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文學粵軍789之林培源
更新時間:2020-10-22 來源:廣東文壇
作家簡介
林培源,1987年生,廣東澄海人,青年作家、清華大學文學博士、美國杜克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2017-2018)。小說見《花城》《山花》《大家》《作品》《青年文學》《小說界》《江南》《長江文藝》等期刊,出版有小說集《小鎮生活指南》(中信出版社,2020)、《神童與錄音機》(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9)等,曾獲第四屆“紫金·人民文學之星短篇小說佳作獎”,作品入選《2019短篇小說》《2019年中國短篇小說20家》等。
創作談
從高中初拾小說到現在,我寫作的年份幾乎是我現在年齡的一半。十余年的時間里,我的寫作分成了兩半,衍化出兩種不同的類別(風格):一類帶有些寓言和傳奇色彩,注重形式、結構和敘事技巧。在這類小說身上,虛構文體和現實之間呈現為一種扭結的姿態,小說的切入視角通常是“反常識”的,它賴以為繼的運行機制甚至違反了現實生活的邏輯;另一類小說,則帶有傳統現實主義文學的基調,注重講故事、塑造人物,利用工筆和細描,盡可能貼切地摹寫人物的心理、行為和情態,這類小說通常帶有地域小說的色彩。這里的地域,指的是我生于斯、長于斯的潮汕地區——具體而言,是地處粵東的潮汕小鎮。我將這一類小說歸為“潮汕故事”,它們被輯錄在一部名為《小鎮生活指南》(中信出版社,2020年)的“潮汕故事集”里。
兩類小說就像林中分叉的小徑一樣延伸開來,它們從同一個起點出發,試圖抵達不同的遠方。如果說第一類作品偏重于“小說”,那么它試圖把握的是小說這一文體所包孕的“文學性”,并借此進一步打開小說形式的空間。因此,它會有意無意地沿用元小說、不確定敘事者等技法,讓結構像鋼筋水泥一樣裸露出來。在這類小說身上,形式并非凌空虛蹈,而是以堅實的現實經驗作為地基的。換句話說,形式只是作為一種顯在的標志,并最終變成一個包著故事內核的果殼。用《哈姆雷特》里的臺詞來形容,它宣稱的是這樣的姿態——“即便我身處果殼之中,仍自以為是無限宇宙之王”。
這類小說較為典型的有《白鴉》《神童與錄音機》《誕生》《消失的父親》等(均收錄在小說集《神童與錄音機》,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9年)。以《白鴉》(首發《青年文學》2014年第7期,《長江文藝·好小說》2014年8月刊轉載)為例,這是一篇典型的“反常識”的短篇小說,何為“反常識”呢?簡單來說,就是其敘事的起點,是有悖現實邏輯和日常認知的。
談及“反常識”時,文學史上有一系列小說會躍入我們的視線,比如卡夫卡《變形記》、博爾赫斯《小徑分叉的花園》、卡爾維諾《分成兩半的子爵》、科塔薩爾《萬火歸一》……這類小說以篤信無疑的姿態告訴讀者: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在虛構文體中是可以“真實”發生的——人變成甲蟲(《變形記》)、虛構和現實相互重疊(《小徑分叉的花園》)、人裂變為兩半(《分成兩半的子爵》)、身份互換與時空錯位(《萬火歸一》)……諸如此類的“反常識”既挑戰了我們的日常認知,同時也構建起文學獨特的“真實”。
