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廣東小小說期待再出發
更新時間:2021-01-26 作者:江冰來源:廣東文壇
近年,廣東省小小說學做了許多有意義的事,堅持開辦小小說大課堂就是其中一件。先在惠州辦,疫情期間放到網上,比如在省小小說微信群請專家講課,使用的是微信一分鐘錄音,辦法簡單,但大家熱情高漲。我講過一次,對著手機每一次只能講一分鐘,有趣的體驗;但提問環節讓我感受到作家們對小小說的熱情,以及提高自己的熱切期望——這些都讓我感動。一個學會是否有活力,活動是最基本的條件:組織存在,定期活動,規劃項目,實施落地,都是推動學會發展的有效手段。廣東小小說始終保持熱情高漲的狀態:讓人聯想并懷念上世紀80年代文學黃金時代的熱情;有作品,有名家,有組織,有作為,有活動,應該說,本土作家與新客家共同匯成強有力的創作潮流,使廣東小小說在全國雄居要位。對此,中國小小說倡導者楊曉敏先生已有高度評價。
但是,我認為廣東小小說還存在發展中的不足。第一是中年創作瓶頸。因為連續四年編《中國小小說年選》,深切感受“中年創作瓶頸”。小小說作者絕大部分人到中年,中年是創作的黃金時期,思想成熟,手法純熟,但也構成瓶頸;因為熟悉而形成套路;因為成功而形成模式,有的作家三四年的作品缺少質的變化。這樣情況放大到一個群體,就有一個重新出發的問題。第二,要培養年輕作家。廣東小小說創作群體,還缺少20歲上下的年輕作者。我建議小小說學會能夠與大學文學社團進行聯系,通過作協的校園委員會去培養一批受過高等教育、具現代視野與都市意識的年輕小說家,他們可能構成廣東小小說在未來發展的一個新生力量。第三,祝賀的同時不忘研討。在所有“抱團取暖”的小小說手機群里,看到的更多是相互鼓勵相互祝賀,少有對創作進行藝術研討的話語。我希望在熱烈祝賀中,留三分之一給予冷靜而認真的藝術研討。在其他各大文體面前,小小說的起步比較遲,藝術上恐怕有十年的差距。藝術的研討不但在作家之間,在評論家與作家之間,都應該有一個評價尺度的把握。表揚祝福話一籮筐,批評研討一句沒有,并非好的現象。我們期待廣東小小說創作出既具有時代氣息、日常氛圍,又具有歷史縱深、人性深度;并且具備極富彈性與魅惑力的文學語言,富有張力含蓄渾厚境界,以及對當下世界外部與內部探究頗具召喚力的上乘之作。總之,期望每一位廣東小小說作家有更高的藝術追求,既冷靜又溫暖,既平凡又超越。期望廣東小小說每年都有一點進步,使之真正成為全國創作重鎮,拿出無愧于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我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