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李德南 | 紀實、虛構與抒情的辯證
更新時間:2020-11-13 作者:李德南 來源:《長江文藝》
在葛亮的小說創作中,《朱雀》《北鳶》作為他書寫近代歷史的“南北書”,在出版后都曾引起較大的反響。這兩部長篇小說,有很多內在的相通之處,也都各具特色。南京是《朱雀》的敘事空間,也是這部小說的主角之一。通過對這座有著獨特歷史的城市進行凝視、再現與想象,葛亮找到了南京古典與現代的美學關聯,凸顯了南京的傳承和裂變?!侗兵S》亦有不少值得看重之處,尤其是它很好地融合了紀實、虛構與抒情,是近年來在家族史寫作方面的重要收獲。
提及葛亮,很多人都會注意到他的家世。著名藝術史學者葛康俞是他的祖父,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陳獨秀則是他的太舅公,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則是他的表叔公……這些聲名顯赫的家族成員,既為葛亮的出場帶來不少神秘色彩,也成為他在文學創作和內在精神上的重要資源。寫作《北鳶》時,葛亮更是極大地調動了家族史的重要資源。家族的豐厚歷史,長輩們對其內在的精神感召和思想感召,是葛亮進行創作的重要動力。此書的創作,與其祖父遺作《據幾曾看》的編輯有關:“祖父的編輯,寄了陳寅恪女兒所著《也同歡樂也同愁》等作品給我,希望我從家人的角度,寫一本書,關于爺爺的過往與時代?!雹俑鹆猎脒^用非虛構的形式來寫,后來卻選擇了小說的形式,從而在虛構和紀實之間形成了復雜的辯證。小說中的毛克俞,顯然是以葛亮的祖父葛康俞為原型;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單行本中亦有這樣的獻詞:“謹以此書獻給我的祖父葛康俞教授”。主人公盧文笙的原型,則是葛亮的外公。葛亮的姨父褚玉璞,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任直隸省長兼軍務督辦,鼎盛期與張學良、張宗昌并稱奉魯直三英,在《北鳶》中名為石玉璞。這些人物原型的融入,還有葛亮在寫作中所融貫的格物精神和實證精神,使得《北鳶》有濃厚的紀實成分。但不能忽視的是,《北鳶》畢竟是小說,虛構和想象的融入,使得這部小說能夠做到虛實相生,從而更為靈動,也更有感染力。
除了紀實與虛構的辯證,《北鳶》還極具抒情色彩。這種抒情性,是葛亮小說創作風格的延續。讀葛亮的小說,時常會想起黑塞的一個說法:小說是假裝起來的抒情詩,是給詩的靈魂的實驗借用,作為一種標志去表達他們的自我以及世界。與葛亮早期的作品相比,尤其是與《朱雀》相比,《北鳶》加重了抒情性,減輕了傳奇色彩。這并不是說他不再重視小說的敘事性,但他在這部作品中并無意于成為本雅明或莫言意義上的“講故事的人”,不如通常的小說家那樣重視敘事,尤其是宏大的國族敘事,而是更多地以抒情為志業。這種抒情小說的創造,在中西文學史上都不乏典型。伍爾夫的《墻上的斑點》《達洛維夫人》《到燈塔去》《海浪》,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納博科夫的《洛麗塔》,麥卡勒斯的《心是孤獨的獵手》《傷心咖啡館之歌》,還有魯迅的《吶喊》《彷徨》,廢名的《橋》《桃園》,沈從文的《邊城》《長河》,汪曾祺的《大淖記事》《受戒》等等,都屬此列。《北鳶》所承接的,也正是這一脈絡復雜的寫作傳統。如果要做更詳細的區分,也可以說,葛亮早期的《謎鴉》《德律風》等作品,更多是受西方思想和西方小說的影響,其抒情更多是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的融合;在以《北鳶》為代表的晚近的創作中,他則更多是想回歸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的傳統,尤其是抒情傳統。
按照陳世驤、普實克、高友工、王德威等學者的說法,抒情是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的特質。陳世驤語尤為強調,“中國文學的榮耀并不在于史詩;它的光榮在別處,在抒情的傳統里……以字的音樂作組織和內心獨白作意旨是抒情詩的兩大要素。中國抒情道統的發源,《楚辭》和《詩經》把那兩大要素結合起來,時而以形式見長,時而以內容顯現。此后,中國文學創作的主流便在這個大道統的拓展中定型。所以,發展下去,中國文學便注定會有強勁的抒情成分。”②在五四以后,隨著中西交流的頻繁和時局的動蕩,風氣才開始改變,敘事終于壓倒抒情。而不管是遣詞造句,還是在布局謀篇,乃至于思想立場的選擇上,《北鳶》都與此抒情傳統若合符節。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這部小說對于意象的重視?!侗兵S》這一書名,出自曹霑《廢藝齋集稿》中《南鷂北鳶考工志》一冊。在《北鳶》中,風箏是最為重要的意象。它首先是一個結構性的意象,承擔著結構整部小說的功能。風箏的意象在小說中不時出現,將仁楨、文笙、雅閣等人物的命運勾連起來,也推動了情節的發展。