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麥小麥 | 《你離更好的生活只差閱讀這件事》
更新時間:2020-11-03 來源:廣東作家網
著者:麥小麥 著
書號:ISBN 978-7-5598-3211-5
出版時間:2020年11月
定價:45.00元
裝幀:平裝
開本:1/32
作者簡介
麥小麥,編輯、作家、閱讀推廣人,花城出版社營銷總監。文化沙龍“愛讀書會”召集人,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圖書館理事,中國全民閱讀年會“優秀閱讀推廣人”,國內多個文學及圖書獎項評委。出版有散文隨筆《越愛越明白》等作品,開設微信視頻號“小麥書屋”、微信公眾號“麥小麥讀行記”、新浪微博“廣州麥小麥”,分享閱讀。
內容簡介
人人都知道閱讀是件好事,可真正讀書時又會遇到各種困難:沒時間讀書,不知道該讀什么書,讀得太慢,讀了記不住、做不到……
本書是一本關于閱讀的方法論。全書分為六章,從閱讀時間的管理,選書的方法,快讀、精讀的技巧,分享閱讀,實踐運用等方面解答了讀什么書、怎么讀書的問題。資深閱讀推廣人麥小麥根據自身多年閱讀的心得與從事出版行業累積的選書、做書經驗,結合豐富的案例,在介紹理論的同時提供了大量可供實踐的閱讀方法,教會讀者如何通過閱讀提升自己,帶領讀者一同感受閱讀帶來的愉悅。
名人推薦
在我看來,麥小麥這本書,就是我們這些熱愛閱讀的人,在茫茫人海中的一個識別信物。
——李潘
麥小麥用她的這本書為大家提供了一個終身學習的入口,那就是學會如何閱讀,如何將讀到的東西轉化為真正用得上的方法。
——聶震寧?
只要讀一讀小麥這本書,就能學會關于閱讀的一切,從閱讀中體會到更大的樂趣,并且把閱讀變成一件陪伴終身的好事。
——蔣晞亮
小麥在此書中提供了一整套關于閱讀的方法論,這是她作為一個多年重度閱讀愛好者和專業圖書工作者身體力行總結出來的。
——費勇?
她有一套完整的讀書方法體系,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利用時間,將自己讀過的東西最大程度地內化以及應用,相信你讀了這本書也會學到她的方法,讓你的閱讀更有趣、更有用、更有效。
——黃佟佟?
自 序
我為什么要寫這本書
有一年南國書香節,我天天泡在會展中心忙得像個陀螺,只要有點時間,就到賣場去看書。
有個展臺的書全是關于讀書的,一下子看到這么多同類書,感覺還挺震撼。除了經典的《如何閱讀一本書》,還有好多我沒聽說過的,名人讀書筆記、推薦書單、閱讀方法……好多好書,都想收了。還有日本人寫的一堆讀書方法論,《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 《快速閱讀術》 《深閱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閱讀整理學》等。一本一本拿起來看,發現很像他們的《斷舍離》《收納的藝術》一類,題目很有誘惑力,可是內容非常簡單,語言、舉例和體系都很日系,不一定適合中國人,有效內容也太少,一本書估計一兩千字就能說清。
就在那一瞬間我突發奇想:要不我自己來寫一本?讀了這么多年書,關于如何讀書,也是時候好好整理一下了。
我的整個人生,好像就是圍繞著書來的。
我出生在教師之家,家里除了書還是書。爸媽去上班時,我有時候會被扔到圖書館請管理員阿姨照顧。除了在一個個放滿書的書架間逛來逛去,找點能看的東西,實在也沒有別的事可做。我什么書都看,才六七歲就捧著臺灣民間愛情故事看,管理員阿姨笑話我:“小小年紀知道什么是愛情嗎?”我當然不知道,只是那時的童話少,民間故事在我心目中就是童話。
因為想要學中文、當編輯,中學時我嚴重偏科,爸爸媽媽兩個大學物理老師對我的理科完全無能為力,無奈之下只得順了我的意。我的本科和研究生都讀的中文系,號稱校園里最清閑的系,功課基本就是看小說和寫作文,最繁重的任務就是到圖書館查古書校注。七年幸福的大學校園生活之后,我再次如愿當了編輯,先是雜志社編輯,后來是出版社編輯,中間一度辭職在家七年,寫了幾本書。
