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又出了新書《微言大義》《別有根芽》!王國猛為何讓專家學者如此關注?
更新時間:2020-09-22 作者:魏沛娜來源:深圳市作家協會
9月19日下午,王國猛《微言大義》《別有根芽》新書研討會在深圳書城中心城南區多功能廳舉行。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潮州以及深圳本地的評論家、作家暢聚一堂,從不同的角度對王國猛的新作展開深入的研討。會議由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深圳市福田區委宣傳部主辦,深圳市作家協家協會、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深圳書城中心城承辦。
王國猛是江西師范大學古代文學碩士、上海大學創意寫作博士,現任深圳市文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此次研討的兩本新書《微言大義》《別有根芽》均以短小精悍的文章為主,文簡而意深,言近而旨遠。其中,《微言大義》涉及人性、情感、理智、生活、世俗,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別有根芽》則融合歷史、文學、哲學于一體,從人文、自然、思辨的角度,通過一篇篇短文,將自己的人生閱歷揉于其中。
找到迎合時代的一種喜聞樂見的創作方式
研討會上,與會嘉賓圍繞兩本新書的文體、內容與思想展開探討。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陳金海將王國猛的文章稱之為“微信體小品文”或者“新媒體小品文”。在他看來,王國猛找到了迎合這個時代的一種喜聞樂見的創作方式,特別是在今天中國的創作實踐中值得探索。同時,他的創作又帶著一種強烈的反抗意識,這種反抗意識體現在對今天文學創作主導的白話文寫作方式的反思。陳金海說,王國猛喜歡從中國的古典傳統中汲取營養,他的寫作嘗試對于堅定文化自信,特別是對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寫作的重建很有意義。
深圳市文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張忠亮表示,近年來深圳的文學生態正在發生一些可喜的變化,首先是寫作主體、寫作樣式更加多元,王國猛就是這個多樣化當中一個有力的推動者。他作品中展現的人、事、價值觀,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他面對深圳這座城市乃至整個社會的多元文化、思想和價值觀所作出的一些回答。
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賀紹俊形容王國猛寫的是一種純粹的小品文。他認為,如今小品文又到了一個興盛發展的時期,但人們覺得以小品文之名難以概括創作上的多姿多彩了,而冠之以隨筆、雜感、絮談、游記等各種稱謂,而且篇幅是越寫越長。王國猛并不跟著時尚走,而是在寫著純粹的小品文,每一篇幾乎沒有超過八百字。“我以為這才是真正的小品文。從這個角度看,王國猛的小品文更接近古代的筆記小品。筆記兼多種文體之長,駢散相間,詩文一體,而其中的清言小品則是追求哲理性,其箴言警句充滿智趣。”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也承認王國猛寫作的文體很特別,自成一體。他指出,它可能是在傳統格言、感言、隨筆、小品文的基礎上加入了一些新的東西。這種新的東西跟新的寫作平臺有一定關系。他的寫作從形式上看可能是新舊結合的寫作,由此特點彰顯。至于內容看起來是談日常生活,但背后有一種很強烈濃厚的人文情懷和人文意蘊。
“打開書之后都是短小精干的小文章,一口氣就能讀十幾篇,給人一種痛快淋漓的感受,子彈滿天飛的感覺,所以我說這是機關槍式的寫作。” 廣東省作協主席團成員、作家王威廉自言打動他的是,王國猛的很多文章片段都是抒情的,在某些瞬間借由詩詞跟古人進行心靈的對話,而他能把握住不同生命在不同時空相遇的感受——亦是一種特別奇妙的瞬間,這可見他在生活中受到很好的滋養。有時王國猛還從生活的經驗出發,突然對一個事物有了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判斷,然后他快速記錄下來,又形成了他的一種生活的智慧。
