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廣東省青工作協會員抗疫散文
更新時間:2020-03-30 來源:青工匯
這個春節,我們都是考生
文/雷立新
今天是2月1日,眼看我們的開工還有一個多禮拜,心里有些惶恐,我們公司是一家活動策劃演藝公司,主要業務板塊是給企業做慶典、活動策劃,因為新冠肺炎這場災難,這個月已經泡湯了。年前簽好合同的六場活動全部取消了,可是房租水電、工人工資一分錢少不了,這銀子好幾萬必須得要花出去。
微信群里,朋友圈里,不斷有企業老總發的“房東免租倡議書”。大家都在發出哀聲了,看來大家都同病相憐。我昨天也把這信息發給我們的房東,如石沉大海,沒有反應。房東今天發了份復工的員工登記表和體溫測量表,看來沒戲了。我這人面皮薄,最怕人催款,下午就通知財務按時轉房租了。
這個春節不太平,我們都跟這該死的新冠肺炎災難聯系在一起了。從年三十那天開始,我就響應政府的號召,自我隔離。所有的新年飯局都取消,做個安分守己的宅男。剛開始看電視,再后來,從房間到客廳,從客廳到書房,從書房到廚房,從廚房到洗手間,從洗手間到我們家后面那個公共陽臺,我按這個五點一線來走動,活動活動筋骨,權當馬拉松,就這樣來消磨這難受的時光。好在我們家后面那個公共陽臺有一百多方,足夠我好好瀏覽一下外面的風景,這多少給我心里面一些安慰。我想,樓上的住戶這幾天也留意到了吧,樓下那個小子是不是有些不正常了呢。慢慢的煩躁不安起來,真有些擔心自己被憋成瘋子了。
我突然感覺這事態的嚴重性。這樣不行,我必須要做點啥,不能讓自己如此的沉淪下去。我還有家庭,有企業,他們需要我,我必須好好的保護好自己,配合政府打好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想到這里,一種無窮的力量油然而生,我必須在保護好自己的同時,也要為社會做點啥。我是一位文學愛好者,也是各個文學協會和行業協會的會員,我必須要承擔一些社會責任。于是,在行業協會的微信群里,我成了積極份子,積極參與協會組織的愛心捐贈活動,主動捐款,雖然錢不多,但它是我發自內心的愛,更是一種責任。
除了參與行業協會組織的愛心活動,再就是寫作。
在這個春節,我又開始了寫作模式。我這人沒有其他愛好,就這點嗜好,我寫作時有個習慣,喜歡坐在電腦前,帶上耳機,一邊聽音樂一邊打字。在音樂中,靈感和語言會像泉涌一股股地涌上來。
隨著對一線醫院新聞信息的了解,我越來越揪心起來,一來是對家鄉災情的擔憂,另外一方面,那些醫護人員感人的事跡令我感動。這些感悟,慢慢演變成我筆下的文字,有一些文字被大瀝文化站、南海作協、佛山市文化館、佛山市創作院陸續轉發,有朗誦的形式,有文字的形式。這些我不是在顯擺自己,我要說的是,我是在用文字,用自己的真誠和愛心,以另外一種形式,對我的故鄉重災區給予一點點心靈上的撫慰,這一點我也欣慰了。
我是個比較情緒化的人,在大災面前,我常常被那些最底層的老百姓用最樸實的方式來支援災區的事跡,感動得熱淚盈眶,也被那些失職的政府官員和部門氣得捶胸頓足。在開車去市場買菜的路上,看到馬路上空蕩蕩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偶爾看到一位清潔阿姨,心里面又暖和起來,像是看到親人那樣格外親切,有時候真想停下車,給阿姨一個紅包一個擁抱。妻子罵我神經病,說是誰稀罕你的擁抱呢,想必是不是在吃醋呢,大過年的還是以和為貴吧。
我覺得,一場大災,我們必須人人要盡責,它就像一個考場,我們每一個細節就是一道考題。
比如戴口罩,我們出門都得戴上口罩,這是自我防護,也是對他人保護的一種最好方式,我準備采購一批回來,以后上班還得要求員工一起戴。
這些天,看到各個小區路口,社區工作人員也行動起來了,派傳單、量體溫、排查返程人員,大家一絲不茍。這些熟悉的面孔,他們沒有防護服,只是戴上口罩,放棄假期,保護著我們居民的安全。
我是湖北籍,這幾天光電話我接了好幾個,有社區的,有人社局的,還有房東的。這些電話都是了解我是否回湖北沒有,有沒有員工回來。要在平時,我覺得煩,而在這個時候,反而覺得特別溫暖。
在電視新聞里,我們家鄉黃岡的一位官員,面對中央指導組提出的關鍵問題,一問三不知,在媒體面前還在一味的推脫和傲慢,不到一天時間,這位官員給撤換了。
還有些紅十字會和慈善機構,因為工作不到位,導致捐贈物資得不到合理分配,引起廣大人民的公憤。紅十字會立馬出面回應,將對失職的部門和個人給予嚴厲處分。
