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盧錫銘 | 構建嶺南文化高地
——談《改革開放與廣東文藝40年》
更新時間:2020-06-09 作者:盧錫銘來源:廣東作家網
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組編、陳劍暉、徐南鐵、郭小東任總主編的《改革開放與廣東文藝40年》,厚達80余萬字,是嶺南文化研究的一座豐碑,我想從編輯出版的角度談三個問題。
一、《改革開放與廣東文藝40年》出版的價值
其一,有利于對廣東改革開放以來文化發展的總結。本書對廣東改革開放40年來文藝風采來一次系統的疏理。一是疏理發展的歷程;二是梳理發展成就;三是梳理成動經驗。文藝發展是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以此舉一反三,對文化的其他領域亦來一次的梳理,以求對此階段廣東文化來次完整的總結。這對進一步加快我省文化強省的建設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時的。
其二,有利于增強廣東的文化自信。廣東文化一直以來被嚴重低估、忽視乃至掩蔽,甚至一度被認為是“文化沙漠”。在本世紀之初,我在廣東教育出版社當社長時,曾針對這流行的言論,策劃出版《其實你不懂廣東人》一書,引起社會上強烈的反響,一版再版,發行四十余萬冊,那本書主要是從廣東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廣東人獨特的意識、觀念、氣質與文化品格來證明廣東是有文化之域,一種既來源于中原也有別于中原文化的嶺南文化,用風趣活脫的文筆與事實委婉地駁斥“廣東沒文化”論,從而增強廣東人的文化自信。而這本《改革開放與廣東文藝40年》,則以熾熱的筆觸、靈動的語言和鐵的事實,詳實而又客觀地呈現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廣東諸多文藝領域的勃興與風采、成就與經驗,折射出廣東人與時代風雨同行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印記。它有力證明三點:一是廣東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的。二是廣東擁有眾多“敢為天下先”的藝術人才。三是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廣東不僅經濟可以一日千里,在文化領域同樣可以獨領風騷,從而有力地增強廣東文化的自信。
其三,有助于推動“嶺南文化創新”戰略構想的實施。廣東省委這戰略構想很具前瞻性,“嶺南文化創新”離不開傳承與突破,這種傳承就是對優良傳統文化的堅守,這種突破就是新時期的創新。這創新大體有三層涵義,一是觀念更新,提出新的文化理念,在深層文化精神中增加新的內涵,進行內容創新。二是自身結構更新,引起功能新的變化。三是文化自身結構與其他結構如經濟、科技和社會等系統進行整合引起的結構的更新。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改革開放與廣東文藝40年》就是傳承與突破最值得借鑒的文本。它以廣東文藝為切入口,列舉了許多嶺南文化創新的思路、實踐以及取得豐盈的成就,創造了許多全國性的亮點和眾多第一,這里包含敢為人先、開放、多元、重商、務實、包容、并蓄,進取精神以及市場取向、現代視野等理念,它引領廣東人闖入眾多舊體制、舊觀念的禁區,創出一片嶄新的天地。只要在這基礎上舉一反三,進一步加以完善、豐滿與提升,絕對有助于推動“嶺南文化創新”戰略構想的實施。
其四,有助于拓展“嶺南文史”研究新思路。文史館人才濟濟,亦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可喜的成果,(如對辛亥革命的研究、對珠江文化的研究、對一帶一路的研究、對廣州治水研究、對古村落研究、書畫院在很多大的節點搞展覽出書畫冊等)但依然存在五多五少。一是辛亥革命前的文史研究得多,當代文史研究得少。二是個人研究得多,集體研究得少。三是個別歷史研究得多,整段歷史研究得少。四是分類歷史研究得多,整體歷史研究得少。五是書畫重視得多,對文史研究相對重視得少。《改革開放與廣東文藝40年》組編的成功,證明完全可強化五點:一是強化整體策劃意識。館里整體策劃,專才分頭實施,再來整體組合,可產生有份量的研究成果。二是強化長短線規劃。現在入館的年富力強的館員多,可放長時間去研究一些厚重和長線的課題,分期收獲成果。三是強化跟社會上文史研究單位聯手,比如高校、社科院等。四是強化跟出版單位合作,策劃一些有國家或省出版基金的選題,會社會效益和經濟效應雙豐收,一獲獎機會多,二起碼可減少課研經費的壓力。五是強化文史研究兼顧書畫的均勻發展。
二、《改革開放與廣東文藝40年》四大亮點
其一是準,定位準:一是鎖定改革開放四十年這個特定的歷史節點。二是鎖定這四十年有沖擊力的重大事件。三是鎖定這四十年有影響力的人物,并制定入選的統一標準。四是鎖定的人和事都應是經得起歷史考驗的。
