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中山市作家協會微信公眾號推出丘樹宏作品集
更新時間:2020-09-17 來源:中山作協
編者按:
廣東作家丘樹宏,是一個多元化、多文本寫作的典范,詩歌創作是他的主打,正能量、大題材、大文本、大制作成為其突出特色;他還創作了大量的散文和人文與經濟類社科作品;策劃和組織了大量影響力廣泛的人文活動;他力推的“孫中山文化”被列入國家戰略、國家命題。
作為一個“時代歌者”,近年來丘樹宏創作了大量的大型史詩和舞臺作品,并以文化義工的身份親任總策劃、總編導將一些作品搬上舞臺在海內外演出,為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作出了突出貢獻。
近期,廣東省中山市作家協會微信公眾號特別開設一個專欄,系列推出丘樹宏的這些作品,一是展示中山市、廣東省的創作成果,二是希望引起各界關注,尤其是期待有關機構和有心人投資合作,力爭將這些優秀作品搬上舞臺,為文化強國和促進對外文化交流合作作出更大更多更好的貢獻。
目 ?錄
第一部:交響組歌《孫中山》
第一部表現孫中山的大型交響組歌,成功樹立了孫中山的音樂形象。2011年廣東省重要文藝項目,至今已在北京、廣州、中山、珠海、臺北、香港、澳門、吉隆坡等城市演出,在中央電視臺和廣東電視臺播出,曾獲廣東省魯迅文藝獎。文本刊發南方日報。
第二部:交響史詩《宋慶齡》
表現宋慶齡主題的第一部大型交響合唱文本。全面而生動地表現了宋慶齡的一生和貢獻,成功詮釋了慶齡文化的內涵和靈魂。
第三部:交響組歌《珠江》
大型交響合唱臺本,從地理科學、人文歷史等方面,全面、深刻、生動表現了珠江形成的歷史、發展和變化,作品占位高、思路寬,以“珠江:一條與長江黃河一樣偉大的母親河”為主題,第一次提出和詮釋了一個全新的、讓人們振聾發聵的主題。文本發南方日報。
第四部:電視文藝片《英雄珠江》
大型電視文藝片,用詩歌朗誦、歌曲等形式,表現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的歷史和貢獻,地方特色濃厚。曾在中央電視臺和廣東電視臺播出。文本發人民日報。
第五部:交響史詩《南越王趙佗》
大型交響史詩,第一部表現南越王趙佗的音樂史詩作品,成功樹立了趙佗作為中華統一英雄、嶺南人文始祖、海上絲路先驅的音樂形象。曾在廣州、河源公演。文本發中國作家雜志,并獲“鄂爾多斯文學獎”。
第六部:交響清唱劇《咸水歌》
第一部表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咸水歌的交響清唱劇作品,用一個愛情故事,充分表現了咸水歌的特殊藝術,既重視守正,又注重創新,為咸水歌的傳承和發展探索了一條新路。
第七部:音樂舞蹈史詩《海上絲路》
創作于2012年8月,是全國第一部全面表現海上絲路歷史的史詩作品,充分體現了中國的絲路、文明的臍帶、人類的史詩這一海上絲路重大主題。文本刊發中國文藝報和南方日報。
第八部:情景音樂歌舞《海上絲路·香云紗》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文學臺本,創作于2012年。借助于一個與香云紗、沉香有關的愛情故事,表現了鄭和下西洋的真實歷史和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以及海上絲路沿途國家與地區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文本發延河雜志。
第九部:交響史詩《MACAU·澳門》
第一部表現澳門人文歷史的大型史詩作品,曾在人民日報發表,在澳門正式出版。?
