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詩歌教育的東莞樣本:全社會齊力探索推進,內容形式豐富多彩
更新時間:2020-07-16 作者:沈漢炎來源:學習強國
詩歌教育對孩子成長的積極影響,已日益得到人們認可。作為文學強市和教育強市,詩歌教育近年來在東莞逐漸興起,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不僅有許多學校以詩歌教育為特色,其中有不少還是“廣東省詩歌教育示范學校”,學校學生在各級刊物和平臺上也發表了不少作品。
以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小學生詩歌季活動為例,廣東省投稿最多的地級市中東莞排名第4位,東莞市厚街鎮開賢學校排進了投稿最多的學校前10位,其投稿數量超過2000篇,該校周秋琴、陳小武、蔡海浪等老師被評為優秀指導老師。
東莞詩歌教育的樣本的形成,不僅是離不開東莞多年來的精神文明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推廣的成果反饋,更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其中有學校的多方教學改革和探索,有社會文化機構的參與和實踐,更有一大批有情懷的東莞作家、詩人的身體力行。
學校:
多方式并行 推進校園詩歌教育
一直以來,東莞非常注重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以“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為目標,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教學。其中,詩歌教育氛圍濃郁,不少學校在這一方面創出了特色。據知名詩人、東莞市文化館創作部主任、東莞小詩人沙龍活動品牌負責人方舟介紹,早在2016年,市文化館創建“東莞小詩人沙龍”小學生詩歌文化教育公益品牌前,他們就做了深入的社會調查,當時東莞就已有十多個學校以詩歌教育為特色教育品牌。歷年來,在廣東省委宣傳部指導,廣東省教育廳等主辦的廣東省小學生詩歌節上,東莞小學生表現突出,在各級平臺和報刊也發表大量的作品。比如東華小學,2018-2019年,共有200多首詩在各級報刊、公眾號平臺發表,并多次在各類賽事上獲獎。
記者了解到,目前,東莞有厚街前進小學、莞城中心小學、東城三小、華晨外國語學校等多所學校獲得“廣東省詩歌教育示范學校”,它們在營造詩意的氛圍、搭建詩教的平臺、激發學生詩歌創作的熱情等上面均有獨到的經驗。以厚街前進小學為例,該校在詩歌教育上采用“兩條腿”走路:背誦經典詩詞和創作兒童詩。前者是為了傳承,后者是為了創新。其中,該校積極打造了三個詩歌教育平臺——除語文課堂教育平臺、詩社教育平臺和以賽促學教育平臺。詩社教育平臺有童心詩社和蓓蕾詩社,吸引了上百名學生加入,并積極邀請厚街作協,知名作家等走進校園舉辦兒童詩作講座。以賽促學教育平臺,積極支持學生參加競賽、對外踴躍投稿,不斷提升其詩歌創作的熱情和水平。截至目前,該校不少學生作品在《小不點詩歌》雜志、作文幫、唐小詩兒童詩歌網等平臺發表。
文化機構:
整合資源 打造詩教公益品牌
東莞中小學的詩歌教育的興起,離不開東莞多年來的精神文明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推廣,更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其中社會文化機構的參與和實踐作用顯著。它們在整合資源,活動創新上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
其中,最知名的品牌活動之一,便是東莞市文化館主辦的“好好說話,天天讀詩——東莞小詩人沙龍”。該活動倡導“我手寫我心”,鼓勵孩子們真實、熱情、有趣、自由表達,更加熱愛寫作、熱愛大自然、熱愛世界。邀請名家參與,特設詩人嘉賓講課及點評、朗誦嘉賓示范及點評、小詩人原創作品朗誦、詩歌經典誦讀、自然導師講課及互動等環節,將詩性審美、創意寫作和自然教育、語言藝術融為一體,線上線下活動結合,多元并舉,激發孩子的寫作能力和創造力思維,為孩子們的素質教育和通識教育開啟新的有益的嘗試。
該活動自2016年創辦至今共舉辦了48期活動,60多所中小學校和5000多名孩子參與,培養了一大批小詩人、自然愛好者,廣受中小學生和家長的喜愛。其中,僅小學生原創作品便達2000多首,現已正式出版和編印了《孩子們的詩》詩集四輯。其間,還積極走進鎮街、校園、工廠以及在廣東省小詩人詩歌節、東莞市詩歌大賽、市鎮各類晚會等活動中出演或設專場等形式,盡可能讓來自不同階層、家庭的孩子參與,均等享受公益詩歌教育。
“目前,隨著小詩人沙龍的推廣,已形成了市鎮聯動局面,2019年已有樟木頭等多個鎮街文廣中心與我們接洽,將活動拉入文化藝術普及計劃中,今年又有十幾個鎮街有計劃將詩歌教育納入他們的文化藝術普及計劃中。”方舟說。
作家:
關心孩子 積極實踐詩歌教育
池沫樹詩歌教育講座現場。(來源:受訪者供圖)
東莞是一個文學實力強勁的地級市,在全省乃至全國文壇都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這里聚集了一大批來自五湖四海的、有著深厚的文學情懷的作家。其中,方舟、劉大程、池沫樹、許澤平、易翔、莊麗如等知名作家、詩人,在工作之余,都在不遺余力地實踐和推廣詩歌教育。