在這不太平的春節里,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值得我們去觀察、深思。我們在這場大災難考場面前,考及格了嗎?就我而言,我個人覺得,我還是沒有及格,起碼在前期自我消極過,我自己還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
在信息化越來越透明的今天,我們面對這場考試,及不及格大家一看就清楚了,千萬別找借口來逃避和推卸。不及格就是不及格,這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沒有再考試的勇氣。
在我們的人生中,不可能一帆風順,還有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災難可能出現,我們必須要有自我挑戰,不怕艱難困苦的勇氣和決心,這樣才能有勇氣迎接新的未來。
再說大一點,在我們國家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何嘗不是這樣的呢。
守在方寸之間
文/黃小霞
我想,縱使讀遍上下五千年,也找不出這個庚子鼠年如此特殊的春節了。不出門、不拜年、不聚會、不開展各種歡慶活動,就連假期里最受歡迎的各大娛樂場所都關門謝客停止營業,堪稱這是史上最沒有人情味的春節。
造成親情隔離的罪魁禍首是新型冠狀病毒。它寄生于野生動物,從掠食者那丑陋的嘴角逃了出來,又以蝴蝶效應的傳播速度,從江城武漢迅速向周邊城市擴散。
不到一周時間,國內外多地有人陸續染病,武漢及周邊城市的感染者更是以爆發式的勢頭劇增。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性強,對人體傷害很大,不及時救治,會迅速破壞肺功能與人體其它器官,奪去感染者的健康,甚至是生命。由于事發突然,沒有臨床經驗,沒有特效藥物,給醫療部門和醫務工作者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為了抑制病毒大面積擴散,為了避免更多人被感染,為了確保國民的生命安全,武漢政府果斷封城,各地方政府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呼吁市民全力配合工作,全民參與防疫工作。
廣州和武漢相隔千里,尤其在南沙這樣人流不算密集的城市,我想還是相對安全的。盡管如此,我還是做好了科學防護措施。但因工作需要,身為鐵路職工的先生,在工作期間不免要接觸跑車的司乘人員。為此,先生每次回家,主動將自己與家人隔離;為了避免交叉感染,我將做好的飯菜分成三份,一家三口各自在自己的房間進餐。而日常交流方式,也改為隔門喊話或在微信里進行溝通。這種不同尋常的生活場景,在抗疫時期,應該絕對不在少數。所有的冷酷無情、親情淡薄,其實都源于一顆互愛的心。
非常時期,保護自已、保護好家人,就是在保護社會,保護每一個易感染的人群。
從未想過,新型冠狀病毒會來得那么快,而且,離我那么近。新年的第三天,驚聞三樓一家住戶出現了疑似病例。據說染病的業主有一胞妹在年前從武漢過來團年,抱著僥幸的心態,沒有如實向當地有關部門報備,礙于親情,隱瞞了實情。但是很不幸,紙終究包不住火,來勢洶洶的病毒還是穿透了親情,染病的事實將他們推上道德輿論的浪尖。
消息一傳開,小區就如炸開了鍋,各種傳言沸沸揚揚。早前,大家都在密切關注新型冠狀病毒的相關信息,對病毒的傳播途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新型冠狀病毒可以通過飛沫傳播、接觸性傳播、排泄物傳播,更有甚者在傳,或可通過空氣傳播呢!于是,大家都在努力回憶這些天是否有與染病的鄰居近距離說話、是否曾一起乘過電梯、有沒有與他家的孩子一起玩過,然后你一言,我一語,在群里說開了。從大家的言語間,明顯感覺到擔憂與恐慌。爾后,聽說電梯里的感染風險最大,于是就有了憤怒與責難,原來和諧的鄰里關系,添了些許的緊張感。
