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鄭秉多 | 從張俊彪文學館落戶旬邑說起
更新時間:2020-09-21 作者:鄭秉多來源:深圳新聞網
“在當代中國文壇上,張俊彪算得上是一個奇跡”,著名文學評論家韓梅村如是評價。我以為“張俊彪文學館”落戶在古豳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是旬邑的一大幸事!
我與張俊彪有幸于二十年前以文字結緣。時光飛逝,年歲漸長,但我還清晰地記得那一年,從朋友處偶然得到《張俊彪其人其文》《多梭透鏡下的人生》兩本書后,秉燭夜讀,其文字情節引人入勝,在我腦海中留存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我知道張俊彪作家的緣起,后來苦于找不到他的原著,幾十年來,我不時把這兩本書常拿出來翻閱,常讀常新常悟。
去年隨孩子居住廣東,從微信朋友圈偶然看到“張俊彪文學館”落戶旬邑的消息,我喜出望外。今年回到旬邑后,第一件事,就是拜訪參觀“張俊彪文學館”,并欣喜地借到了《沒有隕落的太陽》《我走過的路》《省委第一書記》和《張俊彪文學評論集》上、下卷。
最近,我舍棄了平時書法、寫詩、作文的愛好,集中時間和精力,大量閱讀張俊彪文集,并迷戀其中。這兩天又在閱讀《幻化》三部曲,一進入張俊彪作家用心血營造的文學殿堂,用人格織就的美學境界,五光十色,斑斕多彩,我沉浸在其中,留連往返,百感交集,感慨良多……
本來,我已經讀了張俊彪幾本書,應該從文藝角度談談我的體會和理解。但是張俊彪著作等身,我的閱讀只是冰山一角,而且張俊彪作家在文學藝術和文學實踐上,表現了他的多角型、多元型和多層次。況且,我閱讀了全國近二十多位著名評論家針對張俊彪作家文集的評論文章和專著,使我心智大增,心窗洞開。自己是初涉廬山,面目未全看得真,我還不敢奢望從藝術角度能說出個一、二、三來。但是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談談我的認知和感想,以引起旬邑文化界同仁們的關注和思考。
一、“張俊彪文學館”落戶在旬邑的探索
張俊彪作家本出生在甘肅正寧縣,打拼在西隴和南粵,為什么他的文學館不落戶在正寧誕生地或蘭州深圳這些大都市,卻落戶在旬邑這個偏僻的小山城?我從讀他的書中猜想:
其一,尋找根脈。張俊彪作家雖出生在甘肅正寧,但并非他的祖籍所在地。他的祖籍在旬邑,根脈在古豳,因為他的祖上先后兩次迫于無奈,遷徙隴東,一次因為災荒瘟疫,一次因為父親躲避國民黨當局通緝。他雖出生在正寧,但血脈源自旬邑,他雖歷經祖上幾輩的顛沛流離,到張俊彪這一代玉汝于成,他把一生創作的輝煌成果回歸旬邑,以報根脈之情,也是題中應有之義。肖芝葆父親梅崖老先生在石門書院閱卷即事——詩中有云:“洛陽聲噪三都賦,豳土俗重七月章。”其實張俊彪作家早在二十年前,就已是洛陽紙貴。而我們旬邑人卻對張俊彪作家知之甚少,這不能不說是旬邑文壇的一大憾事!但今天,“張俊彪文學館”已落戶旬邑,這是旬邑文學界的大幸。
其二,返璞童心,伸張正義。早歲艱難,命運坎坷,他從小接受祖訓,父輩言傳身教,特別是在母親賢慈大愛的熏陶下,使他從小就煉就了堅韌不拔,剛正不阿,崇尚正義,疾仇邪惡……這些性格在他成熟后,愈加鮮明。他不僅有故鄉情結,而且對革命老前輩有著一片赤誠之心,正義之心和緬懷之心。他的作品《劉志丹故事》《最后一槍》《鏖兵西北》和《血與火》,記述了彭德懷、董振堂、劉志丹、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生活和戰斗的故事,而這些著作所占他全部作品的半壁河山,這些故事相當一部分發生在旬邑馬欄一帶。那么他把文學館奉獻奠址在故事的發生地,就是被容易理解的一個壯舉。
