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金羊網 | 精心組織戰“疫”主題文藝精品創作,彰顯廣東精神
更新時間:2020-04-15 作者:周建平來源:金羊網
摘要:本文對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廣東文藝創作現狀等進行調查和研究,就如何切實推進廣東戰“疫”主題文藝精品創作,堅定自信、提振精神、打贏這場戰“疫”,勇攀藝術高峰,為廣東社會經濟建設、文化強省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提出了建議。
一、問題的提出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文藝作品最能鼓舞斗志、溫暖人心。越是在困難的時候,我們越是要大力弘揚中國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強中華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文化建設也要提升至更高層面,文藝創作肩負更多的使命。
這是一場異常艱巨的戰斗,廣東文化界迅速反應,紛紛拿起文藝武器,負起擔當,齊齊戰“疫”,積極行動起來,開辟文化戰“疫”的“第二戰線”,發揮“廣東速度”,通過筆墨、聲音、光影等創作了一大批有力度、有深度、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滿腔豪情地創作文藝作品,謳歌白衣戰士,謳歌廣大人民群眾戰勝災難的堅定信心,謳歌中華民族眾志成城的不屈精神,用歌聲,用舞姿,用一首首動人的詩篇為一線抗疫人員送去溫暖和力量,為普通民眾防控疫情提供科普知識,同時也為宅居家中的老百姓提供文化產品,為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助上一臂之力,顯示了廣東文化大省的實力與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
這場比非典更為嚴峻的戰“疫”,考驗著我省宣傳文化戰線工作的機制、方法,工作體系和工作機制的實力;考驗著我省文藝工作者的應變能力,也對文藝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考驗著我省文藝工作者能否抓住機遇,把握時代本質、挖掘生活內涵、揭示歷史規律的能力,錘煉藝術精品、弘揚正能量,進一步鼓舞人心、激勵斗志、凝聚力量,為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推動廣東社會經濟發展,建設文化強省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二、情況分析
1、廣東速度,創作戰“疫”作品
在全國上下眾志成城,全力以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1月31日,廣東省文聯、廣東省作協向全省文藝界發出倡議,號召全省各級文聯和文藝工作者積極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充分發揮文藝優勢,積極發聲,為堅決遏制疫情擴散、奪取防控斗爭勝利貢獻精神力量,并號召文藝工作者以適當的方式開展抗擊疫情主題文藝創作。
廣東省作協倡議廣大作家積極投身抗擊疫情主題征文和采寫活動,挖掘、書寫在疫情防控斗爭中涌現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
截至2月3日,廣東省文聯共收到戲劇、音樂、美術、書法、攝影、曲藝、漫畫、剪紙、微視頻等類型的抗疫主題作品2000多件;從征集的抗擊疫情主題文藝作品中精選優秀作品,在廣東省內主要媒體、文聯網站和廣東文藝微信公眾號上刊發,并推薦到《學習強國》《中國文藝網》《中國藝術報》。
歌曲《我的身后是中國》、詩朗誦《終會迎春來》、歌曲《生命花開》、山歌對唱《眾志成城把疫防》、美術書法作品《與時間賽跑》等一批高質量的戰“疫”文藝作品迅速推出。截至2月4日,廣東省作協已收到近300篇抗擊疫情相關的文學作品,體裁涵蓋詩歌、散文、小說、紀實文學等。
截止到2月10日,廣州市共收到1500件作品。原創視頻《鐘南山:中國行!讓我們共護家園》,全國130家媒體轉推,截止2月10日晚6時,全網記錄流量突破1億。
2、廣東力度,群眾文化創作深入基層。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開展群眾文藝抗擊疫情專題創作。省文化館等在微信公眾號推出以“抗擊疫情,團結一心,廣東省群文創作者與你同行”為主題的群眾文藝原創作品推送,基層文化館站的群文創作者用音樂、詩歌、曲藝、舞蹈等形式創作出一批有溫度接地氣的文藝作品,“聲”援武漢、鼓舞斗志、凝聚民心,目前已推出了八期20個作品。
廣東出版界則把關注點之一放在兒童、學生防護新型冠狀病毒上。廣東教育出版社聯合廣州市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策劃出版了《不一樣的春節日記——給小學生的新型冠狀病毒防護讀本》。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策劃出版了《兒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護》科普圖書,并將電子圖書和部分紙質圖書免費提供給廣大讀者閱讀。據悉,該圖書是國內首本由一線醫護人員編寫的針對兒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護公開發行的圖書。