這些天,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只有一個,那就是抗疫、防疫。打開電視、報紙、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種小程序與公眾平臺,都被新型冠狀病毒的字眼所占據。看到武漢疫情的嚴峻、病毒擴散的速度、醫護人員的壓力與各地感染者數量的驟升,鄰居們愈發感到惶恐與焦慮,也時刻密切留意家人的身體狀況。
兒子有慢性咽炎,時常有點咳嗽,我不擔心。先生在年前有出現過短暫的發燒史,經過社區醫生的指導,迅速退燒后不反彈,也沒有其他癥狀,基本可以排除被感染的可能。可就在三樓鄰居一家確診被接到市區醫院治療的那個晚上,先生再度發燒了,并伴有輕度的咳嗽。
發燒、咳嗽,是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特征,況且,我們身邊有確診的病例。
在南沙中心醫院的發熱門診,先生拒絕我陪同入內,他擔心一個普通的醫用口罩確保不了我的健康。看著屋內慘淡的日光燈下那些忙碌的身影,看著先生勇士般獨自走進屋子的壯舉,我唯有目送他轉身,消失在我無比擔憂的目光里。在來勢洶洶的病毒面前,正確防護、保護好自己不被感染,是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最負責任的舉措。
我開始了焦急的等候。這時,我們樓里14層的一戶鄰居的孩子也因發燒留院隔離了,我的心愈發忐忑,一直在微信里與先生保持頻繁的溝通。
結果終于出來了。在臨床確診的三項指標里,先生有兩項是符合的,所以,必須住院隔離,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與確認。
先生隔離了,我獨自開著車行駛在空曠的馬路上。此時已是深夜,偌大的城市,似乎只有我一人在行走。無形的擔憂在心中漸漸上升為恐懼,仿佛有一個深不見底的黑洞,在腦海中不斷旋轉與擴張。一種前所未有的孤獨與無助,直驅心底。我的眼前開始恍惚,仿佛看見無邊無際的黑暗正在吞噬光明。
人到中年,已目睹太多的生老病死,也歷經太多的悲歡離合。我以為自己很堅強,堅強到可以笑看風云,淡看生死,可以肩挑千斤重,可以腳踏萬里路。可是,當想到病毒無情,先生情況不明,而且要獨自在冰冷的醫院里接受隔離時,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淚水奪眶而出。
我與14樓的鄰居幾乎同時在本棟的業主群里公布家人接受隔離的實情。這些天,業主群空前的活躍,防控疫情始終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三樓住戶一家四口被感染已經轟動整個小區乃至全區。若再有鄰居被感染,那么,只要留在小區過年的本棟住戶,都存在被感染的可能。
消息發出去后,讓我們感到意外與感動的是,一直惶恐不安的鄰居們得知消息后的第一反應居然不是害怕,而是不約而同地安慰我們:“不要緊的,現在只是疑似,還沒有確診,不會有事的。”“你們都要放寬心,或許就是普通的感冒。”“你們沒有與他們正面接觸,不會那么巧的,要對自己有信心。”……
先生隔離后的第二天,我就接到電話無數。有區疾控中心的、鎮防疫工作小組的、當地居委會的、物業管理處的。有詢問的,有關心的,有安撫的。期間還安排了一位網格員密切跟進防控工作,對自覺居家隔離的住戶,還提供免費送餐服務。
傍晚,市疾控中心派出工作人員到小區為在醫院隔離的家屬采樣送檢;區疾控的工作人員也及時入戶進行消殺。即便隔離人員還沒有確診,但為了確保疫情不再繼續蔓延,南沙區各部門正努力地做到萬無一失。
疾控的工作人員告訴我,消殺后一個小時才能返回屋子。當我看著四位全副武裝的工作人員背著消毒機魚貫而入,在我提前已收拾好的屋子里開始噴灑消毒液的那一刻,我突然有一種被外星人入侵家園的感覺。
此時正值晚飯時間,夜色漸濃,我與兒子卻只能在花園里流浪。亮燈的窗口飄來裊裊肉香,惡意提醒我轆轆的饑腸。因為擔心先生,所以我這一天都沒有怎么進食。本應是團聚的時刻,可此時,我與先生天各一方,他正在醫院經受隔離的孤獨,而我與孩子則在飽受饑寒凄苦。望著路燈下被拉長的身影,一種有家不能回的酸楚便涌上心頭。
回到樓下,工作人員正在撤場,一位工作人員上前耐心地囑咐如何做消殺后的衛生處理。當他聽說了我的職業后,從車上拿了兩瓶泡騰消毒片和一包口罩遞給我說道,原來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同道者,請多保重。
