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盧錫銘 | 枕沙聽濤
更新時間:2020-11-23 作者:盧錫銘來源:南方雜志
南澳處閩粵臺三省海面的交叉點,東距高雄160海里,北距廈門97海里,西南距香港180海里,處于“香港—高雄—廈門”三大港口的中心點,瀕臨西太平洋國際主航線,地理位置相當優越。自古以來,南澳是東南沿海一帶對外通商的必經泊點和中轉站,史書有載“鄭和七下西洋五經南澳島”,南澳早在明朝已有“海上互市”的稱號。
隨著廣九鐵路、港梅汕鐵路和南澳大橋的通車,南澳作為華南第二出海口的條件更趨成熟。
太子樓藏寶
8000多年前,南澳島就留下人類文明的足跡,島上發現新石器時代的象山文化。南澳島本為閩越地,秦漢為了削弱閩越,將其劃給南越管轄。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南澳歸南海郡揭陽縣管轄。其后歸屬問題反反復復。明萬歷三年(1575年),南澳分屬福建、廣東兩省管轄,設南澳副總兵,分廣東、福建兩營。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升設南澳總兵,管轄閩南、臺灣、粵東軍事,南澳島仍然分廣東、福建管轄。直到1915年,南澳島才劃給廣東,看來南澳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南澳縣委周女士帶我們參觀了兩大古跡:一是總兵府,二是“宋井”。南澳島的總兵府,始建于明萬歷四年(1576年),后因大地震破壞得很厲害。縣委縣政府委托古建筑專家,按明清風格修復,現成了南澳一大勝景,它是全國唯一的海島總兵府。明清300多年間,有173位正副總兵曾駐扎在此,其中民族英雄劉永福也曾任南澳總兵,鄭成功曾在此島舉義旗,招兵買馬。在總兵府,我們還看到當年留下的“招兵樹”,這棵古榕雖歷數百年滄桑,依然是綠葉如傘,長髯飄飄,白云罩頂,飛鳥盤旋。別看這是一個孤島上的總兵府,自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起,負責閩粵二省及臺灣、澎湖海防軍務,它是臺灣為中國不可分割領土的重要見證。
島中的“宋井”,見證了一段比總兵府還早的歷史。據記載,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五月,因元兵進逼,時禮部侍郎陸秀夫和大將張世忠等護宋少帝趙昰及其七歲之弟趙昺(時為太子,后稱帝)、太后楊淑妃等退經南澳,駐扎澳前村,并挖有供皇帝、大臣和將士兵馬飲用的“龍井”“虎井”“馬井”三口宋井。宋井之奇,奇于700多年來,古井時隱時現,出現時雖離波浪滔滔的大海僅10余米,但清泉噴涌,水質清澈甘甜,它久藏而質不變,故被稱為“神奇宋井”。我們舀來嘗了一口,泉水清甜入肺。目前發現的只有“馬井”,其余兩井尚未尋現。
在南澳宋井亭東北面約千米處,有一太子樓遺址,這是當年宋軍退守南澳所建。這里,有一棵枝葉茂密、氣根飄飄的古榕,它長在一塊碩大的石壁上,石壁下側有一道裂縫,在裂縫兩邊歪歪斜斜地刻著難辨的文字。據說裂縫下便是一密室,內藏著南宋皇帝未能帶走的大批金銀珠寶,若有人能將石壁上的文字念成文并釋其義,則石壁便會自動開啟,里面的寶藏也歸他所得。獵奇探秘碰運氣的人來了一批又一批,但都一無所獲。后來有一頗通文墨的商人,居然能讀字成文,釋義至八成時,石壁便開啟一條縫隙,露出耀眼的珠光寶氣。這時山下來了一個人,商人唯恐其來爭奪珠寶,急忙鉆進石縫取寶,石縫突然閉合,商人被關在里面,只留下那長長的辮子在石縫之外。后來這里積了塵埃,長出一棵小榕樹。歲月如流,小榕變成大榕,商人化作一抔黃土,滋潤這棵榕樹。如今,石壁上的文字由于歲月洗禮雖有點模糊,我們尚可辨認,但讀來如看天書,至今還沒有人破解。
海上天然動植物園
周女士為我們講這謎團時,風趣地跟我們說:“看來藏寶之地為南澳帶來幾分神秘色彩。”接著她說:“其實,南澳真正看得見摸得著的寶藏遍地皆是,這就是來自原生態的資源,老天對南澳特別眷戀,什么珍貴的自然資源都賜給我們。走,我們挑兩個地方看看!”
