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biāo)題

標(biāo)題
內(nèi)容
首頁 > 粵評粵好 > 批評進(jìn)行時
陳再見 | 當(dāng)橋成為一種隱喻,就不僅僅是“跨過去”,還意味著出走和逃離
更新時間:2020-04-02 作者:陳再見來源:《小說月報》
我的微信里,加入的大群不多,基本上能退的都退了,小群卻很多,三五個人的,形成不同的小圈子。我覺得這樣很適合我,人多的群基本不說話,也不太敢說話,人少了,往往就能暢所欲言了,不怕有人在暗處盯著你,甚至,也便于我“扮演”不同角色。不同的小圈子里,他們對我的印象大概也是不盡相同的,這同樣符合我狡黠的心理,所以人性很復(fù)雜,行為很詭異——我還想說,這些小群也是我捕捉小說素材的來源處,怎么這么說呢,因為群小,大家覺得安全,好多心里話,不敢公開說的事情,不便在朋友圈討論的場景和議題,在那狹小的空間里,被保護(hù)起來的,相互信任的,就可以說了。
我并不是指《大橋上》的故事就來源此,不是,那基本上是我虛構(gòu)的產(chǎn)物。但是最初促使我寫這篇小說的,則是一張關(guān)于橋的照片。照片是家鄉(xiāng)一位女教師發(fā)的,她也是寫作者,我們同在一個五人的小群里,都是鎮(zhèn)上寫得較好的寫作者,志同道合,偶爾聊會天,然后發(fā)紅包,平時各忙各的。那天她突然發(fā)了一張1994年騎著單車從橋下過的照片,問我們認(rèn)得出來是她嗎?我們都表示認(rèn)不出來了,變化太大,簡直換了個人。不過照片保存得挺好,很清晰,很有時代感,年輕女性的服飾特征鮮明,花紅色長衣,粉色圍巾,看起來是過時了,卻一點也不俗氣。在我們那個地方,彈丸小鎮(zhèn),多少年來,卻一直被稱作“小香港”。
一張老照片,朋友間聊幾句,以為那樣就過去了。我卻對它動起了小心思,吸引我的除了女教師年輕時的模樣,還有她身后的大橋——那是我們當(dāng)?shù)赜忻募讝|大橋,地理上連接甲子與甲東兩個鎮(zhèn)之間的道路交通,同時也是渡槽橋,引水灌田,橋下是海灣和塭田,站在橋上,能望見茫茫海水,和東宮頭碼頭。于是,作為小說素材,某些關(guān)鍵詞便開始在我的腦海里浮現(xiàn),大橋,碼頭,單車,女教師……像是滿腦子飛翔的鴿群,起初還挺遠(yuǎn),慢慢就近了,當(dāng)它們從頭頂上掠過,并在空中集體拐了個彎,我仿佛聽到了聲響——于是,小說的雛形就出來了。
我想說的是,當(dāng)大橋作為一座橋時,它的物理功能其實很簡單,就是跨過去。江河,海灣,或者峽谷,讓道路聯(lián)通,讓那個鎮(zhèn)的漁民可以拉著魚蝦出來,再換作油米和小孩的玩具回去,就這么簡單;但是,往深了想,因為有了橋,人們的欲望日益膨脹,他們其中的有些人出來后,就不想再回去了,要留在“小香港”過日子了;再往深了想,會不會還有人一直想通過橋出來,卻一直被迫著原路返回呢……這么想時,悲劇就出來了,橋也就不再是一座簡單的橋了。它有了隱喻——當(dāng)橋成為一種隱喻,就不僅僅是“跨過去”了,還意味著出走和逃離。至少在我的小說里,大橋成了一種力量,既是出走和逃離的動力,同時反過來,也可以是阻礙命運改變的不可抗拒之力,只要大橋一天還在,不坍塌,力量和反力量都會一天存在,且同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