其二是全,品類全。囊括了廣東文藝五大板塊,一是文藝版塊,二是影視板塊,三是音樂版塊,四是美術書法板塊,五是戲劇板塊。以前分類有研究出版過,但作為文藝各門類綜合起來一起研究并出版卻沒有,填補了一項空白。之所以能補這空白,因為只有廣東具這種實力:一這文藝四十年只有廣東在五大領域都取得豐碩成果,二只有廣東才有人才編全編好這段文藝史。
其三是新,有強烈的時代感。全書有開放的意識,有現代的視野,具體表現為四新:一是思想新,二是視點新,三是觀念新,四是手法新,采取板塊結構,對史、論兩者各有依重,描述與研究結合,宏觀與微觀并進。
其四是深,深刻的思想性。這本書不是現象的臨募與羅列,“40年”是邏輯時間的“40年”,是深嵌于廣東乃至中國百年文藝大革命背景中40年,是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40年”,是從文化底蘊去分析,從思想變革去分折,從廣東人心理變化歷程去分析,從文化創新思維去分析,因而有厚重的歷史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三、《改革開放與廣東文藝40年》引發的思考
縱觀“改革開放與廣東文藝40年”,一個令人遺憾又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是:前二十年蓬勃發展,后二十年有點滯后,原因何在?突圍的路徑在何方?這是本書引發的思考。
其一,前二十年蓬勃發展的原因:一是得益于思想解放。有思想解放,才使廣東人敢為天下先的品格發揮到極至;有思想解放,才能海納百川,吸納海內外的藝術精華和人才;有思想解放,才有“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態勢,不僅是是文藝界,新聞出版、社科研究亦如此。當年《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是全國風頭甚勁。廣東期刊有十家每月超百萬份,有三十家月超五十萬份,社科界何伯存《山坳上的中國》響遍大江南北。二是得益于有片領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熱土。有了這片熱土,就會涌現嶄新的人和事,這是取之不竭的創作題材;有了這片熱土,就有能干事干成事的環境;有了這片一熱土,就有雄厚的經濟基礎,錢不是萬能,沒錢是萬萬不能,況且這些文藝領域,在這時間段本身就能賺錢。三是有支龐大而又敢擔當的隊伍。這支隊伍各領域陣容鼎盛,敢擔當能擔當,敢創新能創新,敢競爭能競爭,形成一個干事干成事的強大氣場。四是有個扎根廣東輻射全國的策略。這種扎根廣東有兩層含義,一作品扎根廣東,有濃郁的嶺南氣息,這種氣息越濃,越有輻射全國的沖擊力。二市場扎根廣東,先把廣東的市場做大,站穩腳跟后北上把全國的市場做大,引領時代潮流,這點音樂領域以及報刊、出版尤為明顯。
其二,近二十年有點沉寂的原因。一是政策扶持有點缺失。文化太強調產業化,其實文化產業化不能一刀切,應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公益性的文化要大力扶持,非公益性的文化產業,也應有政策的傾斜,畢竟它是精神產品。二是大環境發生變化。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優勢越來越弱。三是新媒體的沖擊越來越大,對傳統文化有點擠壓。四是敢擔當能擔當的文化人,特別是領軍人物,越來越少,這原因相當復雜,由各種因素造成。可喜的是,近兩年出現一些好的苗頭,比如以《羊城晚報》牽頭的“粵派批評”搞得有聲有色,省作協啟動“系列重大題材”的創作工程搞得有章有法,郭小東創作了《銅缽盂》等僑批演義五部,是中國尋根文學的力作,也是反映嶺南文化的力作。從這些新的苗頭,也讓人看到嶺南文化重振雄風的希望。
其三,重振廣東文化雄風幾點建議。一是強化頂層設計,要有具體目標,要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二是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包括政策的扶持和財政劃拔的力度。三是充分利用大灣區這新的優勢,就好像利用當年改革開放前沿陣地一樣,調動所有人力物力財力,在做好經濟發展這篇文章的同時,做好文化發展這篇文章,且這兩篇文章是互相促進相得益彰的。四是強化融合發展之路,傳統文化與網絡文化要融合發展,互為雙補,政府要出面搭建大的網絡平臺,各個領域則要因域制宜,闖出一條新路來。五強化創新人才的培養。現在文化人才有斷層的危機。這是個系統工程,比如要強化創新和激勵機制的營造、打造有活力的文化社團、多辦一些有針對性的研修班、多搞點比賽和評獎活動等。只要省委重視,各領域共同奮力,廣東定能重振文化領域的雄風。
我們的目標一定要達到。
我們的目標一定能達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