《白鴉》是篇“概念先行”的作品,它的靈感來自對“天下烏鴉一般黑”這句話的反撥。小說寫的是敘述人“我”(一個少年)的父親與一只渾身白色的烏鴉之間的故事:白鴉進入“我”的家庭,它在為父親這個鳥癡掙得名聲的同時,又埋下了“禍患”。小說寫了“我”眼中的父親、白鴉,以及在瘟疫(禽流感)背景下愛鳥成癡的父親與鄉民之間的對抗。小說用了許多魔幻的筆法,將白鴉塑造為既神秘又神奇的形象,但它其內聚焦的還是世道人心。《白鴉》將這種神秘主義揉成齏粉,灑進日常生活的內里,它寫了生命中的“不可能”和“可能”,也寫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悖謬與潰散。當然,這樣的小說若要成立,最好是借兒童的目光進行窺視。這位敘事人遠離成人世界非此即彼的道德評判,同時又是故事的見證者和轉述人,他賦予這個亦真亦幻的寓言性故事以存在的合法性。因此,在這個“反常識”的小說中,視角的選取,故事如何開端,就顯得極為重要了,它們需要慎重的考量,最終落到細節之中,每一處針腳都要精巧、密實。
接下來的問題指向了“反常識”寫作的對立面,即我所謂的“常識性”寫作。
何為“常識性”寫作呢?它的標志之一是沒有“顛覆和挑戰讀者的認知,而是在現實的縫隙中揭開普通人的生存和精神困境,注重日常生活的情感、體驗和細節的描摹與刻畫”(《現實主義的“常識”與“反常識”》)。這一類小說指向了我們慣常認知中的現實主義文學,它青睞于“故事”的一端——如果我們將小說這一敘事性文體比喻成天平的話,那么,它的一端是現代意義上的“小說”(既帶有西方近現代小說的特征,也離不開中國“小說”的傳統),另一端則是讀者津津樂道的“故事”。在這里,我將小說和故事略作區分,小說家可以是“講故事的人”,但“講故事的人”卻不一定是小說家。它們之間有著某種相伴并行的關系,一旦小說試圖脫離故事的束縛,它就會在形式、敘述和語言等方面進行變革,做出種種有違故事慣例的驚人舉措來。這方面,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或許是個突出的例子。
然而不講故事的小說,就是好小說嗎?這個問題恐怕沒有絕對答案。
在“常識性”寫作或者說傳統現實主義的小說中,我們往往會在記住故事的同時,記住某些動人的細節。多年前我讀過張萬新的短篇小說《馬口魚》,記憶猶新。一方面你可以在里面讀到延續自沈從文那一脈的小說腔調,另一方面這個小說又是自成一格的,主人公對馬口魚的癡念,帶有些志人志怪小說的意味,令人過目不忘。這樣的小說,讀多少遍都不覺得膩煩。它有一個無法復制的好故事,而好故事的標志之一是可以被復述并口口相傳。甚至,當它脫離小說這一形式時,作為單純的故事也是非常迷人的。這時候,好故事就如同長了翅膀,自由自在地飛翔,想棲息在哪里,就棲息在哪里。
《小鎮生活指南》中收錄的10篇小說,大致上是些遵循“講故事”原則的小說,它們帶有很強的“常識性”寫作的色彩。這是我初拾寫作時便習以為常的小說作法,它們大多以潮汕小鎮為背景,聚焦于一些邊緣的、被遺忘的、生活在困厄中的人。這些人包括退伍的越戰老兵、遠嫁他鄉的越南新娘(《奧黛》),守廟的老人(《他殺死了鯉魚》)、制棺人和他的兒子(《躺下去就好》)、離異的中年婦女(《水泥廣場》)、游戲廳老板娘(《姚美麗》)等。小鎮人物構成這部“潮汕故事集”得以成立的最核心的元素——另一個元素是潮汕方言的有效使用。
我們知道,西方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有個典型特征——多以故事主人翁的名字來命名。關于這點,可參考伊恩·瓦特《小說的興起》中對笛福、理查遜和菲爾丁等小說家作品的分析(笛福的《魯濱遜》、理查遜的《克拉麗莎》、菲爾丁的《湯姆·瓊斯》)。這個現象一方面和西方的啟蒙思想、人文主義傳統有關,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小說觀念的演變。人成為小說家焦點的同時,也成為透視社會的鏡像。《小鎮生活指南》試圖延續的,就是這一傳統,它著力呈現的是人與人、人與自我和社會的關系。
