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溫建文 | 《一重山兩重山山重山》
更新時間:2020-10-10 來源:廣東作家網
詩集《一重山兩重山山重山》
作者:溫建文
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8月
ISBN:9787540992859
定價:32元
內容簡介
這是70后實力詩人溫建文公開出版的第二本詩集,該書收錄作者近4年來創作發表的詩歌80首,全書分“在江心島,遇見一只蝴蝶”“你的臉像一扇上鎖的門”“一只雄獅在蘇尼特草原上奔跑”三輯。生于斯,長于斯。詩人扎根于此,書寫于此,詩集的題材采集于山連山的山;還有采集地方性的題材。幾乎所有清遠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景點、中國式的農業節氣成為詩人的源泉。詩評家向衛國為詩集作序,知名書法家余建光為詩集題寫書名。
凝視著那蒼穹的淚水
——序溫建文《一重山兩重山山重山》
向衛國
作為詩歌閱讀者和研究者,太多的人都表示過,為朋友的詩集寫序,是一件非常為難的事,所以有的人干脆公開宣布不給任何人寫序。吾生處低位而混江湖,好多時候要仰仗各路朋友的提攜,便絕無底氣拒絕朋友們的請托。何況寫詩總歸是高尚之事,無論是誰,只要他一心向往詩事,都是值得敬佩和鼓勵的。溫建文兄,身處廣東清遠最偏遠的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在繁忙的公務之余,始終不忘詩歌寫作,始終用詩的精神來規范自己的生命旅途,無論如何也是值得我敬佩的。
從建文兄的介紹來看,他1993年就開始發表作品,現在即將出版的《一重山兩重山山重山》是他的第二部詩集,可見其創作量還是比較可觀的。去過連山的朋友,一定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覺,詩集名“一重山兩重山山重山”,那是再適合不過的書名了。我不知道“連山”一詞的來歷,但那個地方真的是山連山、山重山,詩人扎根于此,書寫于此,其詩歌無論寫的是什么題材,內在的精氣神可以說都是采于山連山的山。正因為如此,詩人對一切踐踏和破壞山體的行為都極其痛恨,比如他的《碎石場》一詩就是表達的這種難以名狀的憤怒:
誰說他死了 ?他卻還活著
山的魂魄還在跳動著
任由人們踐踏
任由橡膠輪摩擦
是誰把他的希望粉碎
赤裸裸的 ?血淋淋的
我抱攏著一捧破碎的石頭
攏成一只攥緊的拳頭
抑或柔軟的乳房
詩人作為一個個體的人,當然無力阻止人們為謀取利益而肆意采挖山石的行為,他只能用“一只攥緊的拳頭”表示自己的憤怒,抑或又想象自己化身為一個溫柔的母親,重新用乳汁把這些碎石喂養大。
作為一個同在廣東生活的詩歌從業者,我知道近些年來,由于某些特殊的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努力,廣東清遠的詩人群體成長很快,這一方面得益于相對良好的創作環境,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清遠得天獨厚的地理、人文條件。前者提高了詩人們創作的熱情,后者為詩人的寫作提供了獨特的素材。溫建文作為清遠詩人群體中的一員,能夠不斷寫出佳作,跟他善于抓住地方性的題材有很大的關系。在翻閱他的詩集時,我驚喜地看到幾乎所有清遠著名自然和人文景點在他詩筆下都有表現,比如湟川三峽、太和洞、鷹揚關、江心島等。
地方性題材,一方面是地方詩人的生命之根,他們的文化氣質和生命走向必定離不開自己腳下的土地,另一方面又是使之區別于其它地方詩人的天然保證。縱觀世界上一切偉大的文學(不僅僅是詩歌),其成功之道幾乎都與對地方歷史、文化和自然風貌的書寫有關,荷馬史詩、希臘悲劇、莎士比亞的劇作、福克納的小說、拉丁美洲的文學,還有中國的魯迅、沈從文、蕭紅、莫言等等,無不如此。溫建文把創作的目光大量投注到自己的故鄉、故土和故人,既是一種必然,也顯示了他的聰明,因為并不是所有的詩人都能明白這一點的。
但是,對于地方景點的書寫,又往往容易進入到另一種?阱中,那就是一味的盲目歌頌,既不了解其真正的文化內涵,又找不到新鮮的角度。建文在這方面是下了些功夫的,他寫作的對象可能是本地詩人都耳熟能詳的,但切入的角度卻總能有出人意料之處,比如他寫《湟川三峽》就非同一般:
