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深讀詩會 | 主題詩人鐘晴:詩歌是令人迷戀的家鄉
更新時間:2020-09-14 來源: 深圳市作家協會
鐘晴 中國詩歌協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深圳市南山區作家協會理事兼副秘書長、深圳市《前海潮詩報》執行主編、少陵詩詞文學社副社長。從小愛好文學,寫詩是與生俱來的眷戀,十六歲開始在省報發表文章,作品散見于《詩刊》《詩選刊》《星星詩刊》《作品》《延河詩歌特刊》《大河》等報刊,共計一百多萬字。有作品入選《2005年中國散文詩精選》《牽掛》《閃爍的星群》《致敬太陽》等幾十種詩歌選本。已出版詩集《霧正迷蒙》《芨芨草》,詩集《時光在開合之間》即將出版。2016年榮獲“珠海《綠蔭詩報》新人獎”,2018年5月榮獲“鳳凰杯”全國山水詩大賽優秀獎。
詩歌是令人迷戀的家鄉
2020年9月11日,“深讀詩會”第二十二期活動在南山區文化館舉辦。本期活動通過朗誦與點評的方式,對主題詩人鐘晴的詩歌創作展開熱烈的探討。據悉本次詩會由深讀詩會主辦,深圳市南山區作家協會承辦,活動還得到了深圳市南山區文化館、深圳前海詩潮報的大力支持。
詩性地生存比寫詩更為重要
鐘晴從小喜愛文學,十四歲在語文老師的幫助下開始在縣刊發表作品,十六歲在省報發表文章。2007年她一度心生倦意,但經過一場生命的劫難后,她領悟到詩歌是她生命中最深處的神,詩歌也讓她找到了靈魂的出口。
鐘晴離開家鄉來到深圳后,面對競爭激烈的城市生活,切身感受到文字在金錢面前的軟弱無力。深圳與家鄉的距離成就了她詩歌中對家鄉不休的懷念和追尋,她意識到庸常的事物中藏著生活的真諦與詩意,詩性地生存比寫詩更為重要。
鄉愁無疑是鐘晴詩歌中非常重要的題材。南山作家協會主席、詩人吳笛評論道,鐘晴的詩歌夢幻于家鄉的游離,她把“鄉愁”提升到一個更加具象的位置,詩歌更像她迷戀的家鄉。鐘晴的詩句婉約得像家鄉的小河,細膩得像家園里的花草。她是比作家更有激情或更加婉約的詩人,她在《甘香橋》中描寫了家鄉一座即將要被拆除的大橋,用詩行為自己的漂泊和家鄉建起了一座永不會拆除的大橋。詩人阿櫻用“水晶歌謠”這個詞來形容鐘晴的詩歌,她認為鐘晴的大多數詩歌抒寫了詩人對故土龍門懷有的難以割舍的情結,鐘晴的筆下有對童年的眷戀和對愛情的熱望。
詩人范明認為,鐘晴的詩,有對鄉愁的反復吟誦。她的詩歌中反復提到西林河,這也是她對故鄉依戀的精神圖騰。
詩人招小波評論道:“鐘晴的詩文字干凈、純潔,情感自然流露,從不矯揉造作。鐘晴寫故鄉的詩,情感真摯得無以復加,催人淚下。”
鐘晴詩歌中的鄉愁產生自城市生活不適感,因而也有其復雜性。詩人陳馬興將鐘晴詩歌中對家鄉和深圳的描寫歸為了現代鄉愁,故鄉記憶是流淌在心間的自然情感。他認為鐘晴的詩歌真摯、樸素、簡潔、鮮活,讀來親切、可信,在樸實的基礎上,多了些許靈性。
作家張軍說:“鐘晴的詩歌中,‘鄉愁’成為高頻率詞、關鍵詞。思緒和聯想飛翔在南粵大地的山水之間,主題是游走于城鄉之間的鄉愁與城愁。”
鄉愁是深圳移民一種普遍的情懷,也是詩人內心積累的一種能量。詩人唐駒認為,故鄉應該是鐘晴最初的美好世界,每當她遇到挫折時就忍不住回望故鄉,尋找生命中的力量。但詩人生命中“故鄉”的美好也是復雜的。唐駒說:“你可以理解為詩人在離開故鄉之前,已將故鄉復雜的風塵收入行囊之中了,這是故鄉給她的最好的饋贈,那就是‘滄桑、孤獨、隱痛’。”她認為,這種情感隨著時間的修復而變得微不足道,但在此中,詩人體會了生命成長中的痛與美。因此鐘晴的“鄉愁”中除了對故鄉美好的懷念外,還寫出了故鄉的復雜性,并在此基礎上對生命進行了洗禮和升華。
能打動人心的就是好詩
鐘晴在創作談中總結了自己的詩歌風格:語言簡練、真情流露、不繁雜,不晦澀。這并不意味著要寫大白詩,而是要在語言千錘百煉之后,藏而不露地委婉表達。借物言志,借物抒情,她寫深圳系列,從植物的角度出發,將自己所處的大時代以及對事物的認知密切聯系起來,思想情感通過描繪形象或者意象,具象或者抽象地表達出來。鐘晴認為,無論什么形式什么風格的詩歌,只要能打動人心,引起共鳴,那就是好詩。她希望自己的詩歌是有溫度的,能給讀者帶來溫暖和力量,能夠證明自己的詩歌價值與生命。
