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謝顯揚 | 小河彎彎淌美夢
更新時間:2020-09-18 作者:謝顯揚來源:南方日報
一條條生命怒放的水廊碧道,縱橫貫穿于鵬城河流、湖泊、水庫、海岸的時空走廊,立體潑墨于多彩公園、自然保護地、風景名勝帶、歷史古跡群、城鄉居住區的夢幻生態畫廊,串珠聯接山水園林田湖草,綠出水廊碧道生態城,釋放幸福美好生活情調……
一篇篇山水人文文章、一幅幅斑斕美麗畫卷、一道道醉美生態風景,傾情訴說深圳水廊碧道生態城的浪漫神話。
一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羅大佑的《東方之珠》在深圳河上穿越回蕩,見證深港邊界興衰榮辱的時光,印證絢麗璀璨的傳奇。這條羅湖橋與福田口岸邊境大樓橫跨其上的深圳河,在深圳一側占百分之六十,在香港一側占百分之四十。曾幾何時,沿河草木垃圾雜亂堆疊,渾濁污染水體泛濫成災。
現今山川、河流、稻香,鄉關、家國、故園,一脈流淌家國情懷。上世紀80年代初,深港兩地,開啟人文治水系統工程。伴隨粵港澳大灣區開發按下快進鍵,深港河套地區驟然升格為“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
堤岸青、河灘凈、水波滟、魚翔底、飛鳥棲……一幅幅水、岸、路、橋、樹、花、燈、城的醉美山水圖畫,裝扮了深圳河的時代生態文化走廊……而今漫步河岸公園、人文綠地、碧道路網、美麗商廈,你會體驗到從污臭河到景觀河脫胎換骨的華麗轉身。
一方生態文化走廊亮麗成絕美風景線,歸根到底圓夢于深港兩地聯合智創“水環境、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水文化”“治污、防洪、田園、都市、人文”的立體治水思維。
數字是枯燥的,卻能驗證發展的真理。2019年深圳GDP突破2.6萬億元,萬元GDP水耗由2010年的19.95立方米下降到7.93立方米,領先全國水平。
二
蜿蜒流淌于深圳光明華僑農場的茅洲河,流過艱辛血汗淚珠,流淌過璀璨輝煌歷史,流傳過時代深沉記憶。
時光悠悠,回溯上世紀50至70年代末,近萬名華僑輾轉從東南亞國家漂泊回歸魂牽夢縈的祖國,逐茅洲河畔扎根國營光明農場開墾家園。
歸僑們認準茅洲河畔森林覆蓋率70%,積蓄7個水庫及眾多山坑魚塘的資源優勢,激奏變革樂章,唱響“破繭成蝶”的晨光乳業超常規發展旋律,引進新西蘭、丹麥系列良種奶牛,生產鮮奶銷往香港,一度占據香港鮮奶市場70%的份額。
歸僑們銳意把現代耕耘雄文鐫刻在茅洲河畔的風水寶地上。盤活多元經營,引資發展養牛、養豬、養鴿及奶制品加工、肉食品加工產業鏈。紅燒乳鴿、燉牛初乳、金銀玉米“光明三寶”品牌享譽市場,贏得顧客青睞。
“錦繡中華”“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歡樂谷”“生態廣場”“紅樹林濕地修復”品牌,見證深圳茁壯成長。開創中國文化旅游先河的華僑城人與光明區聯手擘畫“歡樂港灣”“光明小鎮·歡樂田園”文旅創意,一個集農業、生態、文化、旅游于一身的綠色小鎮脫胎崛起。
光明的歸僑們灑熱血勤耕耘,書寫出茅洲河畔的人文風流、時代輝煌,刻下時代注腳。
如今光明區聚焦打造深圳北部科創中心、產業中心、文化中心、醫療中心、交通中心、生態中心,繪就“一心兩區、綠環縈繞”的空間格局。
三
小小漁村,滄海桑田,激奏生態灣區的時代交響曲。
倘若說,深圳河、茅洲河的生態文化水廊變奏曲,只是水調歌頭的二闕插曲。那么,深圳用四十載時光積蓄的宏偉力量,撞響160多條河流生態文化的洪鐘大呂,就會激蕩起生態灣區的時代合唱雄音。
用綿延兩百公里長的海岸線作琴,彈起6處深水良港的六弦琴;以百多條河流數十座水庫為鼓,擂響數十種名貴水產品牌進軍市場的戰鼓;將4000多萬立方米的深圳水庫水提純,激情滋養深港兩地生命;洞開大小梅沙、大鵬半島郊野森林黃金海岸文化旅游區;激燃西部紅樹林、內伶仃島自然保護區及海上田園文化旅游熱線;激活“萬里碧道”行動,打造美麗深圳千多公里水廊碧道,亮出水體生態健康景觀秀美的時代名片。
好些華僑后代,以河為軸、以水為魂,聚焦水廊碧道,濃墨重彩揮灑生態都市文章,在行洪通道、生態廊道、休閑漫道、綠產鏈道、文化驛道上謀篇布局,在功能河道向服務城市發展空間轉變上揮毫破題,繪就現代版的深圳“清明上河圖”。
白天看水景,晚上賞燈光。漫步深圳水廊碧道上的美人蕉叢、簕杜鵑廊、香根草甸……陶醉在花草搖曳的綠島世界,賞玩人工濕地、生命噴泉、生態堤岸、生態氧化池、生態礫石床系列休閑公園,體驗濱水廣場、親水棧道、親水平臺的閑雅情韻,好些華僑子弟向我炫耀將會議室搬到水廊碧道,邊曬太陽邊進行“頭腦風暴”的樂趣。
與水廊碧道人家邂逅,在歷史記憶隧道穿越,憧憬未來美好生活夢景,人們常常痛惜歲月的流逝。我自執著追求水生態人文理想:用水生態滋潤寶貴的生命年輪,用水文化涵泳高貴的品格靈魂。
原載2020年9月17日《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