如今,讀書、做書與分享讀書心得就是我的工作與生活日常。
我在花城出版社做編輯,也負責出版社所有圖書的宣傳營銷。業余做了一個民間文化沙龍,名叫“愛讀書會”,剛開始是幾個朋友隨性做著玩的,誰想一做十一年,不僅被廣州幾乎所有的報紙整版報道過,還得過全省和全國的好多大獎。我給自己封了個“閱讀推廣人”的頭銜,做電視讀書節目主持人,到各種論壇和活動現場分享閱讀心得,得過從區級、市級到國家級各種閱讀推廣人的獎項。
讀書于我,既是職業,又是樂趣,或者干脆就是生活本身。
閑暇的時候我讀書。讀一本好書,就是走進一段人生,或是走進一個世界。每個人的人生只有一次,當你沉浸到一本又一本書里,就好像經歷了一次又一次人生。這和當演員有共通之處,只不過演員是用表演將這種經歷外化給別人看,而閱讀全是內心戲,讀得心里花好月圓或是狂風暴雨,只有自己知道。
要學習的時候我讀書。想更了解人的心理,我就去讀心理學的書;想懂更多科學知識,就找各種科普書來讀。精讀幾本經典作品,大致了解這門學科,心里有了這個學科的大致框架,再讀網絡上各種“深度好文”,究竟是在你的框架上添磚加瓦,還是看個熱鬧,自然也就有明確的判斷標準了。任何學科都一樣,讀兩本經典性的入門書,比讀一大堆網上雄文好使多了。在學校讀書十幾年,不就是教會你如何學習嗎?出了校門后沒有老師,有了這套方法一樣可以學。
有困惑的時候我讀書。書中有我想要的一切答案,只是那個答案不像百度,一輸關鍵詞就會跳出來。你得耐心地、有技巧地帶著問題去找,在文字的汪洋大海里慢慢接近真相,學著從理論到方法到行動,把書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經驗。如果讀一本解決不了問題,那就再讀一本、再讀一本。說讀書解決不了問題的人只有三種可能:一是讀得還不夠多,二是沒有學會如何找答案,三是有了答案卻沒有身體力行。楊絳說,“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就是這個意思。
這些年,我經常會在各種場合做閱讀分享,有沙發圍坐的沙龍,也有報告廳里一本正經的講座,常有讀者向我提出如下這些問題:
1. 我知道讀書是一件好事,可是工作忙、家事忙、應酬忙,怎么才能找到時間讀書呢?
2. 我經常關注各類排行榜,看著每本書都被夸得天花亂墜,它們真的都值得讀嗎?
3. 我想讀某個領域的書,用關鍵詞一搜索卻發現跳出來好多,我該如何選擇?
4. 經常買書,從頭到尾讀完的卻寥寥無幾,這讓我有種罪惡感。要怎樣才能更快地把書讀完呢?
5. 我喜歡一本書就想要仔細讀,還沒讀完又看到別的好書想要讀,結果就是有一大堆只讀了一半的書,好發愁,要怎么辦呢?
6. 我讀完的書很快就會忘掉,過段時間拿起來又像是一本新書,怎么才能記住讀過的書呢?
7. 我想解決一個問題,于是去找了很多同類書,讀的時候覺得很有收獲,但是讀完了問題還是照舊,為什么會這樣?
8. 我買了一本大家都說好的書來看,可就是讀不動、讀不進去,怎么辦?
9. 閱讀真的有那么好嗎?為什么我讀了那么多書,卻不知道讀書給我帶來了什么好處?
…………
類似的疑問你有過嗎?只要這些問題中的任何一個擊中了你,這本書就是寫給你看的。
一個人如果有日常閱讀的習慣,廣泛涉獵各種類型的書,一定會總結出一整套專屬于自己的讀書方法。你擁有屬于自己的閱讀方法了嗎?如果還沒有,這本書就是寫給你看的。
英國女作家伍爾夫提出過“普通讀者”的概念,她說,這些普通讀者“不同于批評家和學者,他沒有那么高的教養,造物主也沒有賞給他那么大的才能。他讀書是為了自己高興,而不是為了向別人傳授知識,也不是為了糾正自己的看法”。這本書,就是寫給這樣的普通讀者看的。
在這本書里,我將多年的閱讀經驗和方法傾囊奉上,也順帶推薦了一些我看過并有心得的書,并且在每一章的后面列出一個主題小書單,如果你是愛讀書的同道人,歡迎你來看看我們的口味是否相似。
有人說,閱讀不是一件很自然、很享受的事嗎?不是只有小孩子才要學習閱讀理解嗎?成年人為什么要學?
