壯大。實際上,僅在實體性的童年文化打造與旅游消費方面,廣東省已經走在前面,像廣州長隆、珠海長隆,其主體消費來源就是廣大少年兒童。當下的目標設計應該圍繞粵港澳大灣區拓展,打造更具全球視野與中國特色的童年文化產業鏈條,使新時代中國童年精神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擘畫深度融合,真正創造出走向世界的中國兒童文化前沿中心。
高目標定位既符合粵港澳大灣區自身在文化繁榮、對外交流上的需求,符合文學意義上粵港澳大灣區共同體建構的需求,同時更符合新時代原創兒童文學事業向高峰邁進、繁榮兒童文化產業新業態等的時代需求。
探討、凝練、引導一種文學精神
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建構需要在廣東、香港、澳門既有兒童文學事業基礎上做好新愿景、新格局規劃建設。基于三地兒童文學在美學氣質、發展狀態上的差異性,基于三地兒童兒童文學的交流對話還沒有充分打開,因此,探索一種以凸顯兒童文學本質審美屬性與文學功能為主旨的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精神,以此精神作為打通并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實現互通共融發展的原動力與新機制,我覺得可能是一條有效路徑。我們需要探討的是彰顯哪種審美屬性是可行的?我個人想到了“想象力”。提出“想象力”的美學命題,一是基于對我國原創兒童文學發展瓶頸及關鍵美學難題突破的思考;二是基于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發展在社會經濟、文化土壤上獨具的先天優勢,這兩個方面的匯合使我對“想象力”的可能性有了新期待。
新世紀以來,我國原創兒童文學取得長足進步,在觀念更新、創作出版的規模效應、多元審美風格形成、讀者市場、社會關注等方面均持續保持旺盛的發展態勢。但不容忽視的是,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依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完全從當下兒童生活現實出發,映合時代特質,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與未來性的優秀兒童文學還十分少見。我們的兒童文學在“頂天”與“立地”上均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最能彰顯兒童文學文類特質的審美能量,如想象力,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放。我們的兒童文學在考慮審美世界建構與價值內核時是不是還是有些拘謹?在與時俱進、關注人類社會前沿性命題、滿足兒童更高層次的閱讀需求方面是不是還意識不足?
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為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要建設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這些都是發展想象力生產力的肥沃土壤。想象力是內地與港澳在文化文學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對話的重要介質,想象力會以其巨大的包容性與創造性生產出新生態的粵港澳兒童文學。南方科技大學吳巖教授負責的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為這一趨勢提供出國內最前沿的學術文化氛圍。廣東優秀青年作家陳詩哥力推的童話本體美學直接助力想象力的探索。當把想象力作為基本的兒童文學精神去弘揚時,我們有理由相信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能夠真正成為吸引兒童讀者并引領原創的新高地。
推動建立交流平臺與交流機制
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的活力自然主要來源于兒童讀者。可以通過學校、各級閱讀組織、社區、圖書館、出版部門、童書節等建立多層次兒童讀者對話交流平臺,繁榮兒童閱讀文化。活動參與兒童要覆蓋粵港澳三地,深化三地共同體意識。以文化藝術交流、童書閱讀為載體,創造多種形式的兒童交流項目、游學項目。可以舉辦多學科背景的兒童想象力大賽,反哺兒童文學創作。鼓勵內地各省積極開展多種層次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兒童閱讀活動。緊緊抓住校園作為開展閱讀活動的主陣地,特別是要建立起粵港澳三地之間學校的合作對話機制。
教師是推進兒童閱讀推廣事業的生力軍。當地教育部門可以舉辦多種形式的教師閱讀素養能力提升培訓。兒童文學界積極建立起與三地教師的聯通機制。創立以中小學教師為主體的兒童文學教學論壇,可以輻射到全國。
活躍粵港澳三地兒童文學作家層面的交流,建立起常態的交流機制與工作抓手。考慮可以設置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創作基金,推出系列優秀出版物。加強對三地兒童文學作家方陣的研究,推出代表性作家作品。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微信公眾號,加大宣傳力度。
培養一批持續投入、關注研究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的研究者是非常重要的。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需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可以設置重大委托課題對三地兒童文學史展開系統研究,這方面有較多空白。以國際化視野建立起富有標識度的學術平臺,吸引國內外兒童文學研究者參與介入。以兒童文學學術思想、學術活動的繁榮,引領兒童文學文化繁榮,也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總體看,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建構可以持雙線發展的道路。一方面要有機匯入粵港澳大灣區文學事業的整體語境與節奏中,要在其中自覺獲得一席之地,要緊跟他們的話語體系;另一方面,基于兒童文學自身的跨學科屬性,其豐富的教育與出版資源,以及兒童作為龐大的讀者數量群,童年文化旺盛的生命力與輻射力等特征,兒童文學完全可以探索出一條自己的特色發展道路。這個過程關鍵是要認識到兒童文學在引領兒童的語言文字教育、審美教育、文化傳承、培根鑄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方面所扮演的無與倫比的角色。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是深化內地和港澳在童年文化領域交流合作的重要紐帶,是增強兒童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的主要教育資源。同時,兒童文學、兒童影視藝術作為主要構成的童年文化產業,在我國又是一個生產力亟待解放,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行業領域。借助粵港澳大灣區的對外開放與經濟活力優勢,兒童文學在新時代必然能夠開辟出一片新天地。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建構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的時代機遇與重要價值,謀篇布局,協調有序開展好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