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湛江詩群詩歌研討會舉行
更新時間:2020-03-06 來源:廣東文壇
“湛江詩群成立3年多來,成果豐碩,佳作迭出,引起了國內詩界同行的高度重視和諸多好評。”“詩群近三年來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它的未來發展也值得期待。”在12月26日于廣東省作家協會23樓會議室舉行的湛江詩群詩歌研討會上,湛江市文聯副主席黃彩玲在致辭時如此評價湛江詩群。中國作協主席團成員、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副主任、《作品》雜志社社長楊克也在講話中對湛江詩群近年來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
湛江詩群詩歌研討會由廣東省作家協會、湛江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嶺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主辦,《作品》雜志社、湛江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南方詩歌研究中心協辦。嶺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院長、湛江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趙金鐘教授主持研討會。
來自全國各地的評論家們對湛江詩群詩人的作品進行了點評。《十月》雜志社事業部主任谷禾指出,黃鉞是個敏感的詩人,能夠隨時發現生活的詩意,但作為參加過“青春詩會”的詩人,應該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星星》詩刊副主編干海兵認為,程繼龍的語感很好,語言把控和整體結構把握較好,寫得比較率性,題材意識、碎片化生活表達不錯,今后可以把詩寫得更開闊,要跳出技術性標準,不要過分注重寫作趣味。
成都市作協主席、《草堂》執行主編熊焱認為,陳華美詩歌的語言空靈、活潑,情緒飽滿、真摯,真實地寫出了女性獨特的精神感知和生活中的悲歡,今后要進一步進入到中國詩歌的現場,有意識地追求語言的陌生化。
《鐘山》雜志社副主編何同彬認為,楊曉婷有很好的抒情天賦或意愿,是個敏感的天性的抒情詩人,她對自己的日常生活、女性不同年齡階段、過往生活、其他女性的生活都有敏感捕捉,充滿對日常的洞察力,不過還可以把詩往長里寫,往長拓展,這樣就會敞開更多的空間和可能。
《揚子江詩刊》編輯麥豆從文本細讀出發,認為史習斌詩歌《染發劑》的想法非常好,《浪花》和《咳嗽》整體象征的手法很好,還有《媽》的感情穿透,《觀豪華鳥窩有感》的即興式靈感,《那個時刻》的神秘性,都值得肯定,但總體上要對過分寫實和語言的理性化保持警惕。
《作品》雜志社社長楊克指出,黃藥師的詩中贊美女性、愛情、母親等的詩都寫得不錯,是發自內心的歌吟,語言干凈,意象、境界透徹,但是不要總想寫好詩,而要寫重要或者偉大的詩,在題材選擇上,作為一個火車司機,最好寫一些關于火車的詩歌,將高鐵等新事物寫入詩歌。
《作品》雜志社副社長鄭小瓊認為,林改蘭的詩歌也許存在很多女性詩歌具有的短板,但是她的詩歌存在很深的古典意識,詩人生活在一個邊遠城市,從內心與傳統來寫,不喧嘩,不趕時髦,找到了自己詩歌的根性,她能夠提醒有些先鋒詩人不要走得太遠而忘了根。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何光順認為,陳雨瀟的詩有清新、可貴的本質,自由進入生命內在自我,質地泛出一種光澤,她的詩歌性別感很強,多寫愛情、感情,有自我建構的渴望或努力,但要注意主觀性不要太強,還可減少人稱代詞的使用。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文法學院副院長、茂名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向衛國認為,鄭成雨的作品大部分主題都是時間,幾乎每首詩都有“時間”,他讀書很勤奮,對陳先發、雷平陽的詩歌在一定程度上有模仿的痕跡,他寫得最好的是《撤退》,寫出了生命的痛,要多寫一些這種好詩。
廣東省作協詩歌委員會副主任世賓認為,南尾宮的不少詩歌在現代性轉換程度和完成程度方面都不錯,可以思考在自己的優點上選擇自己的路子,賦予語言更大的張力,豐富詩歌的內在世界。
廣東省作協詩歌委員會委員林馥娜認為,符昆光的抒寫語調平穩,淡淡敘述他的所思,詩以不同的角度,淡泊靜謐之境呈現,有談心經的入定狀態,但自然書寫中較少見到反映現代精神困境的作品,人文性有待加強。
廣東省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中西詩歌》主編黃禮孩指出,地方寫作非常困難,一定要堅持。詩群接下來要思考如何出現更多一線詩人,實現個人和詩群的雙重突破。要從地方寫作轉為地方性寫作,為地方性語言找到有價值的東西。有理由期待,未來湛江詩群會有更好發展,能出現更多標志性詩人。
佛山科技大學姚家育教授對湛江詩群從學科建設到文本創作取得的顯著成就表達了敬意,并指出了這種“兵團式”推進方式在廣東文壇具有的重大意義。
主持人趙金鐘院長總結說,這次研討會總體框架從微觀到宏觀再到微觀,微觀上談湛江詩歌,但又不僅僅談眼前,還談到當下詩歌發展、詩學問題,談到現代詩歌走向問題,這是宏觀,但是這又是從詩歌作品出發的,又回到微觀,讓詩人從宏觀俯瞰自己,非常實用。
湛江詩群“群主”張德明副院長對主辦方和與會專家表示感謝外,還要求詩群成員認真消化評論家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更新觀念,突破語言和思維慣性,寫出更好的作品。(史習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