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謝郁珊|讀書吧,宅家的日子
更新時間:2020-03-25 來源:廣東作家網
如果把我大腦的記憶用PPT的餅圖展示出來,書籍的信息填充色用紅色,那么,大概能畫出喬布斯的一個紅蘋果。
書,在我的生活中一直不可或缺。多半時候,書只能在時間的縫隙里,零零碎碎地讀著。只有到了假期,才會有一段相對完整的屬于自己的時光,可以靜靜地閱讀。生命也因閱讀而滋潤,充盈,感悟,通透。
乙亥歲末庚子年初,新冠狀肺炎席卷武漢,又迅速波及全國。這些日子,疫情肆虐,我們能做的也許只是居家隔離,不給社會添亂,不給國家添麻煩。宅家的日子,倒是有了靜下心來讀一兩本好書的時間。
于我而言,喜歡讀的書大致有三類。文學,哲學,報刊時事等。
文學類是從小就偏好的。去年一次筆會,有文學前輩講起一些文學著作里的細節描寫,但在我的記憶已經有點模糊了,所以近期基本是在翻看以前的書,有時候更是細細地反復品讀。就像是牛白天匆匆吃了一肚子的青草,晚上躺下來再慢慢反芻一樣。
最近在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本女性心理分析小說,寫了一個“愛你,但與你無關”的愛情故事。
歲月泛黃的紙上,一個女子淡淡而憂傷地描述著,深藏了十八年不為人知的愛。在她臨死之際,終于告訴他,“只要你叫我,我即便是在墳墓里,也會涌生出一股力量,站起來,跟著你走”。她是如此深愛他,到地老天荒,到時光無涯,至死不悔。
她每年都送他白玫瑰,期待他能在某個瞬間憶起她來。而白玫瑰只是寂寞地在無人問津的角落里綻放,零落成一地的心碎。透過文字,我看見了她的堅持、寂寞和哀傷。她的內心肯定會有一種疼痛,像錘子擊打在心上,悶悶地痛,無處可逃。
熱戀中的女人總是最傻的。不分國籍,不分民族,不分今古。外國人這樣,中國人又何曾不是這樣。讀著陌生女人的來信,腦子里浮現的卻常常是中國的古詩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只緣感君一回顧,使我思君朝與暮”,“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這世間女子總是癡情的,但總非能等到美好的結局。而時光這把小刀,總是悄悄地刮走了女人的如花容顏,淡淡地犁出鬢角的溝紋,漸漸地模糊了青蔥的記憶。
重讀這小說,無限感慨,陌生女人用極端的方式,告訴人們,離開和放棄是容易的,可她寧愿選擇堅持,無怨無悔。然而,這只能稱為小愛。近期,因為武漢的新冠肺炎,那些奮斗在一線的杰出女性,比如女將軍陳薇,女院士李蘭娟,她們在疫情爆發的第一時間奔赴疫區,把被感染的風險置身度外,以身許國的情懷才能稱之為大愛。
哀怨的故事容易使人產生憂傷。還是來讀一讀泰戈爾清新明快的詩歌吧。“云把水倒在河的水杯里,它們自己卻藏在遠山之中”,“是大地的淚點,使她的微笑保持著青春不謝”,這些優美雋永的句子,就像有懶懶的微風,從心上潺潺而過,令人輕松愜意。
所以,當我們沉浸于小說深沉哀婉的意境而難以自拔時,不妨合上書,翻開一本輕松愉悅的詩歌,這對憂傷將會有更好的治愈。這也是我為什么喜歡讀泰戈爾、徐志摩、席慕容的原因吧。
我喜歡讀的第二類的書是專業類以及哲學心理學方面的書。比如最近在讀的岸見一郎的《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以一位青年與日本哲學家的談話錄,談論了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以前我也看弗洛伊德、榮格的書。也許是與自己的職業有關,需要時常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所以也閱讀了不少的這類書。
也因為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我參加相關培訓,并拿了這個方面的A證。在學校心理小屋每周一次的值日,接受學生的咨詢,曾經是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記得有一次,一個學生找到我,在我的辦公室里從下午三點多一直聊到六點多,從她幼兒園的幸福生活聊到她父母的離婚以及師生關系等等困擾她的問題。我相信,走出辦公室,她肯定會感到從沒有過的輕松,因為她把壓在心底的許多問題宣泄出來了,并且得到了疏導和建議。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應用相關的知識,可以幫助孩子順利的走出困境。我家閨女高考前,我們有過這樣的對話:
2018年6月3日。東山腳畔。黃昏。操場芒果樹下。
寧寧:“想起高考來就有點兒緊張。”
寧媽:“我以前考試也會覺得緊張。但是有什么好緊張的呢,正常發揮,考個一本學校就好了。你模擬考的成績,超一本那么多分,高考是完全沒問題的。”
寧寧:“你以前可不是這么說的。”
寧媽:“以前我怎么說的?”
