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廖琪 曾平標|踏著扶貧狀元陳開枝的足跡
更新時間:2020-12-23 作者:廖琪 曾平標
早在去年初夏,書寫陳開枝扶貧業績的方案,已列入省作協有關領導的議事日程。每每談論這件事,迎接上他們投射過來的殷切目光,我(廖琪)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自豪和責任,內心早已蠢蠢欲動。
我和陳開枝交往已超過十年,他是我敬仰的老領導之一。我是他擔任理事長的廣東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的理事。他對文化藝術的珍愛和對文化人才的愛護,對革命老區蘇區人民的一往情深和矢志維護,都給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當然,作為一個廣州人,我對他當年擔任廣州常務副市長時,整頓白云山和珠江水域的許多壯舉,以及在處理許多老大難市政問題的果敢圓滿上,早就出自內心的敬佩。
2017年夏天,他第100次前往百色扶貧時,我和10多位文化人、企業家隨行。每天,早上八點出發,中午一點多吃午飯,晚上八點多吃晚飯,總是馬不停蹄,不曾有片刻的歇息。這對于晚睡晚起、中午必須有兩個小時午睡的我來說,真是苦不堪言,卻不敢有半點雜音。人家是奔80歲的老人了,圖什么呢?所以,雖說疲憊,倒也一路歡聲笑語。
我們收獲著滿滿的感動,更收獲著思想的凈化和情懷的升華。
書寫陳開枝的扶貧業績,我義不容辭,責無旁貸。
可惜,去年7月初,我因病住院,住院期間,省作協黨組書記張培忠前來慰問了兩次。他是個對文學有熱心、對事業有雄心、對作家有愛心的新型領導。兩次交談中,他對撰寫陳開枝扶貧業績這一題材一直念念不忘。我深知他的用意,卻不敢貿然承擔。
轉眼過去了十個多月,今年6月21日中午,在擁擠的電梯里,也許大家都戴口罩,一時認不出我。省作協紀委的劉書記與人議論著許多重大題材的寫作,當談到今年是全國扶貧決勝年,張培忠書記正物色人選撰寫陳開枝扶貧業績這一重大題材時,劉書記脫口而出:“不知廖主席身體如何?按理說,廖主席最合適。”電梯已到一層,我突然剝下口罩,對劉書記說:“寫陳開枝的人選如未確定,我來!”劉書記先是訝然,接著是滿臉的欣賞……下午不到5點,張培忠的電話已打到我家里。他剛要詢問我的身體狀況,我反倒說:“是征求我采寫陳開枝的意見嗎?我愿意。”他又一次問起我的身體,我略一思索說:“如可能,幫我找個合作者。”“誰呢?”我脫口而出:“曾平標!”
曾平標是百色市人,在那成長工作了十多年才到廣東工作,對百色的熟悉程度是沒有幾個作家能超越,雖說離開故土20多年,但情還在,緣還深,相信他對陳開枝這位百色扶貧的典型人物有著深厚的感情。
當晚7點,張培忠來電,曾平標決定與我一道完成陳開枝扶貧業績這一重大的史詩式題材。
8月25日,我們已隨陳開枝走向百色,參加他的第113次百色扶貧。三天后,回來了,曾平標仍留在十萬大山里采訪,一住就是20多天。陳開枝無疑是脫貧攻堅戰場上一位“真的猛士”。24年扶貧路,115次百色行。陳開枝為百色老區引進5億扶貧資金,修建改造了242中小學校,讓8萬多兒童走進校園……前后近一個月,我們在百色大地的山水間行走,用沾滿泥土的腳步在田野中“調查”陳開枝扶貧助學的精彩點滴。走遍了百色9個國家級貧困縣中的16個極度貧困村,在行走中竭力挖掘陳開枝真情的、典型的、有溫度的細節、情節和故事。試想,作家如果沒有現場體驗,沒有沖動,沒有激情,那他的創作還有多少現實意義呢?聽百色人講陳開枝的事,聽陳開枝講百色扶貧的事。果然,我們發現很多很多,發現他關注的貧困村路修好了、他到訪的貧困戶電通了,他資助的貧困生畢業工作了,而且還傳承了他的愛心接力……他牽掛的百色正發生著天翻地覆的嬗變。于是,我們決定好好寫一寫陳開枝。陳開枝的書不好寫。他24年重復著同一個“百色扶貧”故事,那要有多大的意志和毅力呀!是怎樣的一種力量感召和精神信念?“生命不息,扶貧不止。”是陳開枝廣為人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都解不開這個“謎”:他選擇的為什么是百色?我們也十分好奇這個問題。我們的寫作,正是朝著這個問題導向去努力的。因為,只有把這個“謎底”揭開,把這個問題說明白講清楚了,這本書才有了他與眾不同的價值。當我們進入寫作的狀態后,深深被陳開枝的扶貧事跡所感染和打動。我們用飽滿的情感,用細膩的筆端,為一名共產黨人放歌,為一名扶貧功臣立傳。采訪和寫作的過程,對我們不啻于是一次精神的撞擊,一次浴火的洗禮。我們在努力用文學表達,希望淋漓盡致。腳,走在百色大地上;情,貼在百色大山里。陳開枝注定會以一種別樣的方式駐扎百色老區人的心底。無論怎么寫,我們看到的只是他的一個局部,而不是全部。作家的視野也是有限的,觀察也是有限的,我們只能意猶未盡。9月,我們又陪著陳開枝到百色,開展第114次扶貧。期間,還隨他到了梅州和潮汕的老區蘇區進行調研,對我們而言,每一次隨行都是常溫常新的感動和激動,是靈魂的拷問和升華。
始于悲憫,忠于初心,鑄于使命,終于圓滿,這就是陳開枝!
半年過去了,我們流下了汗水,熬過了多少個通宵達旦,《扶貧狀元陳開枝》終于可以呈現在讀者面前。畢竟時間太短,我們不敢奢望讀者對這本書有多少文學藝術上的好評,只希望能聽到大家的一句話: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陳開枝!
當我們開始撰寫陳開枝扶貧業績時,許許多多人無償地伸出援手,整個過程演變成一場傳遞人間大愛的自覺行動,感人至深。廣西人民特別是百色人民對此表現出極大熱情,百色教育基金會的各位同志特別是該會的韋少標同志,給予了全力配合,其誠可敬。本書也參閱了各主流媒體的新聞和報道,引用了岑隆業、黃小卡、向志文等作家的相關文章,在此,我們表示衷心的敬意和謝意。本書在采訪,寫作,出版工作中,得到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中國扶貧基金會,廣東省作家協會,廣東省老區建設促進會和姚澤源,黃保祘,伍依麗,王曉建,何麗薇,賴友谷,陳海濤,翁立平,歐漢,馬瑞鑫,葉博森,宋承祥等同志的幫助,支持,深表謝意。花城出版社在這本書還未定稿之際,已經早早介入編輯和出版,其專業精神可尊可親。
當然,我們最應該感謝的是廣東省作家協會。他們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持引領,是這本書最終能夠成功出版的關鍵。
畢竟歷史,畢竟久遠,書中難免有紕漏或瑕疵,如有不妥之處,萬望海涵。?
?(本文為《扶貧狀元陳開枝》一書的后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