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潘凱雄 | 熊育群《鐘南山:蒼生在上》:文學如何面對國家民族的命運
更新時間:2020-06-19 作者:潘凱雄來源:文藝報
有人生命運的波瀾起伏,有人物內心的跌宕碰撞,有外在行為合邏輯的呼應,人物就立了起來。《鐘南山:蒼生在上》中呈現出來的鐘南山,不僅僅是在電視上出現在公眾眼前的那個帥老頭,而且是一個立體的、豐富的、有血有肉的、可親可敬的“這一個”。
《收獲》當然是全國最重要的文學刊物之一,新時期以來很多重要的文學思潮都是由《收獲》刊出的作品所引發(fā),這是一段客觀的歷史存在。在我的閱讀記憶中,《收獲》有許多標志性的首發(fā),而這次在“長篇小說專號2020年春卷”上推出熊育群的長篇紀實文學《鐘南山:蒼生在上》當屬又一次標志性的動作。這里所說的“標志性”當然不是指它的非虛構,而是指在國家和民族命運面臨重大考驗之時,如此近距離地用文學的方式呈現自己的立場在《收獲》的歷史上這是第一次。
在我看來,這個第一次就是《收獲》發(fā)出了一個鮮明的信號:那就是在事關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重大節(jié)點,文學不能缺席,不僅要在場,而且要高質量的在場。所謂高質量在場意味著不僅只是近距離地去參與、去觸摸,而且還要高質量地去呈現。如果說前者還只是一種態(tài)度宣示的話,那么是否高質量,能否產生影響力,則取決于文學的專業(yè)化程度如何。專業(yè)化程度越高,彰顯出的力量就越強。而熊育群的長篇紀實文學《鐘南山:蒼生在上》至少是現階段我讀到的最好的有關抗疫題材的文學作品之一。
能夠形成這樣一種強大的感染力,在我看來,至少有如下兩點成功的經驗值得關注與重視。
首先,是媒介與作者間成功的雙向互動。《收獲》第一時間主動組稿,這當然只是一個職業(yè)動作,沒什么特別值得稀罕,但選擇表現對象和誰來操刀卻很重要。早在17年前非典肆虐時鐘南山就已然成為一位社會公眾人物,而這次新冠的襲來更使得這個人物不再是一個純粹單一的醫(yī)者,而是集多種符號于一身:醫(yī)者良心、醫(yī)者仁心、公信力、專業(yè)性……“盤活”這個人物本身就是一種力量,就是全方位呈現這次全民抗疫的一扇絕佳窗口。誰來“盤”?而且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熊育群的勝出雖不能言非他莫屬,但確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早在17年前非典流行時,在媒體工作的熊育群就采訪過鐘南山,此后在鐘南山成為全國道德模范和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重要時點,熊育群都寫過有關他的專題,彼此已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這就為之獲得第一手可靠的素材創(chuàng)造了便利。此外,盡管熊育群平日創(chuàng)作以散文和長篇小說為主,但總體上都是偏敘事、偏人物,有了這樣的基礎,轉入以人物與事件為中心的非虛構寫作當不會存有難以跨越的藝術溝壑。在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者與《收獲》雜志始終保持著高頻度的雙向互動,據熊育群披露:作品的修改過程甚至比創(chuàng)作更艱難。這種目標一致、交流和諧,顯然是這部作品得以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
其次,既然是文學作品,決定其感染力如何的根本因素就必然在于作品自身在藝術表現上的力量。具體到這部作品而言,如下兩點格外突出。
一是出現在這部作品中的鐘南山充滿了命運感。人們過去有關鐘南山相關信息的獲取不是來自紙媒就是從電視上遙望,因而基本上是一個平面的、片段的、比較單一的形象。但熊育群筆下的鐘南山則是由一段完整的人生而呈現的,這個過程有跌宕、有起伏,因而充滿了完整的命運感。我們以往只知道鐘南山是一位醫(yī)術精湛的呼吸科專家、敢說真話的大夫,殊不知,這位專家的成長也充滿了坎坷與崎嶇。剛從大學步入社會即遭遇那場史無前例的十年浩劫,專業(yè)根本無從談起,甜蜜的愛情尚未結出碩果又面臨兩地分居的尷尬,47歲好不容易獲得赴英國深造的機會,又遭遇某些同行的冷眼與歧視……原來,在鐘南山今天的形象背后也曾經歷過種種挫折與艱難。
寫出人物的命運,是以人物為中心的文學寫作最基本也是頗有難度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鐘南山:蒼生在上》的成功在相當程度上就得益于寫出了這個人物的命運,作品中鐘南山遭遇的人生起伏,奔著一個目標不屈不撓的態(tài)度,決定了他這一生的走向。我相信絕大多數讀者和我一樣,以往我們所知道的鐘南山,就是一個尊重科學、直面現實的好醫(yī)生,但是從這部作品中,我們看到他的人生充滿了曲折與顛簸,如果不是一種堅定的意志和力量在支撐,就不會有今天的鐘南山。
二是作品在呈現鐘南山剛毅果斷一面的同時,也不放過他內心猶疑與沖突的糾結。寫出人物的內心既是寫活一個人物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難以把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畢竟這是人物的內心而非外在的行為,分寸把握不當,就很容易陷入虛假造作的囹圄。我們在電視中看到鐘南山一次次地告知公眾:非典也好、新冠也罷,都存在著人傳人的巨大風險時,態(tài)度是堅毅的,殊不知這背后他內心也有糾結與矛盾。我們在電視中看到鐘南山在談到李文亮、說到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時眼中閃爍的淚花,殊不知他內心的那種百感交集……在《鐘南山:蒼生在上》中,熊育群抓住這些面上的細節(jié)而進入了人物的內心:焦慮也好、糾結也罷,痛苦也好、歡樂也罷,在這些既需要回應又難度不小的環(huán)節(jié),作品對邏輯尺度和分寸的把握都是十分得體的。
有人生命運的波瀾起伏,有人物內心的跌宕碰撞,有外在行為合邏輯的呼應,人物就立了起來。所以,《鐘南山:蒼生在上》中呈現出來的鐘南山,就不僅僅是在電視上出現在公眾眼前的那個帥老頭,而且是一個立體的、豐富的、有血有肉的、可親可敬的“這一個”。
這,就是文學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