從寫法上來看,這個集子也是有跡可循的。為了呈現這種關系,除開第一人稱敘事(《青梅》),剩余篇目多數嚴格遵照第三人稱敘事的規則。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將作者的聲音抹去,用故事人物的視角代替作者去觀察、行動和思考,以人物的“聲口”取代作者開口說話。在我看來,作者不應該用操縱木偶的方式去操控人物,而應該盡量貼合人物的精神世界,如同昆德拉所言,創造一個“道德懸置的領域”。也因此,這些小說的結尾多是開放性的,比如《姚美麗》和《秋聲賦》兩篇,姚美麗在故事結尾坐上啞巴司機駕駛的摩托車后座,思緒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間飄忽不定,而阿秋在精神失常后,被父親用繩索縛住,這個苦命人的未來如何,既是已知,也是未知。
當然,分成兩半的寫作并非全然迥異、互不干涉,它們都發端于我的潮汕故鄉,屬于廣義上的現實主義小說,正如韋勒克所言,“現實主義是一種理想的典型,它可能并不能在任何一部作品中得到徹底的實現,而在每一部具體的作品中又肯定會同不同的特征、過去時代的遺留、對未來的期望,以及各種獨具的特點結合起來”。現實主義也是文學中的“理想型”。
以上,就是我對如何寫小說、何為現實主義文學的“獨抒己見”。
訪談
“如何潮汕,怎樣小說?”
□陳潤庭 &林培源
陳潤庭:你是從高中時期通過“新概念”作文大賽走向文學的,后來又專注于純文學的寫作,能談一談不同時期創作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嗎?
林培源:高中階段癡迷于拉美文學(《百年孤獨》)和卡夫卡,同時又受到上世紀80年代先鋒文學的滋養,書寫了一些注重敘事技巧、取材于潮汕故鄉的小說,后來陸陸續續又寫了些青春文學,在二者間搖擺不定,2013年前后,我開始專注于短篇小說的寫作,畢竟對于出身潮汕小鎮的我來說,青春文學所裹挾的城市、愛情和感傷主義離我太遙遠了。只有投身熟悉的潮汕故鄉,我的小說才能呼吸,才有血肉。
陳潤庭:你所書寫的潮汕在地理上屬于嶺南,但在文化意義上它又自成一格,你如何確立書寫的地緣坐標軸與內在的獨特性?
林培源:在中國文學的版圖里,潮汕、嶺南似乎總是“邊緣”的,因此,書寫潮汕意味著如何平衡好獨特性與普遍性。潮汕方言、潮汕風土民情、習俗等進入小說,是彰顯其為“潮汕文學”的一個鮮明標示,但如何把握好小說的“度”(敘事技巧、描寫、故事、人物等),如何將小說的藝術性提升至某種世界性的高度,卻是我孜孜追求的目標。小說總是寫人,關鍵就在于,寫作者要貼近筆下人物的內在精神、寫活人物的喜怒哀樂。只有這樣,小說才能打動人心,才具有超越地域界限的普遍性。
陳潤庭:你書寫潮汕的小說多以“清平鎮”為虛構空間并借此描繪了形形色色的人,從四處漂泊的游子到駐守神廟的老人。你筆下的人物總是命途多舛、走投無路,這似乎顯示了你對鄉村的未來有一種悲哀的態度。在鄉土不斷失落之中,堅持書寫鄉土,究竟意味著什么?
林培源:從“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似乎意味著,我們一旦踏上了現代化的進程就再也無路可退,鄉土的失落在這個意義上是必然的。但在我看來,文學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具有一種批判和審視的功能,在藝術層面,它還具有“逆轉時光”和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小說家可以像普魯斯特那樣“追尋逝去的時光”,讓逝去的人和事復活,在流轉多變的時代里抓住人性的閃光,抵抗現代性對我們的戕害,這也是文學存在的意義。?