池沫樹是厚街鎮文化名家池沫樹文學工作室的導師,多年來在厚街、橋頭等多個鎮街開展詩歌教育,其走進小學課堂的兒童詩講座,每次都能吸引了多個學校、數百名學生和家長參與。在教學中,池沫樹注重對兒童的鼓勵和引導。一次在橋頭小學的講座上,孩子們開始不太自信,不敢動筆寫人生第一首詩,于是池沫樹不僅給予語言上的鼓勵,還通過以圖書等禮品作為獎勵,一下子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不多時講臺上積壓了厚厚一疊孩子們的作品。“孩子天生就是詩人,重要的是發現和引導。”池沫樹說。
莊麗如與她的學生。(來源:受訪者供圖)
詩人莊麗如還是一名小學老師,她從2016年來莞任教后,一直踐行詩歌教育。其間,她讓東莞東華小學(松山湖校區)“小草班”的59個孩子都成為詩人,在各個平臺發表了大量作品,并結集出版了詩集《60個孩子的詩》,在國內多個省市引起了巨大反響。其所在學校獲得“詩歌教育示范學校”,“小草班”獲得全國第一個“少年詩刊創作基地”等。
現在,莊麗如任教于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依舊堅持她的詩教之路。“詩歌點亮了孩子們的人生,詩教打開了我別樣的人生。我是一名幸福的小學語文老師。我想給孩子一個五彩斑斕的童年,先給他一個詩情畫意的班級,給他一顆能溫暖世界的心。”莊麗如說,詩歌教會了孩子們觀察生活,也教會了孩子們感受愛,更教會了他們如何表達愛。她希望盡自己所能,打開孩子們的詩心,保持童心,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大咖談詩歌教育
為什么要對小學生進行詩教?
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詩歌委員會副主任楊克,曾連續多屆擔任廣東省小詩人詩歌節終審評委,他曾告訴記者,“詩歌是一種想象力的寫作,小學應試教育負擔還不重,這是培養想象力的最好階段。”在他看來,讀詩和寫詩不意味著孩子長大了要當詩人,而是因為詩歌能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孩子心智成長非常重要,這對孩子以后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其次,寫詩能讓孩子們多讀詩有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感受力與敏感力,這些能力為他們的生活增加質感,讓他們懂得在日常中尋得志趣,發現快樂。”楊克說,詩人們憑借這種稟賦,感受和進入到他人和他物之中,從中獲得創作的靈感與素材。閱讀、寫作詩歌,將會讓孩子們學會如何將生活的事物進行提煉與分析,并用精煉的語句表達出來。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詩人,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已。”方舟也表示,中國是詩歌大國,詩歌是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的精粹,接受詩歌的熏陶和教育,對孩子一生有重大影響。孩子養成讀好詩、開筆寫好詩習慣,能培養其自由表達和無障礙寫作,能培養孩子想象力、共情力、審美能力,不斷發現自我,豐富感知,豐盈心靈,開闊視野,完善人格。
怎樣培養孩子的詩歌能力?
1.蹲下來與孩子對話,保護孩子的本真
“我們成人應該蹲下來,平等地以兒童為本位,與兒童對話,尊重他們的想象力,尊重他們的創造性,而不是用大人的想象去套給小孩。”楊克舉例說,一般媽媽會勸孩子多吃青菜,勸的理由這是百度百科式地講解青菜的好處,但懂得兒童本位的有詩意的媽媽則會說,“吃了青菜,青菜就會咯咯笑,給你肚子撓癢癢”,這樣的想象就是兒童式的,非常生動、非常本源,充滿詩意,既尊重、保護了孩子的本真,教育效果也更有效。
“我們大人容易把這種老的思維、成人的模式化的概念去套給小孩。”楊克說,要做到與孩子平等對話、保護孩子的本真,家長和老師要學會體察小孩子的思維,守護孩子的好奇心,且絕不能告訴小孩說,世界上的事物只有一個標準答案。
2.營造良好環境,讓孩子多看多讀多寫
楊克對東莞小詩人鄭緯華的《我看清了風的形狀》贊賞有加,認為不僅形象地寫出了風的形象,且充分調動了想象力,不落窠臼,其比喻在不斷進行“跳躍”,令人驚訝。這首詩曾獲得小學生詩歌節特等獎作品,并刊登在《人民日報》上。記者采訪發現,鄭緯華媽媽對孩子教育重視,經常抽空陪他看書和外出旅游,培養他觀察和記錄生活的習慣。這個過程中,鄭緯華時常把見聞化成筆下是詩文。
對此,楊克表示,營造良好的學習教育環境,讓孩子養出多看多讀多寫的習慣,對培養孩子詩歌讀寫能力很重要。尤其是閱讀,應該讓孩子多讀一些古今中外的經典詩歌,讓其找到人的普遍情感,通過陌生化的有別于達人模式化的寫作方式來創作。
“給孩子讀什么樣的詩歌范本和文學作品很重要。”方舟也表示,父母和老師要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和判斷能力,為孩子挑選適合孩子、有利于開發孩子想象力、培養孩子情商的作品,而非快餐化、概念化、口號化、雞湯化的小美文和空洞乏味的贊美詩。
此外,方舟還建議家長和老師,積極營造良好氛圍,最好組織詩社、文學社等興趣小組或詩歌活動,鼓勵孩子自由寫作,創作出“真實、有趣、童真”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