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江冰 | 有圍屋與耕讀,還有僑商與海洋
更新時間:2020-05-22 作者:江冰來源:南方日報
從廣州發車,兩小時進入山區,車行一半,直指梅州。眼前高速公路簇新清潔,路旁村莊成排農舍,襯著山坡上叢叢樹林,樹林之上藍天白云,白云之下滿目翠綠。綠色為樹,白色為云,藍天底色,三色搭配,構成車窗外的主色調。
入梅當日是小寒,但廣東溫暖如春,即便進入大山仍無一絲寒意。“要問客家何處來?客家來自黃河邊;要問客家居何處,逢山有客客居山”。重山疊嶂,白云深處,就是客家家園。
并非客家不喜平原,不喜沃土,而是資源有限生存競爭激烈,客家沒有現成的飯碗。于是,進深山勤奮拓荒,攀大嶺重建家園,構成客家生命常態。
一
客家人與廣府人、潮汕人,并稱為廣東三大民系。廣東梅州自古為客家人聚集地,被譽為“世界客都”。
客家文化體驗第一站,是承德樓。它也是梅州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傳統民居圍龍屋之一。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中,梅州有一道代表菜品亮相,那就是在承德樓拍攝的傳統客家大盆菜,酒家特色在于經營者就是這座圍屋的繼承人。主人告知,如此一來,可以人氣養樓,欣欣向榮。
承德樓圍龍屋奠基于公元1885年,建造人為東南亞梁姓華僑巨商,占地面積3780平方米,雙層土木跑馬樓結構,三堂二橫一圍龍,八廳八井十八堂,樓上樓下共有八十三間房間。承德樓用心保護,各類大小陳設盡量保持傳統原汁原味,充分傳達客家風味。僅樓頂維修一項,就用了傳統陰陽老瓦五十萬片。主人告知我們,此樓由三代工匠師傅維修,但最后一代如今也六十多歲,目前已無傳人。
隨后走馬梅江老城區,沒料到梅州老城區有如此之多的騎樓街,民國時代應當繁盛一時。蘊含往昔歲月的各式老店,仍然擁有各自老顧客。農耕時代的老食品依然火熱上市,芋頭條南瓜條切絲油炸,味道都是三四十年前的老味道。
也有老圍屋改成民宿。如我們入住的鈞質樓。藝術家設計,文青最愛,網絡熱門,移步換景,步步驚心,處處匠心。細細品味,方知日常生活亦可借藝術超越提升,以美學,致生活,美在生活細枝末節中。期間涌入拍攝團隊,一問,電影《圍屋喜事》正在拍攝進行中。
二
我們前往參觀的梅江區新聯村,有近百座百年古民居,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牛角屋、聯芳樓等。
“白宮”聯芳樓,系印尼僑商于1934年回鄉建設,所有材料來自海外。主體建筑富麗堂皇,三座鐘樓式大門,分別飾以獅子、雙龍、天使等浮雕,包含巴洛克、西洋古典、客家民居等多種風格。據介紹,梅江大橋當年多人集資,耗費12萬銀元。而聯芳樓由兩個家族建成,卻耗費24萬銀元,其奢華可見一斑。可惜當日屋主拒絕外人入內參觀,但只看外形,依然可見當年輝煌。
牛角屋,1884年奠基,十年修建完成。據說是一位隱姓埋名的堪與大師照風水設計。依山形,破常規,牛角神奇一撇,圍屋并不合攏,卻巧妙地與屋后山坡合抱成圓。登高俯瞰,果然如牛臥山間,屋后還有兩口古井,形同牛眼。東西南北皆有門,依黃歷開門,所以門多。每天關門都要幾個小時,大戸人家門有機關,常人不知,無法抽開門栓。
當過七年老師的鄭文珊講解細致,娓娓道來,如數家珍,令人感受到一份熾熱鄉情。她告知:村子挽水西流,通梅江到松口,進汕頭下南洋,村民不但人丁興旺,而且非富即貴。目前已有企業入駐投資,擬將神奇牛角屋裝修改建為民宿,再續當年興盛。
梅江又一古村玉水村,曾是古驛道所經之途,沿路當鋪旅館,為幾百年貨物集散地。潮汕海鹽到梅江,由客家婦女從碼頭挑到江西換米;民國時,男主人多下南洋謀生。松柏樓為康熙年間當鋪,門樓高大,墻體堅固。可見當年驛道驛站市場繁榮。兩棵榕樹,村西村東,遙遙相對四百余年,亦是玉水村一個標志。榕樹婆婆,紅皮無須,樹冠若丘;對面榕樹公公,枝干雄渾,遮天蔽日。
村內的竹園堂,有功名,承朱子家訓;其間又蘊含紅色文化:朱德元帥當年攻打梅州撤退去井岡山,在此過了一夜。另有圍屋完整的崇善堂,處于群山環抱小村中心。只見堂前菜畦水井,堂內供案牌位,一片安祥寧靜。72歲的屋主人告知:崇善堂是他的爺爺在舊金山掙錢回鄉蓋的房子,但爺爺在三十多歲時被土匪綁架撕票;父親亦去國外謀生,每年回鄉一次。他這一輩的孩子都在老家長大。如今他的兒女都讀書進城,就剩下他與老伴守著老屋。
我欣喜地看到玉水村“美麗鄉村”建設初見成果,旅游觀光、民宿飲食,更有石斛、花卉、水果、拓展訓練基地漸成規模,加上古驛道驛站遺址、紅色文化遺址、明清老宅,以及季節性滿山李花桃花……
小小山村,青山綠水,滿園春色。如今五百年古村煥然一新,前景可觀。
三
中國客家博物館,比十年前我第一次來參觀時,更顯現代大氣。提升改造后內容豐富,客家來源、特征與影響都講述得更為清晰。五次南下,重祭禮重祖先重耕讀,圍龍屋重族群重防御重風水,客家菜、山歌、漢劇等等……顯示了漢族“衣冠南下”,一個族群如何生存并流散全球的整個過程。
同行的梅州當地作家告知:當年可以南下的大多是世家大族,有經濟實力文化傳統。所以,客家人大多具有文化底蘊,是文化家族。幾天訪問下來,我對梅州客家僑鄉印象深刻。此言不虛:客家人遍及世界,國內五千萬,海外五千萬。看來,整個廣東的“海洋性”恰恰體現在幾百年不間斷地海外謀生與海外移民。客家“遷徙”不僅局限于華夏,“視野”亦是世界的,宏闊而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