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記錄時代 平實真切 ——報告文學《千里馳援》創作體會
更新時間:2020-03-27 來源:廣東文壇
報告文學《千里馳援》是一篇急就章,是大時代里的一朵小浪花。這篇全景反映廣東分24批共2461名醫護工作者馳援湖北抗擊疫情的報告文學,以接近一整版的篇幅發表在3月2日《人民日報》大地副刊“抗疫一線的故事”專欄,成為該專欄刊發的第一篇文章,也是全國第一篇全景展現地方醫療隊馳援湖北的報告文學。該文發表前,《文藝報》刊發消息;該文發表后,黨建網、光明網、鳳凰網、中國作家網等全國20多家媒體網站迅速轉發,《南方日報》全文轉載,南方+配發記者專訪,省委主要領導和多位省領導作出批示,中國作家協會編發簡報,業內人士和廣大讀者給予肯定,產生積極而廣泛的影響。
《千里馳援》從意念萌發、選題策劃到多方聯絡、收集素材,再到確定重點、采訪寫作,直至反復修改、最終定稿,前后10多天時間,我們白天忙工作,晚上周末趕寫作。大疫當前,眾志成城,作為報告文學作家,我們從這次快節奏、連軸轉的創作實踐中,體會了很多,也收獲了很多。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廣東先后派出多批醫療隊赴湖北支援抗擊疫情最前線。自第一批廣東醫療隊于今年1月24日除夕馳援武漢以來,日夜奮戰在無形硝煙戰場上的這些新時代最可愛的人不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同時也深深撼動了我們這些作家。春節以來,廣東省作協高度關注前線疫情,盡管我們身在后方,卻一直在觀察、醞釀,思考如何記錄廣東醫療工作者在前線戰斗的動人事跡和頑強精神。
今年元宵節后,在中國作協指導下,省作協迅速部署,組織重點作家針對重點題材展開采寫,第一批規劃了5個選題,其中就包括由我們完成的《千里馳援》。選擇哪些作家,安排創作哪些選題,我們都因人制宜,作了精心部署。這次創作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但作為文學工作者,我們理應主動介入重大事件現場,發揮文學應有的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的重要作用。
扛起重大題材的創作,首先要有敏銳的政治意識。政治是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大家最關注的問題,是深藏在普通老百姓中間的民心。在當下,抗疫是最受人關注的話題,牽涉到億萬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福祉,在這場抗疫斗爭中蘊含著非常多值得挖掘的故事。湖北有難,總書記、黨中央一聲令下,舉國支援,廣東更是一支重要的支撐力量,不僅有2461名醫護工作者前赴后繼支援前線,更有鐘南山院士等起到“頂梁柱”的作用。這當中,有太多赴湯蹈火值得書寫,有太多短兵相接值得記錄,有太多珍貴瞬間值得銘刻,身為作家有什么理由不去反映這些真實深刻的人間大愛呢??
其次,要有清晰的謀劃意識。面對大量紛繁復雜的題材,要發揮好這些寶藏應有的價值,就必須分清主次、合理分配寫作力量。元宵節后,省作協在前期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的基礎上,將鐘南山院士、省疾控中心、省人民醫院、南方醫院、中山大學附屬多家醫院等多個時代人物和相關單位列入重點創作題材范疇,組織全省作家隊伍的中堅力量,發起立意明確、價值指向鮮明、弘揚主旋律的點對點創作。
好的謀劃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持續不斷的信息反饋中捕捉而來。最初的寫作計劃,是采寫省人民醫院醫護人員的事跡,但“省醫”領導結合實際情況,建議我們由點及面,著眼全省,全景反映廣東醫療隊奔赴前線的英雄群像事跡報告文學,那樣,就可以讓一顆顆分散的星星匯聚成燦爛的星河。
重新確定寫作方向之后,張培忠擔綱統籌,負責整合所有參與馳援的單位資源,請派出醫務人員的重點醫療單位各推薦兩名先進人物的事跡,在此基礎上,篩選鮮活人物,提煉典型素材,力圖將分散的各個單位及典型事跡編織起來,納入生動講述抗“疫”故事的邏輯框架,以營造全景式的沖擊力。這么做的初衷,是為了讓這次的抗“疫”文學創作既有重點突破,又有全局視野,充分發揮報告文學“輕騎兵”的戰斗作用。
在極短的時間內,要創作出好的作品,單兵突進難奏其功,必須采取聯合作戰,共同創作更需要默契的合作意識。我們與省委宣傳部、省衛健委、中山大學及所屬系列附屬醫院等單位進行溝通;通過醫療單位、新聞媒體和相關網站,廣泛收集醫護人員的先進事跡。經過消化比較,深度交流,反復磋商,敲定提綱,展開采訪,著手創作。一稿、二稿、修改稿,直到我們自己感到滿意,可以出手了,才報送《人民日報》文藝部審閱,之后根據編輯老師的意見,我們又針對其中薄弱部分進一步展開重點采訪與寫作。其間,可謂幾易其稿,字數也從5000余字、7000余字、8000余字不斷變化、調整,直至最終定稿。為了將作品打磨得更加完美,《人民日報》文藝部“大地”副刊主編張健、編輯周舒藝多次提出寶貴意見,不厭其煩,精益求精,不斷與我們核實有關細節,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并要求提供大量照片,以精選出最好的配圖。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也給予關心指導??梢哉f,這篇作品凝結了許多人的心血、辛勞和付出。
尤為重要的是,作家還必須具備精品意識?;ヂ摼W時代,眾多媒體都派出精干的新聞記者深入一線,大眾可能早早從各種媒體上獲取了大量信息,怎么把文學作品創作好、傳播好?這就要求我們在內容上采訪到位,搜羅獨家消息,盡可能在那些廣為人知的人和事背后,挖掘出更多幕后故事;在內涵層面,挑選細節,提煉典型,給讀者提供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再用區別于新聞語言的文學表述,在保證真實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再現生動的場景,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讓文章更具可讀性,更有感染力,更有傳播力,給人們帶來溫暖、信心以及前行的力量。
在創作過程中,我們遇到的最大難點之一,便是疫區情況緊急,不能也無法深入前線進行采訪。于是,我們只能另辟蹊徑,在不影響醫護人員工作和休息的前提下,或早或晚、靈活機動采訪多位醫護人員,包括鐘南山院士的助理蘇越明醫生、省中醫院副院長張忠德及其助理王軍飛醫生,以及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吳健鋒等等,獲取大量寶貴的第一手材料,再結合許多側面線索,如醫護人員日記,新聞中呈現的一些片斷,便可基于真實情況追溯細節原貌,以便在文字上重新構建情景和刻畫人物。?
