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采風團行走古建筑,捕捉“一城兩坊”雅韻
更新時間:2020-10-27 來源:文學客家
10月24日上午,由梅州日報社、梅州市作家協會主辦,嘉應學院社團聯合會、黃遵憲紀念中學文學社協辦的“一城兩坊”人文采風活動在東山書院啟動,20名來自市作家協會、嘉應學院、黃遵憲紀念中學的文學“大咖”和“萌新”相聚梅江,共同前往攀桂坊、望杏坊,探尋嘉應古城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
人文秀區攀桂坊 千年文脈代代傳
舊時的攀桂坊,曾是梅江河水運的重要碼頭、梅城的繁華地。科舉時代,攀桂坊孕育出了近百名科舉秀才,以及黃遵憲、葉碧華、張資平、李黼平、李國豪等多位頗具影響力的名人。采風活動的首站,20名不同年齡段的文學愛好者來到了位于周溪河畔的東山書院。“東山書院是一個為文人雅士、莘莘學子敞開的書院,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文化淵源……”在迄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的書院,文友們一邊聆聽院長李月云講述東山書院的來源和當地客家人的“狀元夢”,一邊默默觀察,撫今追昔,為文學創作積累素材、醞釀情感。
因文學愛好而聚在一起的文友,還徒步前往攀桂坊的十里梅花長廊、黃遵憲紀念館、張家圍肩一祖堂等地。文學博士、梅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魏宇文對活動高度贊賞,她說:“這次活動的采風路線、成員架構都設計得很好,有老、中、青共三個年齡階段的文友參加,對文脈相承具有重要意義?!蔽河钗谋硎荆约罕臼桥使鸱蝗?,一路走來依然讓她受益良多,有充裕的時間她還會再次探訪“一城兩坊”,挖掘更多古民居背后的鮮活故事。
家鄉同在攀桂坊的文友,還有省作家協會會員、市作家協會理事陳冠強,“單位退休后,我正在籌備出版首部長篇小說,把包括攀桂坊在內的梅州客家景觀和人物融入到作品中。”陳冠強認為,一直以來,能夠充分展示民國年代客家婦女的文學創作并不多,他希望通過作品展現客家風情和普通客家婦女的群像,也讓更多人認識攀桂坊。
在具有近400年歷史的張家圍肩一祖堂,文友們恰逢金山雨燕文藝隊在排練廣場舞,歡快的音樂和表演者的精氣神立馬把現場氛圍帶動起來,大家不禁和“元氣滿滿”的長輩們聊起了天:“阿姨您今年60多歲啦?充滿青春活力,真看不出來!”市作家協會的文友小木說:“這次采風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重溫歷史,在世俗和繁雜的生活中讓心靈沉淀下來,在文人古跡中梳理創作史、重新認識自己,更好地提升自我?!?/span>
書香之地望杏坊 古樸民居韻味足
300多年前,嘉應州程鄉知縣王仕云在大覺寺前立起一座壯觀的坊表,題名曰“望杏坊”,這里的“杏”就是詩句“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云栽”中的“紅杏”,寓在希望當地讀書人奮發進取,科考及第,榮登天子堂。如今,望杏坊的核心范圍位于梅城蘿卜坪、十甲尾、長巷子、大覺寺一帶,延伸范圍包括黃泥墩、禾好塘、月影塘、更樓下等周邊地區。
在望杏坊,文友們先后前往節操樓、仁風樓、貽谷樓、敦睦堂、司馬第、鶴和樓、珍珠公園等地參觀采風,看似古樸卻又風格迥異的古民居,讓大家慢下腳步細細品味,不時拿出手機拍下眼前的一磚一瓦。黃美燕是嘉應學院的大二學生,作為潮汕人的她表示,以前聽到梅州這座城市,第一反應是:“這是世界客都”。她說:“我來梅州學習生活已有2年多,但對梅州的歷史文化了解還不夠深入,這次來到攀桂坊、望杏坊才發現,原來每座古名居背后都有這么多故事,梅州的文化淵源確實深厚,很有韻味?!?/span>
來自黃遵憲紀念中學文學社的5位“00后”小作家,成了這次采風活動的“活力因子”。初一學生林煜菲直言,她加入學校文學社的初衷是“為了提升作文水平”。“平時對語文科目比較感興趣,所以和同校的小伙伴們報名參加了活動,攀桂坊和望杏坊的區域很大,道路縱橫交錯,我看到了很多時代久遠卻還很精美的建筑。”林煜菲說,采風活動讓她開闊了眼界,對寫作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筆者了解到,采風結束后,文學愛好者們將把所見所聞、感慨感悟創作成作品,以文學的方式展現“一城兩坊”蘊含的深厚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