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王堯 | 熊育群《鐘南山:蒼生在上》: 重逢久違的崇高
更新時間:2020-05-20 作者:王堯來源:《收獲》
我特別在意今天的《鐘南山:蒼生在上》研討會。昨天晚上就開始不抽香煙,因為一抽煙就會習慣性的咳嗽,咳嗽是新冠以來最恐怖的聲音之一。在今天這個場合里如果咳嗽,大家會非常緊張。我說,這個細節表明我對這個作品和這次研討會的在意。
真的無法想象有半年未出蘇州。“新冠”給我們的生活、思想、文化究竟會帶來怎樣的影響,現在可能還難以預測。我自己也迷惘、不安和思考過,看到一些朋友迅速的發言,我很佩服他們,現在我仍然無法清晰地表達我的所思所想。在曾經焦慮的日常生活中,一個人物給了我們安神的處方。這就是鐘南山院士。
我在電視上看到鐘南山院士與白巖松的談話,突然覺得小區里的樹綠了,花開了。很快,微信上又一次傳遞鐘南山院士再次談話的消息,我急切地等待,然后又有人發布消息說這是“假消息”。但假消息卻透露了一種真實的社會心理。從“非典”到“新冠”,鐘南山院士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傳說。如果我們這個時代有傳說的話,鐘南山院士一定是傳說之一。許多年了,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能夠為社會廣泛接受和贊美的人物不是很多,鐘南山院士大家都接受。
所以,差不多一個多月前,我聽到程永新主編說他和鐘紅明組稿組到了熊育群先生寫鐘南山院士的非虛構作品,我和他們一樣興奮。《收獲》從創刊到現在,這個雜志非常有特點,它是非常有定力的雜志,它會用藝術的方式應對現時代的重大事件。作為一個文學雜志,如果你不以文學的方式應對重大事件就不是一個文學刊物。在疫情爆發期間,寫作和組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反映這個階段的人物和事件,至今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難題。我特別關注這個事情,期待熊育群筆下的鐘南山院士,期待在這部非虛構作品中,讀到現場,讀到事件,讀到社會,讀到人文,讀到蕓蕓眾生,讀到價值判斷,讀到與這些相關的栩栩如生的鐘南山院士和他的內心世界。簡而言之,我們能夠在“語言”中靠近鐘南山院士。當我在微信上看《收獲》長篇小說專號的目錄時,《鐘南山:蒼生在上》幾個字躍入我的眼簾。
我首先想說的是《鐘南山:蒼生在上》文本的寫作、發表和出版既是一個“文學事件”,甚至也是有一個“社會事件”,它意義重大。在現在這樣一個復雜的社會語境下,選擇一個什么樣的人物由點及面,在紛繁復雜的情勢下直面“新冠”帶來的變化,通過非虛構文本傳遞真實和積極的信息,并且獲得讀者的信任和認可,既是文學的難題,也是社會文化的難題。讀了《鐘南山:蒼生在上》后,我覺得它是成功的。從熊育群先生和程永新主編、鐘紅明副主編的發言看,文本的創作、修改和發表是一個積極、認真、嚴謹的互動過程,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創作。今天上海作協、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和《收獲》文學雜志社、上海文藝出版社聯合開這樣的研討會,在全國可能是首次研討這個題材的作品,意義重大。
《鐘南山:蒼生在上》是次高難度的寫作。我們都知道這是最近距離的寫作,它是非虛構,不是一般的新聞報道。大量的當下場景如何處理,大量的專業問題如何敘述,這也是我們關注的難題。在近距離中寫鐘南山院士,同樣是個難題。我們好像熟悉鐘南山院士,其實又不是那么熟悉。據我所知,長篇小說專號出來以后,公眾號節選刊載以后,影響非常大的,大家關注鐘南山,很大程度上是在關注自己的許多疑慮和許多問題,希望能夠找到解除困惑的答案。這是非常有難度的。我覺得熊育群先生完成了這次有難度的寫作。他的專注和專業都令人欽佩。
我在《鐘南山:蒼生在上》中讀到了久違的崇高感。怎么寫鐘南山院士?他身上的民族精神,科學精神,心系蒼生的情懷,都是一種崇高的品格,也是最美好的人性。這是我們讀到的鐘南山院士的靈魂。我對這個文本特別深的印象是,它恢復了我們久違的崇高感,也確證了宏大敘事的力量。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特別需要的,這一點我印象是特別深的。但如何具體呈現,而不是抽象演繹,也是我關注的。鐘南山院士是人,不是神。任何造神的寫作都是危險的。我們都看到一張照片,鐘南山院士好像是在餐車里睡著了。這張照片讓我們貼近了鐘南山院士,他是崇高的,是我們普通人能夠理解的那種崇高。我讀《鐘南山:蒼生在上》就想到這張照片,熊育群先生在大大跨度、多場景中再現了一個真實的鐘南山。這與熊育群先生長期的積累有關,他從“非典”時期就開始采寫鐘南山院士,在這個意義上,《鐘南山:蒼生在上》又是一個長期觀察和思考的文本,而非急就章。寫出真實的鐘南山院士,還有一個很大的難題,就是你寫疫情,需要專業,至少得守住常識,在這一點上,熊育群先生是花了功夫的。新冠疫情如此復雜,如果敘述稍有不慎就會引起非常大的爭議,甚至會損傷人物。所以我說這是非常有難度的寫作,熊先生實現了自己的預想,比較圓滿地完成了一次有難度的寫作。
熊育群先生之前主要從事散文和小說創作,積累了扎實的藝術經驗。寫作新冠中的鐘南山院士是個難題,熊育群先生舉重若輕,文本的頭緒紛呈,細節情節紛至沓,歷史與現場交織,復雜的社會背景井然有序。在這么緊張的時間里,文本的結構、敘事都處理得都非常好,是今年非虛構創作的一個重要收獲。
我也要特別說到熊育群先生個人的使命感、憂患意識和人文關懷。我覺得熊育群寫鐘南山院士,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寫自己,他把自己置于鐘南山院士的處境和位置上去貫穿、認識、書寫,去體驗、體貼鐘南山院士的心路歷程。所以我說,熊育群先生寫了鐘南山院士,也寫了自己。我們讀到了懂專業、講真話、有情懷的像鐘南山院士這樣的老一輩知識分子,我們也讀到了熊育群先生作為知識分子的寫作。如果不能寫好鐘南山院士,我們這一代作家無法向歷史交代。因此,我在向鐘南山院士致敬時,也像熊育群先生表達敬意。
(根據研討會發言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