沒錯,閱讀本該是一門童子功,如果能夠從出生就開始親子閱讀,識字就開始自主閱讀,并在中小學階段達到足夠的閱讀量,那么閱讀能力會在這一階段達到一定高度,閱讀這件事將內化到骨子里,成為人生的重要部分。如果發現關于閱讀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也能輕松選擇運用,讓新方法變為原有閱讀技巧大樹上的一根新枝干。這個過程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非常自然的,甚至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這也就是很多人覺得閱讀不用學習的原因,因為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已經不知不覺掌握了,就像天生具備這種能力一樣,當然不用另外再學。
也有一些人覺得自己就是天生不會閱讀,學也學不來,那是因為他們的童子功沒有練好。把孩童時期應該學會的事拿到成年之后再學,困難與阻礙會大很多。
就像彈鋼琴,也是門童子功,很小的孩子上手是很快的,如果能在童年時期達到一定高度,再加上不間斷地練習,就能成為一個熟練的演奏者。如果長大了再來學,難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再下功夫,大多也只能當業余愛好玩一玩了。成熟的鋼琴演奏者,手指一放到琴鍵上,音樂就會像流水一樣從鍵盤間流出來;而初學者或者段位不夠的人彈起來始終是磕磕巴巴的,每個音符是單獨蹦出來的。蹦出來的音符當然也能構成樂曲,但這種樂曲缺乏生命力與感染力。
閱讀也一樣。對于已經熟練掌握閱讀技巧的人來說,從選書到快速瀏覽到決定是否精讀,再到如何記筆記,如何融會貫通、內化到自己的生命中,就像成熟的演奏者彈鋼琴一樣自然流暢,不再需要考慮什么技巧和方法。而對于沒有掌握基本方法的人來說,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果想要做得更好,必須一步一步來,用比孩子多得多的時間反復練習。學方法是為了補上童年缺失的一課,多練習是為了讓方法變成本能。
希望這本書能激發你更多的閱讀興趣,也能為你閱讀中出現的疑問提供解決方案。
這是一本關于閱讀方法論的書。
我在很長的歲月里都看不起任何關于方法論的書,并且將它們全都概括為“雞湯”。這么想當然,顯然是因為并沒有看過任何關于方法論的好書。少年人自戀又清高,那時我覺得,找到世界的原理才是重點,方法只是細枝末節。只要想明白,天下就沒有搞不定的事情,哪里還需要另外去學什么方法?我還堅信,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別人的方法不見得適合我,我又何必浪費時間去看別人的方法?
就這樣偏執了很多年,直到近十年來才開始慢慢接觸關于方法論的書,一看似乎發現一個新世界。聰明人太多了,加上術業有專攻,很多方法是自己一輩子也摸索不來的。有的書,看完后一下子就解決了困擾我多年的問題。每看到一本關于方法論的好書,我都會忍不住想:如果十年前、二十年前讀到這本書,一切是不是會不同?我的人生會不會更加精彩?當然這只是一種游戲般的假想,人生沒有如果。
回望那個自戀的少女,真的覺得汗顏?,F在的我知道,遇到困難時去書中找解決方法,就是讓自己的人生開外掛,那么多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做你的高參,能不厲害嗎?不過,他們并不能直接教你,能不能學會、能不能用上,就看你的造化了。如果一邊看,一邊思考、摸索,在實踐中又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方法和心得,我想,這應該就是智慧了。
很多人覺得關于方法論的書沒有用,主要有兩個原因:一、選的書不好或者不合適;二、書再好也只是看看就算了,并不會照做。
第一個原因好解決,換本書,不行就再換一本。
第二個原因我就無能為力了。對這樣的人來說,任何學習、提升、改善,減肥、健身、計劃,都有可能只是說說而已,說完之后繼續待在原地焦慮著,眼睜睜看著一個又一個人從他身邊越過,去往更高、更遠、更美、更好的地方。
最后我特別要說的是,讀書是件好事,但絕不是世間唯一的好事,不是唯一的消遣,不是唯一的學習途徑,不是唯一充實內心的辦法,它只是最方便、最自由、最高性價比的方案。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太多選擇,認清適合自己的路并為之努力,每個人都能過上自己想要的好生活。如果再加上閱讀這件小事,你就會過得更好。
愿此書,讓你我相遇,在閱讀的世界里,我們終將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