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陳振昌 | 柔情似水動人心魄 ——報告文學《千里馳援》讀后
更新時間:2020-03-16 作者:陳振昌來源:南方日報
疫情如火,熊熊燃燒,火勢正旺,一旦防控不到位還會有擴張蔓延之勢。抗疫文學寫什么?自然是為撲滅這火勢出一把力,哪怕是微薄的一桶水、不起眼的一盤沙也好。廣東文學界的作家張培忠、許鋒,選擇了報告文學。都說報告文學有輕騎兵的作用,真實、反應迅速、資訊含量大,有著其他文體不可替代的個性特點和作用。但報告文學也有其難度大的一面。這個“一面”像新聞消息和通訊,要搶時間,要以應時介入為佳,即常說的時效性。“事中孔明”與“事后孔明”,文學的社會效果是不一樣的。
有道是,“隔行如隔山”,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縱觀我們現在的抗疫文學作品,作家們普遍因為缺乏相關的醫學知識,不太了解醫生護士具體的救治過程,所以一般都回避了這些具體的、生動的救治過程中動態的情節和細節。這是沒有深入一線以及知識面的欠缺所造成的。令人敬佩的是,作家張培忠、許鋒沒有繞道走,他們很明白,文章愈是投入、愈是進入角色、愈是具象,效果就愈好、感染力就愈強。可以想象得到,在災難面前,他們是很明白自己的擔當和責任的。他們在搶時間、把握一切機會,大凡文章必需的內容和翔實的情況,他們排除萬難,都盡力去深入了解。沒有這“功夫在詩外”的火候,文章就容易流于“虛胖”、羸弱,就會蒼白無力,往嚴格處說,還可能會幫倒忙。
《千里馳援》寫得大氣磅礴,動人心魄。動情處,讓人淚眼模糊;沉思時,讓人聯想翩翩。鑒別文章優劣,最直觀的感覺是你能不能一口氣讀下去,甭管長短;心中是不是涌有波瀾。有,便是好文章。反之,心如止水,不太愿意讀下去,這文章就很難說是好文章。
廣東不是重疫區,更不是疫區中心。廣東的任務是馳援武漢,馳援湖北。武漢打贏了這場防控疫情的關鍵戰役,全國抗疫就勝利在望。馳援又是一面鏡子,因為不光廣東在馳援,全國各地也在馳援。怎樣馳援?大數據是需要的,沒有大數據,就沒有氣勢和恢宏。從第一批133位醫護人員到第二批147位醫護人員,從第一批廣東名牌醫學院校所屬醫院緊急抽調人力物力,到第二批囊盡所有知名醫院的人力物力征集,從鐘南山到各路學者、教授、名流,廣東馳援可謂醫療隊伍傾巢岀動,盡情盡力,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磅礴還需動情。人物形象的立體,光外表的偉岸是不夠的,還必須有血有肉,互為因果,相得益彰。《千里馳援》作品取材內容充實、豐厚,現場感特別強烈,作者以濃墨重彩的筆法寫“活”了這一批可親可敬的白衣使者,字里行間展現出的人物的擔當與犧牲精神,令身為讀者的我們一次次情不自禁地流下熱淚。例如,盡管鐘南山已經被傳媒報道很多次了,但我們仍然為這位老人在列車里疲憊打盹的細節所感動。
此外,醫護人員全力搶救73歲的老年患者,為其進行穿刺引流、排出胸壓積液的整個過程,同樣描寫得非常精彩,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工作了5年的小護士在特殊的病房環境里為患者扎針,雙方在互動中增進了對彼此的理解……這一幕幕,都讓人動容。
“文章不是無情物。”“文章合為時而著。”“一切景語皆情語。”大災面前,考驗著作家的良知、擔當與責任。當然,也考驗著作家的本事。我想,這也是報告文學《千里馳援》應有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