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周思明 | 流淌的深圳記憶如何定格 ——評趙川《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記憶》
更新時間:2020-11-26 作者:周思明來源:廣東作家網
?趙川的《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記憶》,是一部非虛構,從作者的身份看,該書新聞紀實風格的凸顯乃是順理成章。作者趙川對此書的描述對象茅洲河有著深入、細致的觀察和記錄,這是確保作品寫作成功的基礎保證。我曾在人民網看到他寫的一篇題為《茅洲河》的通訊,其文筆風格與他這本書可謂一脈相承。正如作者在其書中所言,茅洲河是深圳境內最大的河流,其整治成效事關全局。茅洲河黑臭水體綜合整治是一個牽動省、市各方的系統性大工程,經過一系列的“大兵團作戰”,如今已然呈現出了迥異于治理前的別樣風貌。說得更具體點,隨著近兩年大規模水體治理,茅洲河已從最初的“臭不可聞”,到如今可以近水行走,享受水岸風光。兩年多的整治,茅洲河水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昔日茅洲河有害底泥,現已成為環保建材。如今的茅洲河,水體清亮,了無異味,可見成群的魚類在河邊浮游,水面上也可見白色鷺鳥在沿著河岸上下翻飛覓食……。近年,茅洲河已舉辦過賽龍舟活動。河對岸的一群建筑,原先社區居民不愿入住,現在卻成了“搶手貨”。一句話,茅洲河的成功治理,完美地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
讀趙川的《茅洲河》(簡稱,下同),讓我聯想到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話劇《龍須溝》。龍須溝的整治,與茅洲河的整治,有地緣、時間的不同,但沒有本質的區別。前者是以新中國成立前后兩個時間概念對比的方式,以話劇的體裁,講述解放前北京的龍須溝是條臭水溝,溝旁住滿了各式各樣賣力氣、耍手藝的下層勞動人民。這些居民經常遭受國民黨、惡霸、流氓的迫害和惡劣環境的威脅,生活凄慘。作品描寫了生活在同一地域的平民百姓在舊社會和新社會的兩種不同生活遭遇,歌頌了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關心群眾,為人民謀福祉,并使其過上好日子的偉大業績。當年為寫龍須溝,老舍發誓說:“我就抓住臭溝不放,要達到對人民政府修溝的歌頌。哪怕自己還不成熟,我也要反映它。”如今,用老舍先生這句話來形容《茅洲河》作者趙川的寫作動機,私以為也頗剴切。趙川筆下的茅洲河治理工程,同樣也是在黨和政府的直接關懷下,深圳本土人民不向自然低頭,不懼艱難挫折,用智慧與汗水,奪取這項工程徹底勝利的一個值得記住的范例。
回溯遠古和近代,我國曾有諸多治水名人傳說。禹(約公元前21世紀)是中國傳說中古代部落聯盟領袖,是中國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領袖人物。他改"堵"為"疏",取得成功。尤其是他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至今為人們所傳頌。大禹治水的思想和經驗,至今仍值得借鑒。孫叔敖(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楚國期思(今河南淮濱期期思)人,政治家、軍事家和水利家。公元前605年,主持興建我國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婁灌區。公元前598-前591他領導修建了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以稱安豐塘,其周長120許里,灌田萬頃,迄今2500多年一直發揮著灌溉效益。西門豹,戰國時期魏國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家。魏文侯時曾任鄴令,主持修筑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在漳河上建無壩取水樞紐和12座低溢流堰,引出12條灌渠,既減少了河水泛濫之禍,又肥沃了土壤。引漳十二渠經人們的不斷整治,灌溉效益一直延續到唐代至德年間(756-758年)。西門豹死后,鄴地百姓在他治水的地方興建了西門豹大夫廟,宋、明、清三朝還為他樹立了碑碣。直到現在,河北臨漳地區還有一條渠道叫西門子渠。此外,還有李冰、潘季馴、王景、范仲淹、郭守敬等人,都是值得后人景仰和記住的治水名人。
當然,歷史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治水、治河都不會仰仗傳說中的治水英雄。真正的治水英雄不是別人,而是黨政領導下的民眾——“人心齊,泰山移”、“兵來將擋,水來土囤”。尤其是,我們有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以深圳為例,如果沒有黨中央的政策扶持、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僅靠深圳市民自身,是不可在短短40年建成現在這樣一個現代化程度很高的特大型城市的。回到《茅洲河》的話題——趙川作為文化學者和資深媒體人,長期浸淫和深耕在特區文化的土壤,他以敏銳的眼光,獨到的視角,深刻的感悟和扎實的筆觸,發現和記錄深圳人在市委市政府的決策指揮下,以短短三四年時間,實現茅洲河命運變遷的具體過程,將這個治河工程的成功事例定格在他的筆下、紙上和書中,可謂做了一件善莫大焉的工作——這是一種對生命、生態的珍愛和呵護的表現,是一個有良知的資深媒體人和文化學者的責任、擔當意識顯現。
?讀趙川這本《茅洲河》,我的心情如同這條河水一樣清爽舒暢。作品中所彰顯的那股濃濃的家國情懷、人文氣息,深深感染了我。令我欽敬的是,趙川為寫好這本書,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功課”。他的雙腳踏遍了茅洲河流經的每一寸土地;他的靈魂與沿岸居民的渴求與期待融為了一體。比較而言,與老舍話劇《龍須溝》以人物塑造、故事建構和京味語言等文學風格不同,趙川這本非虛構不以刻畫人物見長,呈現的是新聞紀實風格,所謂非虛構寫作是也。趙川用一種明快曉暢的筆觸,記錄茅洲河這條深圳母親河由臟變凈、由渾變清、由暗變亮的動態過程。《茅洲河》這本書,真實講述新時代共產黨人和人民政府——具體說是廣東省、深圳市黨委政府——領導下的深圳人民鐵腕治污、全力拯救城市母親河的決心和行動,并以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不屈意志和頑強努力,在短時間內取得成功的感人故事。這樣的故事,既是深圳故事,也是中國故事,它必將長久烙印在2000萬深圳人的心靈深處,并化為他們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把深圳建設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城市的不竭動力。
(周思明:著名文藝批評家。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文學評論委員會委員,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