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多元、跨界、跨域、溝通 ──關于澳門兒童文學,我的四個關鍵詞
更新時間:2021-01-26 作者:鄧曉炯來源:廣東文壇
今天,很高興有機會來到這里,和大家分享對澳門兒童文學的看法,當然,主要是從我自己的個人經驗及觀察思考出發(fā),或有偏頗之處,還請諒解及指正。
綜括而言,我將自己對“澳門兒童文學”的看法濃縮成四個關鍵詞:多元、跨界、跨域,以及溝通。先說“多元”:大家或許對“澳門兒童文學”感覺有些陌生,但其實澳門兒童文學具有傳承悠久的歷史脈絡、中西多元的文化積淀。我個人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澳門的兒童文學,其實很早就非常“國際化”了──一直以來,澳門的葡萄牙語以及其他外語的作家們,就依托不同的文化背景、使用不同的語言,透過不同的角度,書寫過這片東方的土地。比如,出生于1907年的澳門土生葡人,漢學家、作家及歷史學家路易士?高美士,他生于澳門、長于澳門,1951年的《澳門傳說》一書,除了葡文版本,也譯成中文發(fā)行,在他筆下,出現了沙梨頭棚屋的良心小偷、兩株神奇的雌雄木棉樹,以及神秘的沙欄仔水井……高美士以充滿童心的想象力,將澳門變成趣味處處的奇幻世界,他的書到今天仍受歡迎,對我的創(chuàng)作更是帶來不少啟發(fā)和靈感。
在華文方面,一直以來也有不少作家致力于相關的文學創(chuàng)作,比如澳門筆會理事長湯梅笑女士,她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短篇兒童故事集《愛心樹》,向孩子們講述“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今天依然沒有過時。今年6月,我與葡萄牙的童書作家(Catarina Mesquita)以及巴西的繪畫家聯合創(chuàng)作了中葡雙語繪本童書《在街上 / NA RUA》,透過居住在澳門的兩個華人以及葡人家庭,分享大家對這片土地的共同熱愛。其實,不止兒童文學,在不少藝術文化領域,澳門中西交融、多元共處的傳統(tǒng),持續(xù)至今……不同世代的澳門中、葡作家們,各自精彩,代代接力,給澳門的兒童文學增添了不同語言、文化的豐富色彩,或許能見度不算太高,但確實向一代又一代的澳門孩子們,展示了多元世界的豐富可能性。
再說“跨界”:以我自己為例,開始嘗試創(chuàng)作兒童文學的契機,就是始于和本地兒童劇團的“跨界”合作:有次偶然聽到關于澳門媽閣廟前兩只石獅子的傳說,增添想象,寫成了一個小故事。機緣巧合下,和澳門的兒童劇團合作,將故事寫成舞臺劇本,并正式搬上舞臺公演。后來,有機會創(chuàng)作更多的類似作品,并改編成電臺廣播劇、有聲故事書、繪本,以及舉辦公園故事會。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創(chuàng)作的故事能跨越不同界別,在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手中,以不同形式,不斷延展生命力。
受各種條件所限,澳門的兒童文學寫作與出版,雖算不上蓬勃,但澳門的戲劇創(chuàng)作與演出相對活躍,回歸后,更有不少劇團致力于“兒童”創(chuàng)作,比如專注于兒童劇創(chuàng)作及演出的“小山藝術會”、兼具創(chuàng)作表演和藝術教育的“大老鼠劇團”、以“偶物”為劇場元素的“滾動傀儡另類劇場”等,近年,更有越來越多的戲劇或藝術團體嘗試以“兒童”為目標觀眾,而隨著新一代創(chuàng)作人不斷涌現、多媒體信息科技的日益普及,跨界合作的光譜也變得越來越廣闊、形式也越來越有創(chuàng)意,一方面催生出更多新形態(tài)的“兒童文學”,另一方面也令舊作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展望未來,日后澳門能否和大灣區(qū)不同界別的文化藝術工作者們結識并開展合作,利用澳門本身豐富多元的歷史和文化資源,跨界合作,創(chuàng)作新的作品、煥發(fā)新的藝術能量?實在是令人充滿期待。
如果說,“多元”和“跨界”是澳門兒童文學的兩項特點優(yōu)勢,那么,另外兩個關鍵詞:“跨域”和“溝通”,我認為,則是澳門兒童文學目前面臨的困境與挑戰(zhàn)。說起“跨域”,時至今日,我們不時還會聽到“省港澳”這個頗有歷史的老名詞。的確,在很多年之前,澳門其實就已和我們現在稱為“大灣區(qū)”的珠三角城市脈絡融為一體了,商貿來往、人員流動、文化交流,一直沒有間斷。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澳門的兒童文學一直難以走出澳門,因此,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一系列問題,包括:如何推動澳門兒童文學“走出去”,接觸更廣闊的讀者群體?又如何將包括大灣區(qū)在內的不同地區(qū)的優(yōu)秀兒童文學作品“請進來”,介紹給澳門的讀者或觀眾?這些都需要我們大家一起來動腦筋、想辦法。
新的時代,帶來新的發(fā)展契機,我希望,透過建立跨域交流、合作與推廣機制,有機會令“澳門兒童文學”突破地域困境,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讓澳門多元、豐沛的語言、文化以及歷史資源,發(fā)揮“1+1大于2”的作用,得到更加有效、充分的利用,激發(fā)無限可能。
最后一個關鍵詞:“溝通”,讓我們重新思考兒童文學的本質──我相信,兒童文學的價值和意義,不是讓大人有機會向孩子訓話,而是嘗試搭建跨世代的溝通橋梁:一本又一本的書,就像或大或小、或長或短的一道又一道橋梁,讓不同世代有機會相遇、溝通。
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孩子,所有的孩子也終將成為大人,和孩子們相處,“平等”與“真誠”是最好的方法──大人不是萬能的超人,我們其實也對周遭世界充滿各種疑慮和困惑。因此,和孩子們在一起,比起提供現成答案,他們或許更需要經驗的分享;比起指示和命令,他們大概更需要擁抱和鼓勵。就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層面而言,我深深認同的是: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應重視構建平等、開放的對話基礎,讓小讀者從中有所感悟、自己尋找答案和出路,并在尋找的過程中,找到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最好方式。
今天,我們處于一個瞬息萬變、推陳出新的新時代,更需要學習互相尊重、聆聽、理解、包容。我希望,“文學”能夠成為不同世代之間的潤滑油及黏合劑;我也相信,達成這一使命,不僅是澳門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面對的挑戰(zhàn),更是澳門和大灣區(qū)乃至海內外的作家們,將一起努力探索前行的漫漫求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