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盧錫銘 | 寺貝通津那條小街
更新時間:2020-11-17 作者:盧錫銘來源:《廣州華聲》
寺貝通津位于東山,全長不到一里(500米),可以稱得上是全廣州市最短的馬路之一。與其說它是一條路,不如說它是條小街更為貼切。但千萬不要視其短而小觀它,從某個角度說,它是廣州的一個縮影。在近代,廣州流傳這么句俚語:東山少爺,西關小姐。其意是說,東山住的大都是達官貴人的公子哥兒,西關住的多是富商巨賈的千金小姐。這可挑明了這座城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西關一帶是繁華的商業區,是商家的必爭之地;而東山一帶則是幽靜的別墅區,當然是有權有勢之人的理想居所。
寺貝通津是東山的一脈,且是很具象征意味的一脈。你看,光街名就有它的特色。所謂寺貝,就是東山寺的高坡;通津,則是通向渡口的要道。我們不妨按照它的名字,振動一下想象的翅膀,修復一下它當年的面貌:在東山的一個林蔭蔽日的坡地上有一座小寺,寺旁有一條彎彎的幽徑通向一個渡口,在那并不怎么寬的小河上,停泊著數艘小艇,在朦朧的月色下搖曳著數盞疏疏的燈影。多么有江南小鎮的那種詩情、那種畫意、那種風韻。這種想象并不是憑空臆造,就在離寺貝通津不到百米之遙的新河浦,目前還保留一條通向珠江的小河,人們還在那里釣魚捕蝦呢。
到了現代,這片清幽之地,被達官貴人盯上了,他們紛紛在這里占地而居,在這寬不到數丈的馬路兩旁,以及它的橫街小巷建滿了小洋房,每幢小洋房都有一個小圍園,都有一個雅號,寄予著主人的心境和追求。這里,看不到一間西關大屋,也看不到一間三進四室的嶺南民宅,主體建筑幾乎清一色是西式風格,而每幢樓也幾乎糅進了一些中國的傳統工藝。再看,這個園那個園的稱謂,也無不透露出封建士大夫的遺風,看得出中西方文化在這里交匯碰撞擦出一串串火花來。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建筑恐怕要數“隅園”了,這座小洋樓建于1932年,分東西兩座,整體風格源于英國,設計者在建筑裝飾里融入中國的特色,樓頂是湛藍的琉璃瓦,層分三級給人以高低錯落之感,陽臺一反英式全封閉的模式,設計成凹進去的通氣陽臺,在英式梁托上加上中國特有的吊鐘花形,這就融進了嶺南建筑的風格。院內有前后花園,園中有典雅的假山,有別致的涼亭。四周種滿了花旗杉、白玉蘭和紅棉樹,這些花樹,枝繁葉茂,相擁成翠,深得蘇州園林的意蘊,這種建筑風格曾被人稱為“西曲中詞”。其實,這種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大都跟主人的文化背景有關。比如隅園的主人伍景英便是晚清時期清政府派往英、美學習制造艦艇的留學生,1920年2月,他學成回國,由海軍部派往上海江南造船所工作。1925年國共合作在廣州成立海軍局,他被召回廣州擔任海軍造船總監,為廣東革命政府服務期間,設計了廣東艦隊的四艘巡洋艦,在抗戰期間,參與了設計虎門水域的布雷工作,阻止了日軍的虎門登陸計劃。
這條路頗受西方文化影響,在方圓不到數里的彈丸之地,竟有四所教會學校。一是以“培正”冠名的小學和中學,另一是以“育才”冠名的小學和中學。看得出當初兩大教會都在這里擺設教育的擂臺。由于管理的科學,治學的嚴謹,校風的淳樸,師資的精良,這些學校百年不衰,直到目前為止依然是省市的重點學校。
除了辦學之外,教會在這里還設有教堂。在育才小學旁就有一間基督教堂。教堂不大,但尚可容600余人,是一法式建筑,石米批蕩的墻,朱紅色鐵皮瓦的房頂。墻上爬滿了爬墻虎,秋風一吹斑斕得七彩紛呈,一副法國小鎮教堂的派頭。一到禮拜日,就分外熱鬧,不到中午十二點,寺貝通津這條小街便塞滿前來祈禱的人群。間或有來教堂舉行婚禮的,那時就更為熱鬧了,教堂外停滿花車,教堂內鋪上紅地毯,長桌上坐滿來祝賀的親友。當然,最熱鬧的要數圣誕節了。除了平日前來做禮拜的信徒之外,還多了一大群前來湊熱鬧的青年男女,平日講圣經的講臺搭起了舞臺,唱詩班的歌聲此起彼落,一直鬧到凌晨一兩點始肯散去。