3、廣東深度,呼喚戰“疫”精品力作。
事實證明,我省的文藝隊伍是一支黨和人民值得信賴的隊伍,是一支關鍵時刻能夠拉得出、沖得上、打得贏的隊伍。
經歷多年的積累和磨練,我省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已經自覺地將自己的職業道德、社會責任融入到關注時代變革、關注歷史進程、關注人類命運的思考和創作實踐中。
2003年的那場非典,廣東創作了《護士長日記》《瘟疫,人類的影子——"非典"溯源》等在全國產生影響的文藝作品,以及油畫《抗擊非典》、雕塑《葉欣》等。推出國內第一部反映抗擊非典全過程的紀實風格電視劇《沒有硝煙的戰爭》。
劇情用電視劇手法表現廣東人民抗非典的歷程,展現鄧練賢、陳洪光、葉欣、范信德四烈士的獻身精神,謳歌以鐘南山為代表的科學家和醫護人員的英雄事跡;同時運用紀錄片手法,穿插了近50名抗非典一線醫護人員的紀實采訪。《護士長日記》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瘟疫,人類的影子——"非典"溯源》獲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目前,在我省組織以及大量自發創作的戰“疫”題材創作,速度快、數量多、覆蓋面廣,較大地滿足人民群眾特殊時期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中有不少堪稱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但同時,在創作中也存在突發事件面前思想準備不足、知識準備不足、深入生活不足等問題。對嶺南文化氣質、廣東精神的發掘與提煉仍然還有許多可作為空間,需要進一步提升我省戰“疫”主題創作的精品意識與制作水平。
隨著戰“疫”的逐步深入,更呼喚全國特別叫得響的戰役精品力作。如何創造戰“疫”主題文藝精品生產的輝煌,這是廣東文藝家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三、有關建議
要牢固樹立全局觀念和大局意識,自覺地用“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思想統領文藝工作,把戰役創作放在當前全省宣傳文化工作的大盤子上來考慮、來謀劃,力創精品,為徹底打贏這場人民戰爭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
1、充分發揮宣傳文化系統的引導職能,充分調動精品創作的積極性。
依靠行政手段推動和引領,迅速建立起組織指揮有力、協調運轉有效、工作責任明確、目標要求落實的精品生產工作機制。在現有良好的創作機制基礎上聚焦戰“疫”主題精品創作。
2、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拓展工作空間,推動文藝精品創作向更高層次邁進。
號召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應真正沉下心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具有史詩性質的大作、力作。完善高水平、高效率的組織運作機制,抓好戰疫主題創作生產的關鍵環節。通過抓戰“疫”精品這個機制來強化對文藝工作的統籌,強化具體組織實施,強化對藝術生產的引導。
3、堅定“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的自信,精準地開發戰疫題材創作。
廣東擁有戰“疫”英雄鐘南山、張忠德以及一大批一線戰斗、前赴后繼的醫護人員;有驚心動魄的戰“疫”故事,這無疑也是廣東文藝精品創作的富礦,應該給予高度重視和加強深度開發。所有這些,都使得戰“疫”題材創作成為一個創作富礦。戰“疫”英雄人物以及故事的講述,最易將歷史和當下交融呈現,以地域文化的變遷演繹時代的滄海桑田。
4、尊重藝術規律,尊重作家、藝術家的勞動,充分發揮作家、藝術家的潛能。
一定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方向,只有真正“下得去”“接地氣”,才能創作出“叫得響”的戰“疫”主題的優秀作品。
5、立足本根,重點攻關,著力打造具有“粵味”風格的戰疫主題創作品牌。
要樹雄心、立壯志,從厚重歷史或紛繁現實生活中取材,以穿透每一個戰“疫”題材的思想力量、專業的寫作技巧,創作一批深入人心、反映時代、經得起讀者檢驗的戰疫主題精品力作。
6、充分發揮粵派批評在這場戰“疫”中積極的導向作用,營造戰疫主題創作和傳播的良好氛圍。
在戰“疫”中,構建媒體融合條件下多點發聲的文藝評論格局,整合平臺與傳播渠道,發揮好報網、網臺聯動的積極效用,要讓文藝評論在全媒體中發揮更大作用。要注重語言和風格的創新,內容深入淺出,語言新鮮活潑,風格質樸清新,篇幅短小精悍,網言網語、快人快語,貼近廣大讀者的審美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