此外,北鳶還是一個隱喻性的意象,可以被視為整個民國命運的隱喻,也是小說中幾大家族、眾多人物命運的隱喻。動蕩的時勢和局勢,對于國家、民族、家族和個人來說,正如天時地勢之于風箏,是強而有力的牽制。然而,這也并不意味著身處時勢和局勢中的個人毫無選擇的余地。在《北鳶》中,其實每個人都做出了屬于他們的選擇。以雅閣與文笙為例,他們就走了頗為不同的路。在回顧各自所走的路時,雅各對文笙說,“記得那年,我們在青晏山上放風箏。你告訴我,放風箏的要訣,是順勢而為?!薄八叩酱扒?,望出去。目光停在這城市的天際線。他對文笙說,你看看外頭,就是大勢。勢無對錯,跟著走,成敗都不是自己的事??觳坏?,也慢不得。里面有分寸,摔一兩次跟頭,就全懂了?!蔽捏蟿t回應說,“順勢的‘勢’,還有自己的一份。風箏也有主心骨。”③諸如此類的意象,在小說中隨處可見。它們的存在,無疑為小說增添了不少抒情的氣息,讓小說紀實、虛構與抒情的辯證變得更為有機,也增加了小說的文學性和感染力。
《北鳶》的語言,也有濃厚的抒情氣息,處處體現出對抒情傳統的賡續和再造。葛亮是一位有高度的語言自覺的作家,既能根據不同的題材運用不同的語言,也能不斷地探求語言和世界的可能性,在兩者的復雜辯證中進行文學創造。他的長篇小說《朱雀》和小說集《七聲》在語言的經營上既古典又現代,亦西亦中;《德律風》《小金》等小說自覺地融入了粵語方言和粵地文化;《北鳶》的語言則是以雅正的短句為主,有鮮明的民國氣息。對于當代人來說,寫作歷史小說往往容易攜帶著過強的、過于鮮明的當代意識,在語言表述上也很容易把慣常的表述方式帶到寫作中。這種歷史性的錯位,會瓦解小說的實感,讓讀者無法進入到作品的世界,也使得讀者對作品產生懷疑,無從和作者簽訂閱讀的契約?!侗兵S》卻很好地克服了這個問題。如張莉在討論葛亮的《北鳶》時所指出的:“他的行文遠離了翻譯腔,也遠離了那種繁復輾轉的復合句式。句子長短間雜,有錯落感。某種意義上《北鳶》是從古詩詞和水墨畫中誕生出來的作品,它繼承了中國文學傳統中的靜穆、沖淡之美。作家放棄使用了對話中的引號,通篇都是間接引語;每章中的小標題也都是兩個字,‘立秋’、‘家變’、‘青衣’、‘盛世’、‘流火’、‘江河’等等,這些顯然都出自小說美學的整體考量?!雹?/span>
這種對抒情傳統的自覺賡續,對葛亮的寫作來說大有意義。在“70后”作家中,衛慧、棉棉、盛可以等喜愛的是極端敘事,尖銳而生猛;葛亮、張楚、弋舟、蔣一談、魏微、付秀瑩、吳文君等則另有路徑,偏重抒情;徐則臣則重視抒情和史詩的融合,通過抒情的史詩化與史詩的抒情化等方式,寫作了《北上》這一抒情的史詩。就總體而言,葛亮以輕靈、輕逸為美學價值,重視古典小說和古典美學對于個體生命的滋養,重視留白的藝術,《北鳶》正是這種美學實踐的上乘之作。正如陳思和所說的,《北鳶》“著重刻畫了在新舊交替變化的大時代里,某種具有恒久不變價值的文化因素。這是這部小說最大的看點:它展示了現時代人們對‘民國’的一種文化想象。”“我在閱讀這部文稿的過程中,不止一次地想到了民國作家廢名的小說。這是現代文學史上獨特一路的文脈。用委婉而空靈的文學語言來展開日常生活細節,從中隱約可見傳統文化的陰影和現代文化的轉型,人物也是在半新半舊的糾結中逐漸改變命運。所以,與其說《北鳶》關乎的是政治的民國,還不如說是關乎文化的民國?!雹菘梢哉f,葛亮既選擇了適合他的寫作題材,也為題材選擇了貼身的語言、結構和形式。
《北鳶》是一部以獨特的時間節點為中心的作品,對時間節點的選取,別有幽懷,體現了葛亮的文學自覺和文化自覺。還需要指出的是,葛亮的小說創作,除了有鮮明的時間意識,也有敏銳的空間意識與地域自覺?!吨烊浮芬庠跀懩暇┘爸蒙砥渲械娜宋锏某Ec變,城市和個人互相影響,互相成全。小說集《七聲》則主要是關于南京和香港兩地的人物的故事,小說集《浣熊》《問米》則以香港為中心,書寫人物的日?;騻髌?,《北鳶》則以天津等北方城市為中心,書寫大時代里各種人物的喜怒哀樂。不難看出,葛亮的敘事版圖在不斷地擴大。通過紀實、虛構和抒情的持續辯證,通過對敘事空間的持續開拓,通過持續地思索傳統和個人才能的關系,葛亮在拓寬并拓深自己的寫作。他在努力為抒情傳統在當下開出新的面相,也在不斷地營造一個屬于他的抒情中國。他的寫作已有實績,他在未來的寫作,亦同樣可期。
?
注釋:
①葛亮:《時間煮?!罚侗兵S》,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頁。
②陳世驤:《陳世驤文存》,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頁。
③葛亮:《北鳶》,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480頁。
④張莉:《以柔韌的方式,復原先輩生活的尊嚴》,http://www.sohu.com/a/117561891_114988
⑤陳思和:《此情可成待追憶》,《北鳶》,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6、9-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