中國現代文學館特聘研究員、廣東省作協文學評論委員會副主任陳培浩則指出,王國猛主要是情和理兩境當中行走。其文章說理之處特別多,他是一個知識非常豐富的人,其實“理”就是洞見,是對于世事、人情、歷史有所洞察。正是因為把握了理,王國猛也由此建構了其自身智者的精神世界。他表示,微言文章既是基于中國的文章傳統,同時又面臨著今天這個時代的契機,具有非常大的發展可能性,希望王國猛未來繼續努力開拓趣和思兩境。
通過寫作接續中國的士大夫傳統
王國猛對傳統文化用力較深,這一特點得到眾多嘉賓的高度肯定。深圳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尹昌龍表示從文章中看到一個“養浩然之氣”的作者,他認為王國猛具有典型的儒家人格,想通過自己的寫作、思考接續中國的士大夫傳統。中國作協創研部理論處處長岳雯也認同王國猛有好古之心,有勇猛精進的一面,但是他的身上同時也有老莊的清凈無為,兩者好像非常和諧統一。岳雯說,在人生的某些時刻它是飛揚的,在人生的另外一些時刻好像又是沉靜下來的,所以我們閱讀時也不會覺得他的文章始終在一個調子上,像我們的人生一樣有各種調子和旋律,構成了一個組合曲。“例如這里面可以看到王國猛讀詩詞關于人生輕盈的一面,有很多抒懷的、感傷的、輕盈的東西;也有讀史書關于人生厚重的一面。這種輕盈和厚重非常好地結合在一起,讓他寫的這兩本書都非常有古意。”
除了古代氣息,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湯奇云還從王國猛作品的議論空間里隱隱約約感受到他的現實情懷,包括他對于當下現實與個人命運有著同其他人一樣的深思。“我認為王國猛創造的獨段體式的微言體小散文是成功的,他真正做到了微言大義,既表達了自我的意趣、隱憂,也承載了一個時代應有的立場和情懷。”
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于愛成則指出,從王國猛的作品里可以看到他的新鮮體悟和感知,更多是看到他的志趣,他不是一本正經地談古論今,本質上更像一個雜家,頗具余韻和氣派,這種駁雜和貫中能放也能收。
留下一個時代的個人精神寄托
事實上,王國猛于2019年出版《今日方知我是我》時,其寫作已經開始引起頗大的關注。他曾說:“我是很努力地想要既繼承傳統又打破傳統,這是我一直想做到的。”
影評家、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王樽說,《今日方知我是我》加上《微言大義》《別有根芽》,這三個書名恰好可以構成理想寫作的一種說明,或者也可以說是寫作者追求的一種境界,既是著述的一種形態,也是寫作者應該追求的一個目標,甚至也是一種為人為文的高境界。
“最早讀到國猛的作品是在微信朋友圈里,很快就被吸引住了。吸引人的不僅是富有韻律的文筆,更因為是字里行間的妙趣。”深圳市文聯《百家》雜志主編、作家趙小燕自認是王國猛的“粉絲”,在她眼中,王國猛的文字是其自身的創意,他貫通的文氣不會讓人因為碎片式的寫作而產生閱讀障礙,反而會有每天追看連載的愉快體驗。
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汪洋用四個“士”來形容王國猛其人其文,即博士、雅士、俠士、國士。汪洋解釋說,王國猛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博士,閱讀他的作品可見他的國學智慧和修養。“雅士”指的是一種趣味。“俠士”體現在微言大義方面,他很多時候也對今天這個時代提出批評,非常真實和可貴。“國士”則指的是他通過寫作展現出家國情懷。
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安裴智也盛贊王國猛的“新創意小品文”體現了“才、學、識”的結合。“他的創作也給我們當代人以啟迪,那就是應該樹立文化自信的人生態度,學貫中西,東西融合,走有中國特色的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之路。”安裴智說。
深圳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暨美學與文藝批評研究院院長、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高建平是本次會議的主持。在他看來,王國猛讀詩讀史,隨感記下,很多東西是靈光一現的,是他的一個心靈的記錄。其書中的內容豐富多樣,留下的是一個時代的個人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