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護士手記:疫情籠罩下的大年
更新時間:2020-04-27 作者:張紅霞來源:廣東文壇
中國的大年三十,本是張燈結彩的一天。往年的這一天,我都會去市場買三兩支銀柳,加上幾支百合花,或玫瑰,或美人蕉花,以及星星花,花朵隨心意地插在半透明的玻璃花瓶上,放在客廳的一側,看花開時花香四溢人的心情變得喜悅。可是,今年這個年呀,我的心情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弄得七零八碎了,新型冠狀病毒無情地肆虐武漢,并開始向全國各地乃至世界潛伏和蔓延……
1月20日,我們醫院緊急召開了關于布置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診療防控的工作,一邊是醫護人員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緊鑼密鼓地籌備,另一邊是春節的到來。
1月24日這一天,是我們接到“武漢疫情”通告后的第三天,我觀察到的民眾生活情景:廣州的大街小巷、社區中心看上去依然是一片祥和的景象,但我心中感到蕭條,顯然這是一個醫護工作者對疫情擔憂,比一般民眾更清楚它的嚴峻性。然而,人們依然像往常那樣,沒有太多的區別,市場旁街道邊熟食店的門口,人們一個挨著一個排隊挑選燒肉、燒鵝、白切雞等,不亦樂乎。忽然,一個中年男子插隊,引起店小二的不滿,他們吵了起來,店小二為了維持秩序訓斥了那個中年男子。一排長長的隊伍中只有那么一兩個人帶上口罩,隊伍中大多為老年人。
事實上,人們對新冠肺炎的預防意識與我們家前天的情況頗為相像,那天上班前我命令孩子“不要出門”,結果他還是偷偷溜出去玩了,只是回來比我下班早,沒有發現,后來他自暴露行蹤我才知道的。丈夫進去公共場所時并沒有聽我的囑咐“戴口罩”,還聲稱:“春節回老家吃團圓飯”,我對他說:“不要回去了,家里這么多人,你天天上班,而我又在醫院工作,這個時候是別人怕你呢。”但他覺得難為情,家這么近,過年不回去陪陪父母、兄弟和妹妹他們吃頓團圓飯感到不近人情,后來,我使用了一個“錦囊妙計”,老家的人就自動取消了三姑六婆的大聚會,這回他可安心了。
我耐心地給他們傳播信息和做思想工作,老年人的免疫力相對低下,更容易被感染,這是非常危險的。這次疫情中在研究的425例的病例,有一半以上是60歲以上的人。
此時此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性肺炎的威脅性,大多數的民眾還不曾有所警惕,我感到非常震驚和不妙。
使命感
或許,由于工作性質使然,心里自然而然產生一種使命感,廣州社區、街道的那片祥和景象,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意識到在傳染病面前預防知識的重要性,意識到抗擊疫情不能只局限在醫院范圍內,更不能只靠前線的醫務人員。
作為一名平凡護士,作為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一份子,17年前有過抗擊“非典”的經歷,還有20多年臨床護理經驗的我,被廣州大年之日的平靜氣氛驚醒了。
應對傳染病,知情與預防知識同等重要,而做好預防感染的主要措施是健康知識的傳播,需要這些健康知識的人,不再只是自己平常工作中有限幾十或幾百名的服務對象,而是應該為更加廣闊的群體提供力所能及的疫情信息和健康知識,讓人們知道當前疫情控制的嚴峻性,以及預防它、擊敗它的有效措施。
于是,我宣傳有關預防感染新型肺炎知識的范圍,從朋友圈擴大到力所能及的家庭、社區。以往,在這些微信的群里,或許自己極少發聲,看到群里的他們的聊天,依然是家里的小狗、花市妙語等日常生活的瑣事,安靜的微信群依然保持著平日的慣性,不能再猶豫了——我打破了寂靜,把武漢疫情的“溫馨提示”、“警告”、“防控措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公眾防護指南”等發到大大小小的群里,一次、兩次、三次,看到他們從沒有反應到主動談起了疫情與口罩,洗手與“宅“在家里,自我隔離……
——“國難當頭,匹夫有責。”用在此時,再合適不過。
在這場戰役中,產生這種使命感的人不僅僅是千千萬萬醫務人員,還有警察、解放軍、社區服務者、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建設者、武漢疫情志愿者、環衛工人、作家等等,他們用不同的方式,默默支持著中國·武漢。非常時期,我愿意把這些記錄下來,身處其中,不會游離其外,對這個國度,對這個世界懷有深沉如海的珍愛和痛惜。
除夕連夜出征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你是怎么樣應對的呢?
醫院的反應是高度重視、快速、積極的,毫不夸張,同事們還真有著“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豪情,醫院的第一、二把手親自布置疫情的防控工作的同時,還親臨發熱門診、隔離病房查看,時刻鼓勵大家:團結一致,抗擊疫情。
我身在其中,熱烈地感覺到它跳動的脈搏,為它震撼,為它心痛,不自覺也沉浸在其中。
1月24日,也是大年三十,本是萬家燈火齊明、歡聲笑語共享團圓的日子,醫院接到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組派醫療隊援助湖北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函和廣東省衛建委緊急召集通知后,就立即組織醫療、護理、檢驗等醫務人員報名,同時緊急調配物資,準備帶往前線。
發動報名的通知一經發出,各條戰線醫務人員紛紛報名,主動請纓上前線。
根據疫情的需要,從眾多的報名人員中,我們醫院遴選出20人,他們分別是來自重癥醫學科、呼吸內科、醫院感染科、醫學檢驗科的醫生和護士。
接到任務的各大三甲醫院與我們醫院一樣,立即組織并發動廣大醫護人員報名,廣東省第一批135人的援助醫療隊就這樣在1小時內迅速集齊,他們整裝待命,隨時準備出發。除夕連夜出征,21:00,醫療隊奔赴機場;23:00,醫療隊出發奔赴湖北。
“祝大家過個祥和的春節,俺要去武漢了!”
“時間緊,我去買紙尿褲了。”
……
作為此次珠江醫院醫療隊醫師組長,ICU副主任王華在臨走前,給家里的微信群發了這樣的信息,他希望制造輕松的家庭氣氛,不想讓家人太擔心,王華還說:“82歲的母親特意給我包了1000塊錢的紅包遞給我時說,給你保平安。”
這一批的隊員中相當一部分出生于九十年代。是的,“九十年代醫生、護士”已橫空出世了,第一代的九十年代出生的人已經30歲。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又一代醫務工作者就這樣舉著“救死扶傷”的旗幟滾滾向前行。疫情當前,人們在他們的背后寫上“英雄”“白衣天使”。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學著前輩的樣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搶人罷了……”最近幾天,這樣一段話,感動了無數人,我看著更是泣不成聲……
醫生、護士也是有血有肉之軀,他們情感豐富也是害怕,沒有防護衣的時候,他們就穿上紙尿褲也作戰。哪有什么英雄,在國難當頭這個特殊的時期,這個群體被冠以了英雄之名。
(張紅霞,筆名一然。供職于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