第十部:中山城市藝術形象節目《中山是座山》
以歌唱、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從獨特而巧妙的角度表現中山是座山:巍巍五桂山、人文古香山、偉人孫中山、小城大中山。
第十一部:粵港澳放歌——獻給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
大型組歌,選擇港澳和珠三角九個城市的代表性景點或事物,表現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灣區主題。
第十二部:海的珍珠,珍珠的海 ——獻給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
大型史詩,第一部全方位、全視角表現珠海市歷史發展滄海桑田,尤其是特區四十年以來翻天覆地變化的史詩作品,曾獲全國詩歌獎,并在舞臺演出。文本發中國詩界雜志并獲其征文金獎。
第十三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九連山下》
第一部表現廣東九連山客家地區人文歷史、風土人情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作品。
第十四部:中國夢·大交響 ——獻給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
以改革開放四十年為主題的大型組歌,曾在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有朗誦音頻和視頻作品在省級電視臺播出,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并在深圳召開研討會發布。
第十五部:頌歌·中國 ——獻給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華誕
大型史詩。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為主題,表現了泱泱大中華五千年人文源遠流長如詩如畫、赫赫共和國七十載歷程云蒸霞蔚如泣如歌。第一版《共和國之戀》為廣東省慶祝新中國60周年重要文藝項目,并在花城出版社出版,發文藝報等報刊。
第十六部:大型音樂情景歌舞《冼夫人》
大型情景音樂舞蹈史詩,表現了中華巾幗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精忠報國的豐功偉績、“唯用一好心”的崇高品格。文本發中國作家雜志。
第十七部:大型交響史詩《道?羅浮》
大型組歌。以“道文化”為主題,并巧妙地從“自然之道、神仙之道、醫藥之道、人文之道、正義之道、發展之道、未來之道”為線,貫通了作為百粵群山之祖、嶺南人文圣地的羅浮山的自然人文內核與神韻。
第十八部:大型神話交響史詩《伏羲頌》
表現伏羲的第一部大型交響史詩文本。通過消化、吸收神話傳說,融合和提煉出作為人文始祖的生平與貢獻,生動詮釋和展示了伏羲的音樂形象。
我和我的大型主題詩歌和舞臺作品創作
丘樹宏
自從開始詩歌創作以來,我的創作題材一直是非常豐富的,體裁也很多樣。但自2003年創作《以生命的名義》獲得廣泛影響之后,我則開始被詩歌界定義為“時代歌者”,本人也“乘勢而上”,除了依然堅持詩歌的多樣性寫作之外,開始將重大歷史和現實題材的大型作品,包括史詩、舞臺臺本等的創作作為個人的重點和特色來做。
2008年是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我創作了大型史詩《30年:變革大交響》,發表在光明日報上;2009年,受廣東省委宣傳部指示,創作大型史詩《共和國之戀》,作為廣東省的重點項目,并在文藝報刊載;2011年,為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創作了大型組歌《孫中山》,南方日報全文刊登,廣東省委宣傳部列入重點項目,組織一個隊伍創作成同名大型交響組歌,當年實現公演,至今已經在海內外演出十余場,獲得廣泛好評;這幾年,還主創了大型電視文藝片《英雄珠江》、大型交響史詩《宋慶齡》、大型交響史詩《南越王趙佗》、大型交響清唱劇《咸水歌》,除了搬上舞臺演出外,以上幾個作品都在中央電視臺或廣東省電視臺播出。此后,我都會借節假日或者外出培訓的機會,每年創作一至兩個大型作品,至今,已經寫成了《海上絲路》《香云紗?海上絲路》《宋慶齡》《珠江》《Macau?澳門》《中山是座山》《粵港澳放歌》《海的珍珠,珍珠的海》《九連山下》《中國夢?大交響》《頌歌?中國》《冼夫人》《道?羅浮》《伏羲》等近二十個大型作品,這些作品一個共同的特點是,都可以二次創作成大型舞臺作品演出。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110周年、孫中山先生誕辰155周年,國家文旅部已經下文公開征集一百部舞臺作品。我的以上作品多數符合征集的主題和形式,為此,特將這些作品成系列推介,希望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更期待有關方面和熱心人士投入資金,共同將合適的文本主創成舞臺作品,作為即將到來的2021年的文化獻禮!
2020年8月9日
酣暢磅礴的壯美史詩
——評丘樹宏詩集《長歌正酣》
謝冕
有多長時間沒有讀到這樣酣暢磅礴的史詩了!
讀完丘樹宏的《長歌正酣》(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腦海里第一個冒出來的就是這樣一種驚喜。
行云流水般酣暢,驚濤駭浪般磅礴,是真的詩歌,是真的史詩,給我送來了一片晴朗廣闊的天空。
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是需要一點精神的。這種精神,有夏天白云的柔和,有樹木鮮花的亮麗,有江河大海的宏闊。好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不缺前面兩種,它甚至有點兒濫了,我們所缺乏的,是后面這種讓人振奮、讓人向前的東西。