文章要耐讀,還需要有“信息量”作為支撐——滿足讀者對未知領域的探索。醫學是非常專業的領域,報告文學作家要勇做“探路人”,邊寫邊學,保證不寫外行話。例如,“重癥床旁超聲技術搶救突發氣胸重癥患者”事件中的“重癥床旁超聲儀”,進過ICU的人可能看見過這個儀器,但它具體叫什么,是“床旁”還是“床邊”?一般人未必知道,網上查到的材料也不一定表述準確,因此必須和醫護人員核實,確保無誤。
正如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陳建功所言:“群眾需要平實真切的傳遞,失望于空泛諂媚的振臂”。重大事件本身,往往已經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采寫過程中,我們一次次被廣東醫療隊成員主動請戰、甘于奉獻的品質所打動,而他們也是所有此時此刻奮戰在戰“疫”一線的中國人民的縮影。正是因為他們沖鋒在前、頑強拼搏的戰斗精神和無私無畏、以身許國的犧牲精神,斗志昂揚而富于激情的工作狀態,賦予這篇作品以特殊的站位與意義。
此時的文學性,更多體現在精準把握細節、傳神表達人物,用平實、樸素、深沉的語言娓娓道來,將一個個典型場景緩緩鋪開,極富張力的故事便清晰呈現。細節,是打動讀者的可靠硬核;一個內蘊豐富的細節,就足以讓人潸然淚下。因此,在大量的細節之中,取舍格外重要,幾番權衡后,我們選取了最能反映醫護團隊精神風貌的幾個關鍵人物,提煉精華內容,展開抗“疫”故事,讓細節經得住推敲,使人物形象飽滿起來,使抗“疫”群英的精神肖像立體而生動起來。
我們從事報告文學創作或散文創作已經有數十年時間了。這次創作《千里馳援》也讓我們對報告文學創作產生了新的思考。以往每寫一部(篇)作品,無不經過長時間打磨,有的甚至耗時十年、二十年。但在疫情猝然發生的危急關頭,題材本身的特殊性和時效性,使得我們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奢求完美、“慢工出細活”。災難面前,文學何為?作家何為?對我們來說,《千里馳援》不啻是一次意義深遠的嘗試:與其被動等待,不如以力所能及的方式介入當下現實,站在時代前列。這是作家應有的、起碼的擔當,這種擔當就是以文學的方式,通過作品去記錄時代、還原時代,去直擊事件、展現過程,去描摹和表現奮戰在抗“疫”最前線的醫務工作者和其他的實際工作者、志愿者,包括記錄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就像路遙用生命的付出所昭示的那樣,作家要像牛一樣默默耕耘,像大地一樣無私奉獻,用手中的筆、悲憫的心,為國家和民族戰勝災難、砥礪前行貢獻一份綿薄力量。
廣東,是報告文學題材的“富礦”,從小康敘事、扶貧攻堅,到“紅色廣東”、左聯粵籍作家,再到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無數重大歷史機遇、精彩絕倫的故事時刻在這片土地輪番上演。目前,廣東作家逐漸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人才梯隊,老作家仍筆耕不輟,中年作家集中發力,新銳作家陣容鼎盛,呈現一片喜人景象。接下來,省作協將組織召開全省長篇報告文學創作推進會,研究和部署重大現實題材報告文學創作,精心組織創作抗擊“疫”情題材報告文學、“三核驅動”報告文學系列、“最美奮斗者”時代人物傳記系列、粵籍左聯作家傳記系列等,形成“策劃一批、創作一批、儲備一批”梯次推進格局。廣東的報告文學創作遭逢一個多難興邦的偉大時代,一定能夠大有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創作如果只是單純記述現狀、原始展示丑惡,而沒有對光明的歌頌、對理想的抒發、對道德的引導,就不能鼓舞人民前進?!薄肚Ю锺Y援》力圖以樸素的筆觸雕刻廣東醫務工作者仁心仁術、大醫精誠、救死扶傷、舍身忘家的英雄群像,弘揚奉獻精神,表彰英雄主義,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氣神,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發揮文學作品獨特的精神鼓舞作用和心靈撫慰作用。在抗“疫”斗爭最吃勁的關鍵時刻,身處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再出發前沿地帶,廣東作家要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以犯其至難、圖其至遠的雄心壯志,以當仁不讓、舍我其誰的使命擔當,以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的韌勁定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下苦功夫,切實增強理論武裝,努力汲取新鮮知識,盡快豐富藝術修養,不斷提高駕馭、把握、反映當下紛繁復雜現實生活的能力,嘔心瀝血創作出代表嶺南、代表中國的精品力作,開辟廣東文學事業發展新境界,早日實現由高原邁向高峰,推動廣東文學異軍突起、繁榮發展、走在前列!(原載3月15日《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