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香山文論》——穿越時空,與香山文化共鳴
更新時間:2020-09-04 來源:書香中山
《香山文論》從中山本地作家開始起步布局,通過個案分析、文本解讀結合史家意識,見微知著、系統地向我們展示香山、嶺南乃至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一些特征和面貌。
01
5年鉆研之作
阮波新作《香山文論》一書共30萬字,是阮波歷時5年所做集地方性文學與個案研究于一體的力著。
《香山文論》全面拓展嶺南香山文學與文化的研究視角,以香山文學為起點,由此及彼引入至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整體性思維。特別是將香山文化的代表人物劉斯奮與茅盾文學獎的文學現象融會貫通,很好地解決了地方性課題與國家級現象研究之間的關聯。
△香山文化代表人物——劉斯奮先生
全書通過經典案例以點帶面得出香山、嶺南至中國文學的一些啟發性的研究結論。
◇劉氏家學創作及其文藝思想對當代具指導性;
◇蘇曼殊與阮章競兩位大師在中國近現代文藝復興背景之下的突破與貢獻;
◇異質文化碰撞使香山文學呈現雜交優勢與生命力,具先天審美優勢;
◇民族地域尋根、鄉村紀實文學是“尋根文學”的延伸,具傳承意義;
◇探索香山文學局限及進退,予未來以指向。
此研究專著中的部分論文被南大核心、北大核心排名第二的《當代作家評論》以及《南方文壇》《廣東社會科學》《光明日報(評論版)》《中國社會科學報》等國家核心研究報刊選用;該論著亦為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十三五”規劃課題的成果。
02
寫作意義重大且深遠
在《香山文論》之前,中山幾乎沒有出現過綜述性和全景式的文藝批評專題著作,這部作品最大的意義正在于此。
香山文學的特點在于,在嶺南文學的大背景下,中山與大灣區的周邊城市比如珠海、佛山、江門等地有共生共源的關系。在舊香山的概念中,中山與珠海甚至是不可分割的。這種資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文學規律上的相似性與共享性,在局限、進退、指向等傳承方面都有重大意義。當然,文學個案的差異性還是明顯的,獨屬一個地域的文化特征導致一些具體變量的存在。
03
穿越時空的情感共鳴
為直抵內核,在這本書的創作過程中,阮波不可能不與她筆下的每一位香山文學人物產生情感共鳴。其中,受香山文化名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劉斯奮先生的啟發較大,“與他面對面的接觸與交談較多,學習到好多東西”;近代作家蘇曼殊頗具戲劇性的人生經歷,也給阮波在創作中帶來很多感悟;阮章競的女兒阮援朝與阮波相交甚篤,為阮波提供了大量研究資料,使得阮章競的研究更為立體豐滿。
這些豐富詳實的資料,都化為文字沁入到阮波的創作之中,實現了與書中人物跨越時空的心靈交流。
04
居一隅而思四海
中山曾有作家說過:中山的文學界只見平原,不見高山。這也似乎是不少文學評論家的共識。當下中山文學該如何在困境中突圍成了中山文壇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面對這樣的現狀和評價,阮波認為緊要的不是在地域上,而是在文藝創作領域上的突破,搞好自身的創作很重要。“研究與評論的規范性寫作需要慢工出細活,倒是很鍛煉我的急性子,每天都在電腦上縫縫補補,希望針腳綿密、不出紕漏,但終歸不可能完美,等著讀者檢驗挑刺兒。至于如何做好一個地方性的中國作家或評論家,施戰軍主編在此書的跋里面已略有闡述。”《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對《香山文論》一書給予了高度點評:阮波給我們一個啟示,如何做一個地方性的中國批評家——研究的東西必須和當地文化相連接,對地方文學的研究要建立在一個世界文學的大經緯度上。對整個中山文學、民俗文化的感受和學術建構,她有地氣支撐,還要挖深井,也不能掉井里爬不出來——挖過深井,但整片天空、大地仍都屬于她。
05
新作獲業界贊譽
此外,阮波的作品得到不少名家的推薦。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吳義勤:阮波的書讓我看到了那種在學術成長中自我保護的頑強努力。她把個人的感覺體驗和理論合而為一,豐富的個體、生活與審美呼應,增強了審美張力。這種研究方法對文學史研究者是有啟發性的。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副總編輯李紅巖:我們在她的文化筆法下看到,無論是闡釋革命僧人蘇曼殊、解放區文學經典人物阮章競,還是論述當代鴻儒劉斯奮,她都結合著時代,結合著創作者的“背景”,從而將文藝的視角放置在了歷史的坐標之上。
◇《文藝報》總編梁鴻鷹:她的知識積累,她對文學、哲學、美學、藝術的積累支撐了文章。諸如此類的見識、見解和思想性的東西,完全避開了我們特別擔心的那種寡淡無味、缺乏意蘊。阮波總能從平凡平淡中提煉出自己的觀點和思想。
◇《小說選刊》副主編王干:她的書顯現出其學術水平和對事物的理解。在她的書中也可看到宗白華《美學散步》的那種風似剪刀的感覺,她以一種散步方式闡述美學問題。她的文章還能讓人想到羅蘭·巴特的文論,就像中國畫的散點透視一樣,跟中國古代文論是相通的。
◇著名學者郭小東:她的語文既敏感又賁張著思想,同時專業著學術。
阮波簡介
已出版專著與合著11部。專著《一個人的美學》《文化沖突與文學之辨》被人民網、光明網、中國作家網、廣東作家網等廣泛關注報道。曾獲《散文海外版》全球華文散文大賽獎、中山市社科論著論文獎多次、三屆中山文藝獎一等獎等。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嶺南香山文學、文藝美學。其評論等作品獲中共中央宣傳部及廣東省委宣傳部學習強國推送。
現為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文學院簽約作家,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山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