我們首先去的是黃花山國家森林公園。南澳島像一個倒放的葫蘆,分成東西兩部,西部比東部小,就像葫蘆的上半部。西部山多,有龍頸山、馬嶺、大尖山等,總稱黃花山。這是全國唯一的海島國家森林公園,這里三面環海,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仿如一片浩瀚的大海,那重重疊疊的山巒則仿如大海中的島嶼。周女士告訴我們,北回歸線正好從森林中部穿過,這里林木面積1000多公頃,樹木生長特別繁茂,擁有102科1440多種熱帶、亞熱帶植物。這里,古木朝天而長,兩人合抱不過,古藤纏繞,繁花簇擁,整座森林色彩斑斕,淺綠、鵝黃、駝紅、淡紫,仿如一碩大的織錦高低錯落地鋪展在山巒之中;這里嶙峋怪石,鬼斧神工,各種造型惟妙惟肖。“鷹嘴石”,如蹲伏在山峰的大鷹;“冰榴石”,如成熟開裂的澳榴,石榴籽粒粒凸現;“雙駝峰石”,像一只雙峰駱駝,在綠洲中行走;“企鵝石”,則像一只神態可掬的企鵝,呆立在灘邊。
這里野生動物很多,常見大蟒蛇在古樹上攀纏,三線閉殼龜在溪邊爬行,黃嘴白鷺等鳥兒在傍晚時分成群結隊回林中憩息。這里有40多種屬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海內外專家譽為“南中國海上天然動植物園”。
其次,我們去看南澳漁港。它飛峙于深澳灣獵嶼灣,北與饒平柘林鎮隔海相望。獵嶼、虎嶼屹立為門戶。這里既是古時深澳的重要屏障,同時又是扼守閩粵航道,海上絲綢之路的要津,也是聞名遐邇的海上古戰場。如今,大片海灘涂,成了南澳人耕海筑起的萬畝海上養殖場。近處是漁港,桅墻林立,鷗鳥翱翔,可聞汽笛聲聲,卸魚人潮如浪如濤。遠處,是養殖場;近灘,是一支支竹竿、一棟棟石柱的方陣,是養蠔、養鮑魚場。遠灘,是一排排魚排、一個個魚箱,在斜陽下,輕波微瀾,閃耀著七彩光斑。南澳島附近可供開發的漁場達5萬平方千米,盛產石斑魚、龍蝦、膏蟹、魷魚等優質高檔水產品,有魚、蝦、蟹、貝、藻類1300多個品種。
南澳深澳鎮西北面有一個三面臨海的寨子叫吳平寨,就是現在金銀島。南澳島藏寶之謎主要有兩個,其一是我們去過的“太子樓藏寶之謎”,其二便是這金銀島的“吳平藏寶之謎”。400多年前,福建詔安人氏吳平聚眾為海盜,勾結倭寇,搶劫過往船只,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吳平到南澳筑城建堡,負隅頑抗官兵圍剿,官兵屢剿不滅。同年九月,朝廷命都督戚繼光、俞大猷聯合征伐,終把城堡攻了下來。吳平早在寨破之前,將掠來的金銀珠寶裝成18壇,藏于不同的地方,并留下謎一般的歌謠:“水漲淹不著,水退淹三尺。”藏寶的地方只有他的胞妹知道。一次吳平問其妹:“一旦山寨被破,你是隨我逃走還是想留下來看管金銀?”妹妹說:“我愿留下來看管金銀。”吳平心生不悅。戚繼光、俞大猷聯軍分水陸兩路圍剿吳平寨時,吳平見大勢已去,逃至海邊殺死了留守18壇金銀的胞妹,并將尸首碎成18塊分埋于藏金的地方后,奪船逃出海去。18壇金銀埋在何方,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東方夏威夷
青澳灣,也是南澳島最值得看的景點之一。青澳灣被稱作“東方夏威夷”,它位于南澳島的東端,整個海灣就像一輪新月,海面有七大礁石相鎖,整個海灣就像一個微波細浪的平湖。
閩粵沿海流傳著這么一個美妙的傳說,東海龍王的七個女兒有一天偷偷跑出龍宮,她們要到南海尋找好玩的地方。剛到南海,但見海面有一個小島,東北角島礁環繞,將大海圍成一個平湖。沙灘潔白如雪,海水清澈如鏡,周遭林木如屏,背靠山川如畫。她們被迷住了,盡情在灣內沐浴玩耍,臨回東海龍宮仍依依不舍,各拋下金釵為標記,海灣馬上浮出七座島礁,把青澳灣圍成一個平湖。退潮時,礁石裸露,遠望如七顆星星飄浮于藍天;海風稍猛,碧濤托起白浪,七星礁石隱藏于煙雨迷蒙的云水中。夜晚,浪擊礁石,不時會閃著藍幽幽的磷光,像流螢在空中飛舞,像星河在天幕流動,煞是景致迷人,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為“七礁纏星”。
夜色降臨,天幕一彎新月,滿天繁星,陽臺臨海,窗外數座燈塔沉浮,十里漁火流動,沙灘上搭滿露營的帳篷,點滿迎風搖曳的燭光,別有一番空蒙而又溫馨的意境。他們是有意枕沙而臥,聆聽濤聲的。青澳灣聽濤很特別,因為南海與東海的濤聲在這里交匯,時而低吟淺唱,時而引吭高歌。大自然的天籟之聲,令你沉醉,催你入眠,這可是青澳灣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直讓人枕著濤聲入夢。
盡管藏寶之謎,把南澳島裝點得帶有幾分神秘,其無窮無盡的原生態資源,才是南澳取之不竭的真正寶藏。南澳島一定能像青澳灣的日出那樣,云蒸霞蔚,蒸蒸日上!
什么時候,再來枕沙聽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