寧寧:“你說一分可以PK掉很多人。”
寧媽:“沒錯啊。這是事實。而我心里也是這么想的,你能上一本就很好了呀。”
寧寧:“想想還是有點兒緊張,高考可能會考不好。”
寧媽:“你高考正常發揮就好了。當年高考的時候要是我的媽媽能在身邊給我撐腰鼓氣,那肯定考的更好。”
寧寧:“還是很緊張,我以前每逢大考,比如小升初、中考都沒考好,我想高考我可能也一樣考不好。”
寧媽:“我想,小升初、中考都不叫大考,它們都只是為高考做的準備,高考你肯定能考好。你想想,以前你去朗誦或者主持,你的每次彩排,都是為演出做準備,而你真正上臺表演,總是表現得最棒的一次。小升初、中考都是高考的彩排,高考這個大舞臺,你走上臺就會熠熠生輝的。”
寧寧:“嘻嘻,能這么說么。”
寧媽:“肯定的!”
通過對話,緩解了孩子的緊張心理,消減了孩子的負面情緒,樹立了她自信心。那年高考,她考出了老師家長和她自己都認為滿意的成績。
我也愛看一些時事新聞。最近因為疫情的影響,比較關注這一類的新聞。現在手機上關注了《人民日報》、新華社、財新網等的公眾號,也關注了一些作者的封城日記。他們平實的記錄,常常牽動我的心。
我在南國的海邊,看見了抗疫一線上年過八旬卻依然奮戰在最前線的鐘南山院士;看見了全國各地星夜馳援湖北的專家醫生們,白衣勝雪奮戰在武漢的堅毅;看見了吹哨人孤獨的聲音;看見了無數求助無望的支離破碎;我還看見了世界各地許許多多熱心籌集資金、籌集物資的朋友,他們身上的“大愛”精神熠熠閃光…… 而在我身邊,學校的老師們去社區當疫情防控志愿者,為疫情積極捐款獻愛心。
現在的資信,很多是通過手機微信APP在傳播。在這信息滿屏飛的日子里,我受傷的左手,握住手機時更無力了。
我想,閱讀不僅僅是自身的愉悅,更有對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也許是看到書柜上滿目的書,也許是看到姥爺、媽媽等人看書的身影,我家小姑娘,自小喜歡看書。我的態度是,建議她看什么書,但不強求她看什么書,而且無條件支持她買書。所以小姑娘很喜歡閱讀。記得她小學四年級期末考的作文,寫了《讀書使我快樂》,竟然獲得了滿分。可惜從小學到高中,她只喜歡朗誦,懶得動筆。我也一直沒有要求她寫什么文章。畢竟隨興而起,有心才能寫出好文章。姑娘上大學以后,讀書的積淀終于噴發。大一的暑假靈感迸發,寫了不少讀書筆記。
這就是一個母親的閱讀可能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吧。
著名作家畢淑敏在一篇散文中寫到:“我喜愛讀書的女子。書不是胭脂,卻會使女人心顏常駐;書不是棍棒,卻會使女人鏗鏘有力;書不是羽毛,卻會使女人飛翔;書不是萬能的,卻會使女人千變萬化。”
著名學者周國平說,世界越來越喧鬧,而我的日子越來越安靜了。這段宅家的日子,安靜地讀書吧。
最是書香能致遠,浩瀚書卷任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