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網絡教學開學日”的一封家書 ——寫給我的孩子及我的祖國
更新時間:2020-03-27 作者:曾佑平來源:廣東文壇
今天,2月17日,星期一,春寒料峭,是本區域內各間學校熱火朝天地開始實施網絡在線教學的“開學日”。
此時,安靜的校園內,卻沒有一絲人氣,因為疫情和倒春寒而顯得更加安靜、冷清,沒有“歡迎孩子們返學”的標語和儀式,沒有校長在國旗下的講話和勉勵,沒有“回籠”的“小神獸”們興高采烈聚在一起的談天說地,沒有在校園外等著你們愉快放學的那位可親的棉花糖伯伯和慈祥的豆腐花奶奶……一切都仿佛在“停擺”,顯得那么簡單、安靜,但卻又如此令人難忘、感慨。
這樣安靜的“開學日”,是爸爸媽媽從小到大接受教育以來所從來沒有遇到過的,但是,卻讓你們給遇上了,一次,真的就夠了!!祖國的花骨朵,天真無邪,燦爛如陽,這么幼小的年紀,這么柔弱的身軀,本不該承受這么沉重的家國之事,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疫”,令我們這個原本平靜的三口之家,無奈地被分割成了三個點——一張戒毒民警備勤宿舍的床板,就成了爸爸、媽媽各自的“家”,而你,也被爸爸媽媽“狠心”地放在了千里之外的梅州老家,辛苦外公外婆幫忙照看你的衣食起居和繼續完成學業!至今,我都有點后悔,年前,忘了讓理發師給咱們爺倆痛痛快快地理一個發,畢竟,這個年雖然沒過好,但必要的儀式感還是要有的,正如迎接“開學日”一樣,區實驗小學的李芳校長提前在學習強國平臺給孩子們寫了一封情深意切的來信,你有空還是要用心去看一看、讀一讀,不要辜負愛你們的師長們的教誨和期望。
為了最終打跑病毒小怪獸,未來很長的一段日子里,我們爺倆還得忍一忍,再忍一忍,忍一忍頭發“沒有最長,只有更長”的囧狀,忍一忍“天各一方,骨肉分離”的悲情!
令人欣慰的是,在目前分離已二十多天的日子里,你得到慈愛的外公外婆的細心照料,視頻中的你圓撲撲的小臉上,又長了一點肉,依然比小時候的爸爸更加帥氣,也比從小就有著某種離別焦慮的爸爸,更加堅強……
令人欣慰的還有,在如此不安和憂慮的庚子年春天,比起一千多公里外李白詩句中“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武漢,你可能在三月甚至三個月內都無法下樓跑去院外玩,但比起遠在武漢困頓之中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們,你畢竟還有一個溫馨的小家,還有一張可盡情描繪如美畫卷的安靜的書桌,還可以上樓喂喂鴿子、撿撿雞蛋,去接受勞動教育的同時,順便找尋你童年的百草園,更可享受當下便捷的網絡教育,讓懵懵懂懂的你也從中了解一下到我們的國家正在發生著什么……
更令人欣慰的是,難以割舍的親情和家國情,也讓我們目前天各一方的這三個點,也緊緊地維系在了一起,“隔離,不隔愛”,鑄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鐵三角,而這樣一個個堅固的鐵三角,也從海外的舊金山、倫敦、莫斯科、悉尼、吉隆坡、東京……一直輻射延伸到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把海外的華人、華僑、中國留學生和14億的國內同胞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構筑了一個同呼吸共命運、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中華鐵三角,撐起了多難興邦、薪火不斷的家國文明的四梁八柱!而每每從熒幕中看到這感人的一幕幕,在參加緊張的疫情防控工作之余,爸爸媽媽和警察叔叔阿姨們都熱淚盈眶,內心也更加充滿著親情和家國情的力量,堅信這場戰疫終將取得最后的勝利。
也許,吾兒才八歲,識字不多,錯別字還不少,明事理更不深,以上所說那么多,你還看不太懂,不懂父母的抉擇之難和良苦用心,但是,爸爸媽媽都希望你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頭發長了,可以剪,頭發短了,可以長,但頭發白了,卻無法變黑,更無法換回好兒郎求學上進的黃金時光”,停課不停學,希望你不放棄學業,且更加珍惜這一段令無數人都難忘的時光。今日的你,可以像你所崇拜的“蓄須明志”的周恩來爺爺一樣,從小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大志;未來的你,也可像我往日批評你“玩物喪志”一般地,重拾你喜歡的甲骨文,拿著一把洛陽鏟去做田野調查,探索那么多未知的過去和將來,去做做你的小學問;再不濟,像你爸一樣,碼碼字“搬搬磚”做個自食其力的人,或者像你劉祺叔叔那樣,學會拿把小手術刀割割闌尾,懸壺濟世,救死扶傷,也成、也中——總之,你要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都有責任感和有擔當的好男人!
而維系這一切的,都源自你要有一顆求知上進的心,“吾生有涯,知無涯”,不要因為暫時的困難和求學的不便利,而放松了甚至中止了對知識的求索。你,現在所處的外公家——梅州興寧客家地區,自古文風鼎盛,勸學之風更是根深蒂固的鄉民傳統,是近現代有名的“百校校長”之鄉,把你放在那里,雖是忍痛的無奈之舉,但可以身處這樣的環境中接受人文素養的熏陶,卻也是莫大的幸運,愿吾兒在未來的三月甚至在三個月里,雖不能下樓,但卻可以從中開卷有益、樂在其中,“書中自有黃金屋”,研習十卷百卷書,更令自己三年級下學期的學業“更上一層樓”!
親愛的小檸檬,隔著手機屏幕,現在,爸爸還想再抱一抱你,就像祖國母親,想抱一抱在漢江之畔在困頓中暗自流淚卻剛毅無比的同胞一樣。
寶貝,別哭,輕輕地擦干眼淚,讓我們一起共克時艱,一起加個油,再許個愿:也許,就在不遠的明天,對!是明天!我們就將迎來“煙花三月下揚州”、彼此相擁相伴的艷陽天!
(筆者注:1月26日(年初二),夫妻倆接到單位的參加疫情防控工作的集合命令后,把孩子托付給老家的岳父母,于1月27日一起返崗上班,參加各自單位的封閉式管理防控工作。期間,對孩子的想念愈加深切,時值2月17日是各地不少學校開展網絡教學的開學日,有感而發,匆匆草擬了這一封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