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豆餅角
更新時間:2020-04-27 作者:廖洪玉來源:廣東文壇
“鈴鈴鈴!鈴鈴鈴……”
天剛蒙蒙亮,黃伯還未起床,就一連接到好幾個電話,都是向他訂購豆餅角的。
老伴說:“算了吧,這生意不做了,舒舒服服睡個回籠覺,我們又不是沒飯吃。”
黃伯說:“這不好吧,已經答應人家。”一邊說一邊起床。
春節已經過去幾天了,雖然新冠肺炎疫情還未消去,但快遞和外賣已開始復工。黃伯如春節前一樣,一早起來就做豆餅角,洗豆、磨漿、濾渣、煮漿、點鹵、上模,一絲不茍,道道工序講究。做好后,戴上口罩,挑起擔子給別人送去。
黃伯五十多歲了,是粵西地區東岸墟傳統手工藝傳人,從小就跟著父親做豆餅角。父親去世后,他繼承家業,靠著這門祖傳手藝,娶妻生子,養大一對兒女,又供他們上學。黃伯做的豆餅角在家鄉一帶小有名氣,豆味純正,橙黃橙黃,是用最有特色的一種叫“黃京子”的汁來泡制的,色味俱佳,讓人越看越想吃,越吃越香。據說豆餅角還有清熱去濕的功效,所以,村子周圍一帶很多人喜歡吃,天天吃,黃伯的生意也越做越順風順水。
很多人就是吃著黃伯的豆餅角長大的。孩童開始,就見慣了黃伯在公路旁擺賣豆餅角,他的身影成了這地方一道令人向往的風景線。家鄉的人外出上學、謀生,不管走多遠,一想到家鄉,就想到公路旁賣豆餅角的黃伯,也就有了濃濃的鄉愁,有了想家的念頭,有了回家的方向。
幾十年來,黃伯每天加工三十多斤大豆,做好后挑到附近公路旁擺賣,一元一個。老伴給他當幫手,每天賣完就回家。黃伯因做傳統美食出了名,還上過電視,登過報紙,后來曾有一段時間他突然不再出現,原來他的豆餅角被人包銷了,只是,豆餅角不再是原來那個味道,價格也不是原來那個價格。
黃伯有時走在路上,常有人問他,你以前的豆餅角那么好吃,現在怎么這么難吃啊……
黃伯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好像做錯了事,對不起鄉里鄉親。終于有一天,他又重新在公路旁賣起豆餅角。
雖然兒子在城里有了穩定的工作,女兒女婿也是做生意的人,一對兒女在生活上都照顧黃伯老倆口,但黃伯閑不住,又不忍心荒廢這門家傳手藝,所以仍然繼續做豆餅角。
鼠年一到,新冠狀肺炎病毒洶洶來襲,全球肆虐,大家響應政府號召,春節開始都呆在家里,不串門,不拜年,不走親戚,黃伯也暫時不到公路旁擺賣豆餅角了,但天天有很多人打電話問他,黃伯,幾時復工?幾時才做?你不用去公路旁賣,我們向你訂購,你送到家門口就行。黃伯看到快遞和外賣在復工,于是他也開始復工做豆餅角,大家知道了,非常開心,在微信上互相轉告,一片歡呼“黃伯開始做豆餅角了”,黃伯辦好通行證,每天戴上口罩,走村串巷,挑著擔子給訂戶送去。
這天,黃伯剛給人送完豆餅角,正走在回家路上,手機鈴聲響了,是一個女人打來的:“黃伯,我是后村的阿珍,你還有豆餅角嗎?”黃伯說:“沒有了,都是人家訂要的,剛剛送完。”
阿珍嘆了一口氣,說:“我女兒小慧想買三十個你的豆餅角,唉!真不巧。”黃伯說:“明天吧,我做好就給你送去。”阿珍說:“小慧主動要求去湖北支援抗疫,今晚十點出發去市里集合,她從小就喜歡吃你做的豆餅角,本來想帶上一些在路上吃的,看來等不及了。”
黃伯認識小慧,她是鎮人民醫院的一名護士,聽完阿珍的話,立刻說:“我回家馬上做,爭取十點前送到你家。”說完,大步流星往家急走。
黃伯一邊走進大門一邊大聲叫:“老婆子,快,快,快去量十斤大豆,馬上做豆餅角。”老伴從房里出來,疑惑地問:“要錢不要命了?剛忙了一天回來又做。”黃伯說:“人家急著要。”老伴說:“急要也要等明天再做。”黃伯只好把小慧今晚奔赴湖北前線支援的話告訴她,老伴一聽,點了點,說:“小慧是個好閨女。可時間來不及啊!”
“來得及!我們抓緊!我們不能為抗疫做些什么事,但我們能給小慧做幾個豆餅角在路上吃,我心里很高興,希望她多救幾個病人,也希望她平安回來,再吃我的豆餅角。”“對對,記得不要收錢呀。”說完,兩人忙了起來。
九點四十了,還不見黃伯的影子。阿珍急了,眼看十點就到了,還是不見黃伯。阿珍嘆了一口氣,對小慧說:“看來是等不到了,只有今后你回來吃了,走吧。”說著,就拉著小慧一朝出租車走去。去市里還需半小時車程。
連女兒想吃點豆餅角這個小小的愿望都沒落實好,阿珍很愧疚,同時也很生黃伯的氣:“這個黃伯,做不出來,就直說嘛,害得我們等這么久!”
話音落,黃伯突然出現在車子前面。他手里提著一個食品袋,一副上氣不接下氣的樣子,滿頭大汗,連稀疏的白發都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