鐘晴的詩歌是積極向上的。詩人孫夜評論道,鐘晴的詩歌情感,飽滿真摯,溫暖人心,完成了她獨特的詩歌抒情方式。鐘晴的抒情是歌唱式的,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借物抒情。她的抒情是真摯的,哀而不傷,雖然是對失去的追憶,但是積極、溫暖人心。詩人朱正安說:“鐘晴的詩歌總是透著滿滿的善意與溫暖,如一汪清泉般甘淳,純粹美好而無一絲雜質。她的詩有些許輕愁,但絕不會沉重壓抑。”
鐘晴的詩歌風格雖然抒情,但并不矯揉,而是剛柔并濟。作家張軍提到,鐘晴的詩歌受到《詩經》的影響,繼承中國詩歌傳統。風格上清新明朗、飽含深情、形象及物。
詩人張三中認為,鐘晴的詩歌風格豐盈、輕快、親和而不造作。撥動心弦,觸動深處的靈魂。鐘晴這種成熟的、日志式的、貼地而行用心靈寫出的作品,在當下浮躁都市里難能可貴。
詩人秀實認為鐘晴詩歌中的語句具有去感情化的傾向,是典型的剛中帶柔的述說語言。詩歌語言若以思想為主導,對客觀事物帶有分析性,探求其間關系,則傾向于“剛”的詩歌語言;如以情懷為主導,對客體事物帶有滲入性,尋求其間融合,則為“柔”的詩歌語言。優秀的作品剛柔互為交雜,鐘晴從極其瑣碎的生活片段中,提煉為詩,詩歌風格適切地反映出剛柔并濟。
讓雙眸穿透黑夜尋找光明
鐘晴談到,自己的詩歌創作題材主要由愛情、親情、鄉情以及深圳當下的生活組成。隨著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化,閱歷的豐富,每一首詩都是面對內心,和生活碰撞出來的思想火花。在詩歌創作上,她的詩歌沒有宏大敘事,作品都是圍繞著抒情和言志這兩點展開,都是現實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歌頌美好,直面人性,絕不消極頹廢。
詩人劍蘭評論道,鐘晴詩的語言樸素,好像南方大地上隨處可見的榕樹,同時,又是扎根于現實土壤開出的絢麗之花。在他看來,鐘晴的詩具有自身的特質,如去性別化、樸素、跳躍、哲思頻現、詩意回環。
鐘晴的詩歌情感真摯,直抵人的內心,她的詩歌并不濫情,也不僅限于描寫單一題材。詩人范明認為,鐘晴詩歌題材多樣,她寫親情和愛情,寫痛失后的心在流血,寫得銘心刻骨,令人動容。她的詩歌也有對人世的悲憫與憤怒,這種直面人世的書寫,打通了與讀者的情感渠道,從而引起共鳴。
詩人唐駒認為,鐘晴詩歌整體風格具有豐富的抒情性,詩歌作品的內容上具有對生命廣闊的包容性,因此她的詩歌具備了向上生長的力量。詩歌涉及的內容包括:鄉愁、親情、生命成長、城市生活、社會關注和批判。從詩歌內容上看,詩歌軌跡就是詩人生命成長和成熟的軌跡。唐駒以《霧正迷朦》為例,認為這首詩歌的確是以愛情為主題開端,但是在詩歌寫作的過程中,詩人或許也沒有察覺到其創作的方向已轉向或升華到人生的更廣闊和更深刻的層面上了。
唐駒接著評論道,城市生活與現實批判的詩歌內容是鐘晴開放型詩歌創作風格的延續。《來自先祖時代的暗語》和《穿行在方塊字的河流》這兩首詩歌反映了城市生活中生命的成長,是鐘晴作為現代城市人的身份憑吊和追憶先祖時代的文韻和禮儀,以個人生命中的感慨讀懂了過去通往未來之路。同時,鐘晴通過詩歌關注社會生活中的弱勢群體,這是很難能可貴的。鐘晴的詩歌在語言和結構上也體現了其抒情的特色,自如地運用了詩歌的語言推動作品的發展。
詩人秀實認為,《穿行在方塊字的河流》《代購》等詩是鐘晴的另類書寫。在秀實看來,詩歌是語言的行為,它會被詩人操控使其盡量具有“被相信”的可能。鐘晴理性的判斷讓詩意驟然提升。秀實說:“鐘晴的詩歌常見以‘言’構‘象’,寄‘意’載‘道’。鐘晴詩均有一明顯特征:指向光明。在某些詩人而言,詩歌是‘一篇頌揚黑暗的文字’。但鐘晴堅持‘讓雙眸穿透黑夜’尋找光明。她既游走于儒商之間,也曾游歷過許多的陌生之地,其眼界寬闊,其情懷兼具俠骨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