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文藝報 | 用優秀作品凝聚人心 眾志成城抗擊疫情
更新時間:2020-02-05 來源:文藝報
連日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揪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也積極通過各種方式為疫情防控工作助力。多位作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文學工作者要及時記錄廣大人民群眾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英勇壯舉,用優秀的文學作品凝聚人心,同舟共濟,共渡難關,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攻堅戰。
面對這場疫情,湖北省文聯主席、作家劉醒龍覺得,“做點文學之外的事情才踏實”。他積極聯系天南地北的朋友,請求支援。很多朋友積極響應,雖然積攢起來的防疫物資不多,在這場武漢保衛戰中起不了太大作用,但是,“它所傳遞的天下中國人都是自家人的情懷,才是孤城不孤的力量所在”。劉醒龍說,武漢是一個遍地英雄的城市,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城市。武漢歷史上歷經多次劫難都挺了過來。面對新冠肺炎,每一個人都在全力以赴地同從未見過的病毒、從未有過的疫情抗爭。所以,當這場保衛戰勝利結束后,一定要為這個城市立一座紀念碑,因為這座城市的人們為保衛武漢而不斷奮戰著。可能有人認為現在談勝為時尚早,但是一切行動都是為著勝利的那一天,才能給人以強大動力。因為除了勝利,沒有第二種選擇。疫情大如火,這次空前疫情所造成的危機告訴我們,真正科學的城市管理已經迫在眉睫。應該以此次大災大疫為教訓,加快城市的科學化管理速度。
面對疫情,湖北各地的作家們積極參與“眾志成城抗疫情,湖北作家在行動”主題創作活動,用生動的詩篇、真切的文字記錄身邊的人與事。湖北省作協黨組書記文坤斗介紹,湖北作家網、湖北省作協微信公眾號推出“眾志成城抗疫情,湖北作家在行動”專題稿件20余組。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省作家已創作詩歌、散文等作品1000多篇。武漢市作協的“以詩抗疫!武漢詩人在封城期間”,襄陽市作協的“眾志成城抗頑疾,襄陽詩人在行動”,黃岡市作協的“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黃岡作家的聲音”等多個專題推出了系列佳作。黃石、荊州、荊門、恩施、鄂州、隨州、潛江、仙桃等地作家、詩人也都以真誠的詩句,記錄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感人事跡。此外,湖北省作協還聯合中華文化促進會語言藝術委員會、湖北省文聯等單位舉辦“聲動中國,聲援武漢”活動,推出以湖北武漢為主、全國各地共抗新型冠狀病毒為主題的詩歌、感人故事、短文講述等聲音作品。
作家葉梅說,這是一個不同于尋常的春節,我們的國家正在經受一場嚴峻的考驗。每個城市,每個鄉村,每個家庭,每個人,都在與這場生死攸關的疫情展開搏斗。比起我們上一代人所經歷的硝煙彌漫的戰爭,我們目前遭遇的這場戰爭雖然沒有炮火,但有更為復雜艱難的搏殺。我們堅信,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與此同時,作為文學工作者,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思考,戰勝恐懼和慌亂,不為流言所惑,進一步呼吁尊重生命,尊重科學,彰顯戰斗在第一線的醫務人員和所有工作人員的英雄業績。我們應當重新評估自己的生活態度,反思疫情的由來,真正意識到要敬畏自然,保護野生動物,擯棄不良的生活習慣,以人道順天道,為迎來更加健康文明的新時代而鼓與呼。
