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吳劍華|現實與虛構之間 ——長篇小說《與鷺共舞》讀評
更新時間:2020-12-30 來源:廣東作家網
讀罷吳奇兵扶貧長篇小說《與鷺共舞》,我最大的感觸是:這是一部介乎于現實與虛構之間的小說,現實的味道更濃。這跟奇兵兄長達十年的扶貧經歷有很大的關系,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更愿意把它作為一部非虛構的文本進行閱讀。
《與鷺共舞》的題材選得好,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扶貧題材的作品是近年來創作的熱點,《人民文學》雜志新辟了“中國作協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特選作品”“中國作協定點深入生活特選作品”等專欄,先后刊發了《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國家溫度》《耕夢索洛灣》《出泥淖記》《春風已度玉門關》《決戰柯坪》《高高的元古堆》等多部文學作品,2020年第11期,該雜志更是重磅推出了王松的長篇小說《暖夏》,因此,扶貧題材的作品,單從選題角度來講,就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勝出其他作品一籌。這部作品出自奇兵兄,不僅顯得順理成章,而且令人信服,因為他有長達十年的扶貧經歷,能夠把握精準扶貧政策,并且在長期的扶貧工作中,積累了大量鮮活的素材,通過這些典型素材,他成功塑造了陳建威、馬世燊、王斌等一批個性鮮明的扶貧干部;和被幫扶地區的張浩、彭維群等一大群當地干部,還有獨居山上的釘子戶麥老太等一批個性鮮明的貧困戶群像。由于奇兵兄具有扎實的生活經驗,選材上的優勢也較為突出,因此,整部作品充滿著濃重的生活氣息,現場感非常突出,這是本書較為明顯的特色。
《與鷺共舞》的結構采取主線敘事的方式,按照時間的發展,推進扶貧故事展開。同時,輔之以“親情、愛情”兩條情感副線。這種敘述模式,對寫作者而言,降低了寫作的難度。對于這樣一部非虛構的作品,我認為以扶貧為敘事主線的模式無可厚非,這樣更有利于把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交代清楚,在敘述上也有利于保持連貫性,有利于讀者對作品的理解。我讀這部作品的時候,感覺整個閱讀的氣息非常順暢,沒有閱讀障礙,這跟作者所采取的敘事模式和故事講述能力有很大的關系。從人物看,小說人物眾多,運用“運動式”出場的寫法,摒棄了在作品前介紹人物的老套式做法,體現了作者的寫作功力。客觀講,人物“運動式”出場的寫作難度相對要大一些,如何讓人物根據情節的需要有序出場,而且不顯得突兀,確實考驗寫作者的功力,從這個角度講,《與鷺共舞》做到了,并且做得出色。
《與鷺共舞》在形式也頗下了一番功夫,它借鑒了傳統的章回體的形式,在每一章的標題設置上又不拘泥于傳統章回體的模式,在每一章下,又有小標題,這些小標題根據內容進行提煉,這讓我想起了去年剛獲得矛盾文學獎的李洱的《應物兄》,《應物兄》的小標題上取每一段的前兩字構成,形式上比較新穎。我不知道《與鷺共舞》在小標題方面,有沒有受《應物兄》的影響,但這種形式在我所閱讀過的長篇小說的創作中,確實是比較新穎的。每一章的標題之間又有非常明顯的內在邏輯聯系,形成一種遞進的關系,從整部作品的小標題中即可大致了解故事梗概,有助于讀者的閱讀。關于作品的形式問題,記得前兩個月與中山市作協主席、小說家馬拉探討過形式和內容這個問題,在小說的創作過程中,形式重要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形式不但重要,而且非常重要。譬如,一把椅子,從唐朝至今,它坐的功能沒有改變,但是,它的形式卻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變化,這就是形式的魅力所在。
《與鷺共舞》的語言具有文學語言的氣息。奇兵兄長期在機關工作,閱讀前,我想,他的語言應該有濃重的“衙門語言”氣息,但是,看完作品,還是讓我吃驚,居然沒有讀出“衙門語言”氣息,這跟他在對自己的語言方面的要求有關系,用文學的語言寫文學作品,這應該是一種常識,可是,在現實的閱讀中,我們發現,很多作品并沒有這種自律,這多少有些讓人感覺遺憾。《與鷺共舞》中有一些簡短的對景色的描寫的句子很美。如,初到扶貧地:“車子駛入重修的省道,遠方山脈高聳,云霧氤氳。一只白鷺在低空飛翔,它纖瘦、遲緩、孤寂,像在尋覓同伴或棲身之地。”在月牙湖清理干凈之后:“白鷺果真飛了回來。老楊樹下嫩綠的水草中,三五只白鷺在自由地覓食,它們靈動、恬靜、自然。陳建威的心田生發一團溫暖的光亮。”村里的產業發展起來了,“鳥鳴聲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古榕廣場邊的幾棵大紅花樹在暖陽下紅得令人矚目,田牛道路的小葉榕在快速成長,一群白鷺飛舞藍天,像舒展宏圖,又似續寫傳奇,幾棵鷹嘴桃居然開放了花朵。”……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樣的句子襯托融合了事件動態、人物內心。雖然這種描敘可能是無心插柳,但是卻為整部作品增添了亮色,從我個人而言,我挺喜歡小說中那些簡短的對景色描寫的句子,它讓我們能夠跟著作者的作品,了解扶貧地區的自然風光和地理風貌。
當然,《與鷺共舞》這部作品中人物對話偏多,描述性的語言偏少也是這部小說的語言特色,經過與奇兵兄交流后得知,他最初是想創作出“一部非虛構、電視劇或電影腳本與小說的結合體”,故此,在語言方面,人物對話較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總之,奇兵兄在繁忙的工作中,創作出長達35萬字的長篇小說,讓人欽佩,他不僅把扶貧的故事寫在廣袤的大地上,更記錄了這個偉大時代的偉大壯舉,就這一點,足讓我們感動,同時,顯示了一個作家的高度自覺。經過《與鷺共舞》的錘煉,相信奇兵兄定能在今后創作出更加優秀的作品。
吳劍華
20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