教堂旁是寺貝通津一號大院,這原是一塊高地,當年的東山寺就建在這里,據考證大概是建于明代,不知什么時候,小寺已經被湮沒,取而代之的是教會。這教會大概是20世紀之初成立,那幢巍巍然聳立在高地的教會大樓,如今已成為共青團廣東省委的所在地,這幢西式建筑,雖經一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依然氣宇軒昂,那朱紅色的樓頂,雖然有點褪色,但在朝陽與落日的輝映下依然反射出炫目的光,與教堂紅色的尖頂相映成趣。這里可算得上是一塊風水寶地,地呈坡形,高低錯落,大院內古木參天,古榕、古樟大得兩人合抱不攏,白玉蘭則高與樓齊,古榕似長髯飄飄的長者,白玉蘭則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微風輕拂,長髯起舞,暗香浮動。
寺貝通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優雅、散淡與悠閑的氣質。距它百步之遙,便是廣州商業中心之一的東山百貨大樓,與它相接的就有廟前西與龜崗兩條有名的步行街。聳立在龜崗頂的東山酒家是百年老字號的酒樓,酒樓前還保留著一棵古榕,當年拍攝《羊城暗哨》就選它為背景,它象征著廣州的老街。在步行街上還保留著一批老店,有鐘表鋪、照相館、大學鞋店、八百載臘味檔等等。
從龜崗往下走不到百米,便是東湖公園,這可是休閑的好去處。東湖占地300余畝(一畝≈666.6平方米,下同),終年碧波蕩漾,四季花樹爭妍,湖中有九曲橋可供閑庭信步,島中有釣魚臺可放線垂釣,湖畔有垂柳拂椅讓你靜坐神思。這里幾乎成了退休人員的樂園。
寺貝通津還有兩張耀目的名片,一張舊名片便是與這小街相連的撫恤路, 有一幢名曰“春園”的小洋房,就是當年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撫恤路召開的,如今還保留著當年的會址。還有一張新名片就是小街盡頭的東山少年宮,有一個小云雀合唱團,這小云雀的歌聲遠涉重洋,唱遍四大洋五大洲。
小街兩旁小洋房的主人不知哪里去了,而隅園的主人伍景英先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擔任海軍南海艦隊修造部總工程師,為人民海軍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1993年辭世,享年103歲。這些小洋房大都成了僑房,它們多由親友來打理。改革開放以來,這里又呈現一派生機,為了保存東山原來的風貌,市政府下令這類小洋房一律不準拆遷,如今興起一股重修之風,隅園便是其中一個,區政府還在小樓前立了一塊碑。什么時候,市政府像對西關一樣,下決心恢復一下東山的舊貌,挖掘其文化的底蘊,使其成為廣州另一張老字號的名片!這恐怕不僅僅是東山人才拭目以待吧?
作者簡介:
盧錫銘,編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廣東教育出版社社長、廣東省出版集團副總經理、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東省期刊協會會長。出版散文集《南方綠岸》《瀟灑夜雨》《帶走一盞漁火》《水云問渡》,其中《帶走一盞漁火》獲全國冰心散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