陳潤庭:你的《神童與錄音機》(2019)無論是風格還是書寫的題材都與《小鎮生活指南》(2020)有很大的區別。這其中既顯示了你小說藝術的豐富性,又展現了你在外求學多年,已形成了某種“雙線并進”的小說寫作道路。在我的閱讀感受里,《神童與錄音機》里已經寫到了一地雞毛、人到中年的生活。這種用放大鏡來細察生活的寫法,無疑十分考驗小說家的敘事能力。但《小鎮生活指南》似乎更有某種生活的詩意與詩性。面對你更為熟悉的鄉村,你筆下的人物行動更加張揚活潑,相比之下,對人物的內視鏡似乎藏在更深處了。或許可以說,你以一種詩意的方式在介入你的回憶和鄉村生活。你如何看待這種小說中的詩意?有哪些作品影響了你?
林培源:我對短篇小說的鉆研從一開始就受到文學經典的影響,譬如魯迅的《吶喊》《彷徨》、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鎮畸人》、喬伊斯的《都柏林人》和奈保爾的《米格爾街》等,加上自己本身即是“小鎮人”,因此讀這樣的作品更是心有戚戚焉。你提到的“人物內視鏡”涉及到了小說敘事的視角,相比全知全能的說書人口吻,我更喜歡一種近乎透明的“隱身”敘事。對我來說,這樣的寫作擁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可能性。我很喜歡你提到的“雙線并行”,我不想局限于潮汕經驗,而是試圖抵達小說所能抵達的邊界。至于你提到的“詩意”,需要寫作者在浸潤于生活的沉疴遍地的同時,揚起內心的風帆,如此,小說的質地才不至于暗啞無光,而是充滿了斑斕和光澤。總的來說,在我的理解中,現實主義并非鐵板一塊,它就像一只托盤,你可以往里面放下象征、寓言、抒情和描寫等。因此,先鋒寫作和現實主義兩種寫作風格,本身就是一體的。
創作年表
●2013年:
短篇小說《搬家》《躺下去就好》刊于《西湖》第11期“新銳”欄目
短篇小說《小鎮生活指南》刊于《文藝風賞》第7期
短篇小說《他殺死了鯉魚》刊于《文藝風賞》第9期
短篇小說《婚紗》刊于《作品》第5期
●2014年:
短篇小說《兩個葬禮與一場告別會》刊于《天南》第9期
短篇小說《白鴉》刊于《青年文學》第7期(《長江文藝·好小說》第8期轉載)
短篇小說《奧黛》刊于《山花》第3期
短篇小說《青梅》刊于《青年作家》第3期
短篇小說《消失的父親》刊于《青年文學》第1期
●2015年:
短篇小說《秋聲賦》刊于《作品》第2期
短篇小說《郵差》刊于《花城》第5期
短篇小說《瀕死之夜》刊于《文藝風賞》第11期(獲《人民文學》雜志第四屆“紫金·人民文學之星”短篇小說佳作獎)
●2016年:
中篇小說《陰翳年紀事》刊于《青年文學》第8期
中篇小說《傷逝》刊于《湖南文學》第7期
●2017年:
中篇小說《邊境行走》刊于《大家》第1期
中篇小說《宋河》刊于《文學港》第5期
短篇小說《姚美麗,或一九九七的歌舞團》刊于《江南》第3期
短篇小說《水泥廣場》刊于《小說界》第9期
●2018年:
短篇小說《誕生:一份小說手稿》刊于《作家》第4期
短篇小說《希聲》刊于《香港文學》第9期
短篇小說《大象在夜里奔跑》刊于《長江文藝》第11期
●2019年:
短篇小說《神童與磁帶》刊于《廣州文藝》第4期(《中華文學選刊》第6期選載)
中篇小說《金蟬》刊于《青年文學》第8期
短篇小說《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肖像》刊于《大家》第5期。
●2020年:
短篇小說:《蜂巢》刊于《長城》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