無法承受的沉重,又落下
如梨花帶雨
原本的熱情隨著晚秋離去
你不會因為我們的造訪而狂熱
反而,突如其來的冷艷
令我心生愛憐
詩人陪同“九州的詩人”游覽清遠著名的湟川小三峽,不是如一般人似地歌頌其壯觀的瀑布或清澈的江水等,而是忽然感覺到了它的“冷艷”,感覺到它“原本的熱情隨著晚秋離去”。這當然是由于季節的更替帶來的自然景致的變化,但背后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詩人在這里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情感之謎。
作為詩歌,一個根本的使命在于發現,即發現并呈現那些常常處于被遮蔽狀態,但又與我們的生命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微小之物。溫建文因為長期在農村基層生活和工作,對此類事物顯然更為敏感,比如他的《躺在馬路的稻谷》就是一首優秀之作:
白沙村,與白和沙無關
秋天還在徘徊,春天的腳步已慢慢靠近
溪流如同皮帶系著山的腰身
兩岸的翠柳,寬敞的馬路把村莊帶走了
城市已經侵入它的心臟
如果,不是看見躺在馬路的稻谷
一丁點兒的鄉村氣息也不會留下
陽光似把鋒利的刀劍,穿過它的胸膛
又撥出來
來來回回,回回來來
直到把血放干
才收進倉
這首詩觀察細致,注意到“躺在馬路的稻谷”是怎樣一點點地在陽光的“刀劍”之下,“把血放干”,最后顆粒歸倉的。但是這首詩的最大意義不在于此,而在于其獨特的構思的價值,遠遠超出了“躺在馬路的稻谷”本身。詩的前半部分,從“白沙村”的村名入手,在表面溫柔的景物描寫之后,突然筆鋒一轉,將矛頭指向“城市”,此時我們方知,詩人實際上是在向我們展示另一種非鄉村的、瀕死的鄉村景象,其批判的意味不言而喻:“如果,不是看見躺在馬路的稻谷/一丁點兒的鄉村氣息也不會留下”。至此,讀者終于明白,“躺在馬路的稻谷”并非是作為一種典型的鄉村風物出現的,相反,它是鄉村死亡的最后見證。
至此,我們也知道,詩人作為一名鄉村詩人,其創作并非一味地田園牧歌,而是有著深刻的批判視角的,批判的原因當然還是因為深愛。所以,在詩人的筆下,畢竟還是從正面感受和歌唱世界的作品居多。溫建文有一系列書寫中國式的農業節氣的詩歌,給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冬至》《立秋》《立春》《清明》《夏至》等等,就是屬于這一系列的作品,而且每一首詩都有自己的獨特角度,并不陷于流俗。我們來看看《立春》這一首:
冬是個不聽話的孩子
把平靜的生活也給摔破了
雪的羽翼已豐滿
向高處紛紛躍起,又落下來
川流也停下了腳步
春還未見蹤影
淚水卻已充滿了蒼穹的眼睛? ? ?
詩歌寫的是對春的向往,卻從冬入手,“冬天是個不聽話的孩子”,既俏皮,又說出了立春之時,冬天卻還盤桓不去的景象。“春還未見蹤影/淚水卻已充滿了蒼穹的眼睛”,用蒼穹的淚水比喻即將來臨的雨季,也算別出心裁,讓人耳目一新。
總體說來,溫建文近年的詩都是下了功夫的,好詩不少,一篇短文也難以盡述,暫且打住,更多的驚喜留給讀者朋友們自己去發現或許更妙。
2019年11月30日
向衛國,60后,湖北長陽人,土家族,供職于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文法學院。從事文藝理論和現代詩歌研究,出版著作多種。?
作者簡介:溫建文,筆名馬路,廣東省清新區人。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清遠作家協會理事、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作家協會主席、清遠市首屆百名中青年社科理論骨干、《鹿鳴》執行主編。1993年迄今在《南方日報》《詩潮》《詩歌月刊》《詩林》《廣州文藝》《四川文學》等刊物發表作品百余首,有作品獲獎、入選各種選本,著有詩集《路之歌》《一重山兩重山山重山》,編著《連山詩詞選》《連山節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