詩人楊克談到,面對疫情的態度,既要有充分信心,也要有科學精神。每一個人都應該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作為一個個體,我們力所能及的,就是守規矩,盡量少出門,不添亂。之前,《作品》編輯部的多個編輯,原本打算去外省探親,后來都自覺取消了行程。認識的很多親朋好友、作家同行,有的捐款,有的積極聯系、捐贈防疫物資,有的通過微博等途徑傳遞收留湖北滯留旅客的酒店信息。有的朋友,一有發燒癥狀,就自覺進行隔離,不到處亂跑,同時也知道根據病情及時就醫。這點點滴滴,都體現了大家的自覺意識。每個人都在為奮戰在一線的醫生和護士們加油鼓勁,同時也注意保護好自己,盡量不給疫情防控工作添亂。作為一個文學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去記錄和反思這場特殊的戰役。
作家柳建偉說,2003年非典爆發時,我在成都生活、工作。在那次疫情中,成都不算重災區。我在家待了幾天,坐不住了,就找關系到幾家收治非典病人的醫院采訪了幾次。疫情稍穩定后,我在家用了50來天寫了長篇小說《SARS危機》。作家出版社在疫情結束后沒幾天就出版發行了這部小說。接著,導演謝飛找到我,想把《SARS危機》改編成電視劇。當年年底,劇本都改好了,但資方后來決定不投資了。今年元月20日,鐘南山院士在央視講,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可以人傳人。我意識到,大難又來臨了。現在,確診病例已經是17年前確診非典病人的3倍多了。我的心情很沉重。我堅信我們很快會戰勝這個新病毒。但我擔心中國人的忘性太大,會兩次以上踏進同一條河流。作家要拿起筆,出于良知和責任,忠實記下這天災人禍發生時國人的惶恐無助、團結抗爭。這種記錄終究是有用的。
作家陳應松最近一直在湖北神農架待著,那里雖然人煙稀少,但也出現了幾例感染病人,所以他買足物資后,盡量不出門。他說,細細回想起來,曾在去年12月25日陪友人去了漢口某醫院,1月9日陪朋友坐了一趟地鐵,都未感染,也算萬幸。面對疫情的擴散蔓延,需要更多積極作為的人,而不是那些制造恐慌、惟恐天下不亂者。那些只知道指責的、墻倒眾人推的,也都是應該批評的。他相信這場來得兇猛的疫情,因為有政府強力的介入和努力,危情將會得以控制,困難終將過去,陽光和熱鬧都會回來。此次疫情雖是天災,也是人禍,因為信息滯后,沒有很快引起大家的警覺。希望將來能夠追責到底,以告慰那么多無辜死去的人,吸取慘痛教訓。
在全國人民共克時艱、奮力抗疫之時,四川文藝出版社和《草堂》詩刊編輯部將以最快的速度推出“抗疫”題材詩集《另一種馳援的集體行動——2020年中國抗疫阻擊戰詩選》。《草堂》詩刊主編梁平介紹,目前已經征集到了100多位詩人的優秀詩作。這些作品記錄的是疫情防控一線的感人事跡,以及發生在身邊的可歌可泣、催人奮進的抗疫行動。他認為,在這個非常時期,用文學記錄時代故事,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責任。面對公共事件,詩人發聲理所當然。面對災難,詩歌應該警惕和擯棄假大空的偽抒情,但絕不能因為有這樣的警惕和擯棄,就隔離詩人直面公共事件的真情實感。據悉,四川文藝出版社計劃于2月中旬以電子出版物、紙質圖書及網絡出版等方式公開發行該書,出版物將在新華文軒全國書店及線上線下渠道面向全國發行。
網絡作家蔣勝男談到,目前正值返程高峰,疫情也更加令人擔心。作為一名作家、編劇,在疫情面前的責任是說真話,弘揚真善美。善和美的前提是真。在網絡文學領域,有很多的讀者都是在各條戰線上為防疫工作而奮斗,如果講空話、套話、官話,我們就對不起他們的信任。近日來,文學工作者們為抗擊疫情做的最好的事情,是告訴大家在家里待著不要出門,減少受感染的概率。我們的任務是奉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希望能夠為留在家里的讀者提供一份精神力量的支持。同時,很多文學工作者也在積極地捐款、捐物,以幫助在一線奮戰的醫療人員。講真話不是說官話、套話,不是粉飾太平,而是傳遞很多一線的真實情況,讓大家看到,讓上級看到,以促進情況好轉。有些讀者把情況反映給我們,我們就有責任說出來。更多的傳播,有利于更多地幫助他人。有些網絡作者在春節長假期間日更過萬字。這就是網絡時代文藝工作者為抗擊疫情作出的貢獻。
(本報新聞部記者集體采寫)