其三,還報祖愿?!皬埧”胛膶W館”落戶旬邑,也是對祖上的一份交待。讀他《沒有隕落的太陽》一書,他的父親給他講了八個故事,用張俊彪作家話說“父親講的故事,漸漸與我有了關系。其實這八個故事里,一半是父親講給我的,一半是我自己的。”這八個故事,透露了一股殷殷的思鄉之情、懷祖之念、報祖之愿。祖輩始終不忘祖籍,雖因年饉瘟疫和時勢的原因,兩次遷徙正寧,但祖上遺愿始終想回歸旬邑,這個遺愿,我猜想在張俊彪作家心靈深處,留下了永久的夙望。他雖身寄南粵深圳,而今把他的文學館落戶旬邑,也算是完成了祖上久回故地的遺愿。僅就張俊彪作家這一舉動也足以使我們旬邑籍文化人思索、消化,慢慢地去品讀品悟。
當然,旬邑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是此舉玉成的前提,主要領導先后兩次帶隊赴隴西,下南粵,誠心談約,懇切請求,為“張俊彪文學館”最終落戶旬邑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天時、地利、人和,最終促成了這一美舉。
二、張俊彪作家文學館落戶在旬邑的意義
張俊彪作在文學領域開拓創新,特別是開創傳記文學先河,把文學作品引深到人性的角度探討,關注到人生的終極關懷,殊為難得?!皬埧”胛膶W館”落戶旬邑,我想至少有以下意義:
1.重新奠定古豳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的地位。公劉根脈,古豳文化,源遠流長。從《詩經》篇章到《樂經》,從第氏“三階貴”到文門“八斗才”,以及清末三秦逸才肖芝葆,才人輩出。張俊彪作家的出現,可謂在旬邑燦爛的文化星空,又騰升起了一顆明星。
2.增添旬邑文化的厚重感?!皬埧”胛膶W館”給旬邑人文舞臺,增添了一出大戲,展示出了一張大名片。過去我們對外來旬邑游客,彰顯的是旬邑泰塔、古象化石、唐家民俗館、馬欄革命紀念館等這些物化的名片,又有庫淑蘭剪紙,非遺名片等等,這次又增加了張俊彪這樣文學名家的“文學館”,使旬邑歷史人文的厚重度又增加了新的份量,這將為宣傳旬邑、展示旬邑,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更大地啟迪旬邑人的文化自覺。文化自覺,首先是自知、反省和覺悟,其次是在行動中煥發自強自立精神,最高境界實現人格自覺。我認為“張俊彪文學館”,可以這么看,首先張俊彪作家就是一本書。他有苦難的經歷,奮力拼搏的人生經歷,有卓著的文學成果,還有對人生探討不息精神,這就足夠文學愛好者去思考去研究。其次,走進“張俊彪文學館”,在琳瑯滿目的作品中,在珍貴的收藏中,隨便抽取一件,都會使我們心靈發生震憾。作品說人生,物件展歷史,書信話俊才……只要用心去品味,都會引發我們心靈上的文化自覺。
三、張俊彪文學館對我們的昭示
改革開放以來,旬邑文化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重視下,在縣委宣傳部和縣文聯的具體指導下,有了長足的發展,已建設了一支宏大的文化隊伍。詩詞、散文、小說、書法、繪畫、攝影等文化領域各顯人才,但是回過頭來看,大家都在摸索前行,精品力作還是不夠豐富,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名師引領。“張俊彪文學館”落戶旬邑,將會彌補這份缺失。走進“張俊彪文學館”,小說、散文、詩歌、評論、繪畫、書法、集郵、名人信札……不同藝術品類,所展示的語言、藝術、美學、意象、結構,給我們的昭示是全方位、多門類的,對愛好不同藝術的人提示具有共性的,規律性的東西,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什么是文學,怎樣搞文學?
2.什么是藝術的最高追求?
3.如何追求美的境界?
4.怎樣擺正藝術創作和藝術批評的關系?
5.如何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和文化自覺?
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潛心拜讀張俊彪作家的著作,這些問題都會不同程度得到解答,我們在文學藝術的道路上就會愈走愈寬,把盲目變為自覺,把茫然轉為頓悟。
2020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