望著消失在夜色中那行匆匆的背影,除了肅然起敬,還多了一份莫名的感動。望著手中的口罩與泡騰片,我的心里涌過一股暖流。人處在特殊的時間與特殊的環境里,總是會特別容易感動,會特別容易滿足。雖然看不見包裹在口罩里的那張面孔,但閃爍在護目鏡下那雙善意的眼睛,讓我此生難以忘懷。
我將一瓶泡騰片放在14樓電梯口的消防柜上,我相信那位鄰居同樣迫切需要這些稀缺的消毒用品。
疫情發生后,疾控部門雖然沒有提出強制隔離,但鄰居們依然自覺選擇了居家隔離。自我隔離猶如自我幽閉,大人尚可以克服,可要按捺著年幼的孩子幾天不出門不下樓玩耍,是一件何其殘忍的事啊!特別是14樓住院隔離的孩子,他才一歲多,還不懂得什么叫隔離,也不知道為什么只能和媽媽呆在一個方寸之大的房子里,見不到爸爸和姐姐,也不能出去玩,于是只能通過哭鬧來表達自己的不滿與抗拒。心里承受巨大壓力與精力透支的母親,只能獨自一人懷抱著焦躁不安的孩子,日夜徘徊在方寸之間,精神處于崩潰的邊緣。
而居家隔離的呢?哪個又不是在度日如年的煎熬中度過呢?年輕人不能上班、不能聚親會友;老人不能下樓遛彎、跳廣場舞;孩子哭鬧拒不配合,大人們唯有輪番耐心安撫……盡管如此,為了家人的健康,為了打贏這場防疫戰,再難,大家仍然無悔堅持。
疫情發生后,市面上的口罩、酒精、消毒液早已售罄。線上購買又遲遲不發貨。困難時期,鄰居們卻毫不吝嗇地將自己現存少量的防控物資拿出來共享。當聽說我缺少一次性手套,12樓的鄰居把她僅有的一盒手套送給了我,自己僅取出幾雙留用。她說,此時,我比她更需要。回老家過年的鄰居小小,在后方大力支持我們的抗疫工作,在韶關充當我們的采購員。一次性手套、酒精、84消毒液,是她冒著寒冷到一家家的超市、藥店幫忙尋找,購買后直接郵寄過來,為鄰居們集體抗疫防疫、打贏這場戰爭提供了物資的保障。
在隔離的這些日子里,各種謠言已然在小區的幾個大群里瘋傳,只要有人去醫院隔離,就會被說成被感染者。擔心、恐懼、焦慮的氣氛氤氳著整個小區。氣憤的居民把攜帶病源者推上了道德審判臺,大家的情緒有憤怒,也有同情,就像盛夏的太陽雨,充滿了矛盾。
除此,還有歧視與嫌棄。保潔阿姨寧可辭掉工作也不愿來我們這棟樓保潔。小區里其他的住戶對我們談之色變,甚至還提議要把我們整棟樓封鎖起來,限制我們出入的自由。其實我們可以理解他們的恐懼,也不會責怪他們的無知,再兇險的病毒,只要正當防范、科學防護,也是可以避免傳染的。
相比之下,我們樓棟的業主群里卻顯得別樣溫情。在特殊的環境里,大家相互關懷、相互鼓勵。盡管,大家都是這場疫情的受害者,但是彼此都沒有過多的抱怨,盡管在焦躁難耐中偶爾出現微言,但那也不是出于本心,而是出于對家人的愛與心疼。
最難熬的日子,無非就是等待檢驗結果的過程。疑似病人住院期間要做至少兩次的核酸檢測。每次取樣后,要第二天才能知道結果。家人被隔離,家屬在家坐立不安,鄰居們在關心結果的同時,也不停地為病人與家屬打氣,給予安慰與支持。染病的業主終于鼓起勇氣站出來,在群里向大家表示歉意。他說因為自已的自私與無知不僅害了家人,而且給大家帶來生活的不便與精神的折磨。鄰居們都知道,此時的他,才是我們當中最不幸、最難過的人。除了疾病帶來的痛苦,更多是深深的內疚與痛心疾首的懊悔。鄰居們沒有過多的責難,更多的是了解他們的病情,關心他們的身體健康,并送上虔誠的祝福。鄰居的諒解詮釋著暖暖的睦鄰情懷,在疫情肆虐的日子里,越發的讓人感覺到病毒無情人有情的人文氛圍。
焦急的等待之后,好消息一個接一個傳來。最先出院回家的是14樓家的孩子;幾經排查之后,先生也終于在隔離后的第五天排除被感染;緊接著,另一戶鄰居的結果也出來了,一家三口全部都是陰性……也就是說,在這次防疫過程中,我們這棟被視為重災區的樓里沒有人受到患者的感染。經過大家的嚴格防控,我們成功地將疫情控制住,沒有讓病毒從樓里傳播出去。聽到這個好消息,群里一片歡呼,然后相互道賀,更有人喜極而泣。壓在心頭的那塊大石,終于可以落地了。
家人回來了,可疫情并未完全得以控制,抗疫工作仍在進行中。一線的醫務人員仍冒著被感染的危險在爭分奪秒地救治確診病人;各級地方政府正在全力以赴進行防控不放松;所有基層工作者仍然行走在防疫第一線……而我們,目前仍然只能呆在家里,守在方寸之間,堅守一份責任。
我相信,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贏得這場戰“疫”,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