《長歌正酣》奉獻出了這種精神。丘樹宏寫《海上絲路》,寫的是“中國的絲路、文明的臍帶、人類的史詩”;寫《共和國之戀》,寫的是“泱泱大中華五千年人文源遠流長如詩如畫,赫赫共和國六十載歷程云蒸霞蔚如泣如歌”;寫《珠江》,寫的是“一條與長江黃河一樣偉大的河流”。在《長歌正酣》里,過去的時空站立了起來,雖然布滿滄桑,但卻是那樣的巍然;歷史的潮流那么鮮活地奔涌而至,使得我們也不自覺地融入滾滾洪流之中而走向未來。
我們曾經有過非常優秀的史詩,也有過“假大空”的羞辱。這些年雖然揚棄了“假大空”,但不知道是什么緣故,似乎始終有一點兒什么心理,說不清道不明的,對史詩觸碰得很少很少了。即使有些人大膽地觸碰,卻又總是擺脫不了以往的那些“遺毒”,自覺不自覺地會掉到以前的陷阱中去。《長歌正酣》則從記憶猶新的羞辱中完全走了出來,真實的歷史、善良的心愿、美好的詩意,“真善美”的史詩終于真正回來了。
我們曾經有過自己民族的史詩,卻不明不白地走進了史詩的“黑洞”,百“怪”齊放,詩界一片混亂,這種亂象在所有藝術形式中表現得最為嚴重,幾乎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還好,《長歌正酣》讓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前路。基本整齊,大致押韻,按表達需要使用修辭對偶,還講究一點兒平仄,十分注重韻律和意象。尤其是在堅持文采的同時,盡可能言簡意賅、通俗易懂。能讀,能誦,還能“歌”,是真正的“詩歌”。“寫人們讀得懂的詩歌”,這是丘樹宏一直的堅守和追求。他做到了。
但是千萬不要認為丘樹宏是那種保守派。正好相反,他是一個開放的創新派,在史詩的寫作上更是如此。首先,除了堅持中國詩歌優秀的藝術傳統,他還最大限度地借助和利用了現代自由詩的表現手法,因此寫起來得心應手、縱橫恣意、洋洋灑灑。其次,丘樹宏史詩寫作的一個最重要的突破,就是在“風雅頌”中寫了“諷”,這在《共和國之戀》中尤為突出,比如“國之殤”一節。在政治抒情詩中也可以寫“諷”,這不能不說是丘樹宏對中國詩界的一個貢獻。第三,丘樹宏還善于將各種藝術形式帶到史詩創作中來,他的幾部史詩作品,都同時是舞臺作品。比如《孫中山》,被廣東省列入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重點文藝項目,成為大型多媒體交響音詩而搬上舞臺,先后在廣州、北京、吉隆坡等地演出,還在中央電視臺兩次全場播出,受眾廣泛,影響很大。朗誦、歌唱、交響樂、視頻、CD和DVD,成為了一個綜合的史詩藝術體,延伸了史詩的生命力和擴張力。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除了總撰稿,丘樹宏還親自充當了總編導的角色。詩人有沒有可能突破僅僅寫詩的局限?史詩的創作和出路何在?史詩怎樣走向社會?丘樹宏為此探索了新路。
通過史詩的創作,丘樹宏還在題材和主題上大膽嘗試,不僅僅是其主題敘事宏大、切入巧妙,還在于其成功實現了不少的“第一次”,作品幾乎都填補了重大題材空白。在這方面,與所謂的“純詩人”不同,丘樹宏真的很有些先見之明。早在2012年7月,他就創作出了《海上絲路》,接著又寫出了《海上絲路·香云紗》,之后又不斷呼吁要重視海洋文化,倡議構建海上絲路新文化圈。果然,2013年,國家開始對如何利用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提出了戰略構想。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丘樹宏的《海上絲路》不僅是第一部全時空表現這個題材的史詩類作品,而且還恰恰與國家發展戰略不謀而合。而《Macau?澳門》則是澳門題材的第一部史詩,《珠江》是第一部提出和體現珠江乃是與長江黃河一樣偉大的母親河的史詩,《孫中山》則第一次成功地塑造出了孫中山的音樂形象,填補了表現孫中山主題的藝術形式的空白。
真正意義的史詩的回歸,史詩藝術的堅持和傳承創新,“諷”內容與形式的大膽探索和突破,史詩題材與主題的深度挖掘和推介,不僅局限于文學界而是在社會各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這正是史詩創作的本原之義,也是長期以來的一個嚴重的缺憾,丘樹宏彌補了這個缺憾。正是基于這些可貴之處,我個人認為,在我國的現代詩歌史中,尤其是在史詩創作方面,《長歌正酣》是應該有它應有的地位和作用的。
(本文原載2014年7月28日光明日報)
謝冕,福建福州人,1932年生,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文藝評論家、詩人、 作家,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丘樹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廣東省政府文史館館員,中山市政協原主席。發表和出版文學藝術、人文社科作品近300萬字,已出版個人詩集《長歌正酣》等9部,人文社科著作《思維洼地:一位文人官員的心路歷程》等8部。2003年,憑一首抗擊非典詩歌《以生命的名義》由中央電視臺和中國作家協會以同名大型節目推出后而走進中國詩壇。曾獲《詩刊》詩歌金獎、《文藝報》征文金獎、《文學報》征文金獎、《詩選刊》中國最佳詩集獎、《芒種》年度詩人獎、郭沫若詩歌獎、《中國作家》第十屆“鄂爾多斯文學獎”、廣東省“五個一”獎和魯迅文學藝術獎,2017年在全國百年新詩評獎活動中被評為“最具實力詩人”;為大型史詩電視劇《辛亥革命》《下南洋》等撰寫主題歌。近幾年來致力于長詩、史詩和大型舞臺節目文學臺本創作,主要作品有《共和國之戀》《海的珍珠,珍珠的海》《海上絲路》《海上絲路·香云紗》《Macau·澳門》《宋慶齡》《珠江》《九連山下》《英雄珠江》《中華魂》《南越王》《冼夫人》《咸水歌》《中國夢·大交響》《中山是座山》《道·羅浮》《粵港澳放歌》《伏羲》等;主創并兼總編導的大型交響組歌《孫中山》,曾在廣州、中山、北京、吉隆坡、香港、臺北、澳門等地演出;主創的大型交響組歌《孫中山》、大型電視文藝片《英雄珠江》、大型交響史詩《趙佗》在中央電視臺、廣東廣播電視臺播出,影響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