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陳東明 | 生命如鋼,人生燦爛如花
——讀劉迪生《鋼鐵生命》一書有感
更新時間:2020-06-23 作者:陳東明來源:中國作家網
近讀文友劉迪生撰寫的報告文學《鋼鐵生命——國家一等榮譽軍人張祖坤的非凡人生》(羊城晚報出版社出版,2013年8月第1版),全書約20萬字,該書獲第十屆廣東省魯迅藝術獎(文學類)。
書中講述,在我國大陸最南瑞的廣東省徐聞縣下洋鎮下港村出身并成長的張祖坤,以重度殘損之軀造福一方,在該縣為當地殘疾人事業奔走不息的感人故事。我用幾天時間仔細看完,閱讀時禁不住對書中有些精彩的語句用筆劃著。
張祖坤是一位有著鋼鐵意志而自強不息的退伍軍人,他用非凡的勇氣和毅力面對生活、扶助殘疾人,開辟了以屬于世上善良方面的精彩章華。讀著讀著,我為張祖坤在部隊負傷致殘和在生活中遭遇到的不幸,不時流下熱淚。同時書中幽默風趣的情節也讓我看得津津有味。
大海邊長大的張祖坤,幼年時家庭生活十分貧困悲慘,父親常年出海捕魚,母親獨力支撐幾個兒女生活,房頂是用甘蔗葉蓋的草房,他伴著煤油燈下讀書,吃番薯長大,在大海邊成長和貧困的生活讓他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張祖坤在讀中學時就輟學在村里掙工分幫助家庭,當過負責全村“稱牛屎”的活兒,在農場趕過馬車,后來進入部隊當炮兵,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雙腿,高位截肢,成了一等榮譽軍人。按照國家的優撫政策,他可以享受這個等級的榮譽軍人待遇,進榮校,由專門人員護理,一生衣著無憂。
但鋼鐵漢子張祖坤在面臨人生的大災大難時,沒有屈服于黑暗中的恐懼和悲傷。他忍受和克服了常人無法忍受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通過堅持不懈的鍛煉終于擺脫了輪椅,也甩掉了雙拐,借助假肢能獨立行走,站了起來。
接下來,他運用自已的聰明才智與毅力創業取得成功,實現了“自食其力”,讓“事業”站了起來。由于他的事業越干越好,不但解決了自已的衣食無憂,而且在縣殘聯和后來擔任縣政協副主席這些工作崗位上,還有能力盡力幫助那些像他當初一樣需要幫助的人——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困難,幫助他們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生活有保障,活得有尊嚴。而且這個過程中,他站得比許多健全的人還要挺拔。
都說成功人士有身后一位賢慧的妻子在支撐,張祖坤的背后也如此。張祖坤參軍前在農場工作一年期間,與同在農場工作、小他幾歲的鄰村小姑娘李桂蘭認識并產生了愛意,但雙方還沒有表達。但張祖坤在部隊致殘截肢后,這個美麗善良的姑娘不顧親人和社會的偏見,跑到遠駐在四川成都的部隊與他成婚。退伍后在徐聞縣城窩居,因張祖坤無職業在家發脾氣摔東西,李桂蘭只是站在一旁微笑,然后安慰他,撫慰著他焦燥的心靈。對于妻子,張祖坤用鄉諺表達感激之情:“——寄生大過樹”、“——牛拉犁辦田無足跡,狗跳過田有功勞。”
青年作家劉迪生在《鋼鐵生命》這書中,由于收集的素材比較多,文學功底很扎實,因此寫出的作品文采很生動優美,比如他寫的章節“半條命:挑戰死神”、“半世緣:情滿河山”、“半個人:下肢空空”、“半身鐵:矢志站立”、“半夜雨:一簾幽夢”、“半邊天:經典情人”,題目很有才氣,讀起來感覺十分幽默風趣,富有個性、富有詩意、富有張力、富有境界、催人淚下。所運用雷州半島地區的語言比如“吃狗屎”(食言)、“醒氣”(生氣)、杜腦(腦子不開竅)、“一棚人”(這群人)、“目殼淺”(計較)、“褲光”(短褲)、“肚痛”(難過、心酸)、“橇枷”(吵架)等等,這些貼近人物生活的鄉土語言讓人讀起來感覺寫得很真實、很風趣。國家一級榮譽軍人張祖坤的生命如鋼,人生燦爛如花。
少年時代,我看了前蘇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的“保爾·柯察金”和我國《把一切獻給黨》書中的主人公吳運鐸,那是感動和鼓舞了幾代人的好作品。而今天,看了劉迪生寫的報告文學《鋼鐵生命》一書,這無疑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優秀作品,在實現“中國夢”的征途中,同樣鼓舞著我們高歌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